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顯傳》諸國佛教情況之梳理(定明法師)

  《法顯傳》諸國佛教情況之梳理

  定明法師

  一、大小乘佛教的情況

  《法顯傳》是研究當時印度各地佛教情況的最好史料,在諸多印度佛教史的著作中,很少有像傳記中記載那麼詳實的佛教史實,可以說《法顯傳》爲我們後人提供了解、研究印度佛教曆史的最佳資料。依據傳記中文獻資料我們大致可以知道當時各地的小乘佛教、大乘以及大小乘相互共存的盛行情況。

  (一)、小乘佛教

  《法顯傳》中記載著小乘佛教在西域和天竺和獅子國各地的盛行情況。

  1、西域的小乘佛教情況

  西域就是今天的新疆,法顯法師在傳記中有叁處提到關于小乘佛教的情況,一處是鄯善國(1),一處是烏夷國(2),還有一處是竭叉國。

  鄯善國是古西域諸國之一,系由樓蘭國改名遷都而來。位于今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境內的羅布泊西面和西南面,在1世紀時國勢強大,與于阗國稱雄于南道。傳中記載說鄯善國有四千余僧人,都是學習小乘教法,連國王也奉行佛法;全國在家的俗人和法師都奉行天竺的佛法,只是有精粗之別。傳中還特別記載說從鄯善國往西:“所經諸國,皆類如此,唯國國胡語不同,然出家人習天竺書、天竺語。”(3)

  烏夷國位于西域之古國名,又作焉耆國、烏耆國。在現今的南疆東北部之喀喇沙爾爲中心。其東爲高昌國,西與龜茲國爲鄰。東晉末年西行求法之智嚴及寶雲等,曾于此地出會法顯法師。傳中記載說烏夷國的國人不修禮儀,待客甚薄。佛教的出家比丘也有四千來人,都是學習小乘佛法,戒法嚴謹,漢地僧人不入他們的僧伽行列。

  竭叉國是今天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 ,當時有千余位出家比丘,皆是修學小乘佛法,還提到當時此地佛教比丘和舉行法會時使用的法器和儀軌非常多,無法用文字一一的記錄。法顯稱:“沙門法用轉勝,不可具記。”

  2、北天竺的小乘佛教情況

  北竺就是北印度,在《法顯傳》裏記載有四處,一處是陀曆國,二是烏苌國,叁是跋那國,四是僧伽施國。在傳記中簡單記載了關于北天竺小乘佛教的的情況。陀曆國即今天的克什米爾北部的印度河北岸達地斯坦的達麗國(5)。法顯在傳記說道:“陀曆國有衆僧,皆小乘學。” 跋那國即今巴基斯坦境內之班努地方。(6)“亦有叁千余僧。皆小乘學。”

  烏苌國是真正的北天竺。這裏的人都說中天竺的語言,中天竺就是所謂的“中國”。烏苌國俗人的衣服、飲食也與中國相同,佛法特別興盛。他們將僧人們居住的地方叫做僧伽藍,烏苌國有五百所僧伽藍,都是小乘佛教。外地來的比丘到了這裏,都會得到叁天的供養,過了叁天以後,就得自己尋找安身落腳的地方了。(7)僧伽施國的罽饒夷城。這座城就在恒水岸邊,城裏有兩座寺院,全都是信仰小乘佛教。

  3、 斯裏蘭卡的小乘佛教

  斯裏蘭卡是小乘的盛行之地,傳記中記載著法顯法師去該國參學遊玩時所看到佛教的盛況。無畏山僧伽藍,有五千比丘。在獅子國首都城有佛齒精舍,國王淨修梵行,城內人信敬之情亦笃。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鋪施高座,道俗四衆皆集聽法,其國人雲:都可六萬僧,悉有衆食。王別于城內供養五六千人,衆食須者則持大缽往取,隨器所容皆滿而還。無畏精舍東四十裏有一山中有精舍名支提,可有二千僧,僧中有一大德沙門名達摩瞿谛,其國人民皆共宗仰,住一石室中四十許年。……城南七裏有一精舍名摩诃毗可羅,有叁千僧住,有一高德沙門戒行清潔,國人鹹疑是羅漢。臨終之時王來省視,依法集僧而問,比丘得道耶?其便以實答言是羅漢。既終王即按經律以羅漢法葬之。(8)

  (二)、大乘佛教之情況

  于阗國自2世紀末佛教傳入後,逐漸成爲大乘佛教的中心,魏晉至隋唐,于阗地處塔裏木盆地南沿,東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車、疏勒,盛時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豐等縣市,都西城(今和田約特幹遺址)原佛教的源泉之一。傳中記載此“國豐樂,人民殷盛,盡皆奉法,以法樂相娛。衆僧乃數萬人,多大乘學,皆由衆食。”僧人都能得到馔食供應。于阗國內房屋鱗次栉比,人民熙熙攘攘,家家門前都建起了小塔,最小的高兩丈左右。于阗國還修建了四四方方的僧房,專門供給來往客僧的住宿和各種需要。“其國中十四大僧伽藍,不數小者。”于阗國主將法顯等人安頓在寺院裏,這所寺院名叫瞿摩帝,是大乘佛教的寺院。寺院內的叁千僧人在敲響犍槌時一起進食。(9)

  子合國是西域的古國名,原址位于現在新疆帕米爾高原、小帕米爾東部。都城是呼犍谷,堅峻險固的都城是就地取材,累石而成。子合國使用婆羅門的文字。東漢時並入莎車、屬羌。 法顯法師當時看到的大乘佛教情況是:“國王精進,有千余僧,多大乘學。”(10)

  (叁)、大小乘佛教的關系

  在印度佛教史上大小二乘常常是彼此互相爭論的,甚至是水火不相容。在法顯法師傳記中除了明顯記載大小乘佛教各自盛行的情況,關于二者相互並存關系,並沒有不融洽的記載。

  羅夷國(11)“僧人近叁千人,兼大小乘學。”毗荼國(12)“佛法興盛,兼大小乘學。” 這裏的人們看到漢地僧人竟然來到了這裏,他們非常同情說的:“如何邊地人,能知出家爲道,遠求佛法

  ”悉供給所須,待之如法。從此東南行減八十由延,經曆諸寺甚多,僧衆萬數。僧伽施國系位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之古國,有“僧及尼可有千人,皆同衆食,雜大小乘學。”

  還有幾處沒有明確記載是大小乘佛教共存的,但從所記載的文字來分析,二者應該是同爲流行的,如犍陀衛國佛教:此國人多小乘學。(13)摩竭提國的摩诃衍僧伽藍佛教:于阿育王塔邊,造摩诃衍僧伽藍,甚嚴麗。亦有小乘寺,都合七八百僧衆,威儀庠序可觀。(14)

  僧伽施國有叁處記載關于此處僧及尼可有千人,皆同衆食,雜大、小乘學。……由一僧伽藍,可六七百僧。……罽饒夷城。城接恒水,有二僧伽藍,盡小乘學。(15)

  拘睒彌國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國。此國佛教自鹿野苑精舍西北行十叁由延,佛昔住處,今故有衆僧,多小僧學。(16)

  如上的幾處文獻記載,可以從文字看出大小乘佛教在這幾國家中,二者共同存在的,並沒有不和諧的記載。

  二、諸國佛教之習俗

  佛教在西域、印度以及獅子國等諸國的弘揚與傳播,各國民族不但從思想上去接受,同時也對各地習俗也産生深刻的影響。有些國家把佛教的節日和文化成爲了自己的習俗和傳統,《法顯傳》在這方面記載也很深入。

  佛教在于阗國非常的盛行,布施供養的信仰習俗深入百姓和國王的心中,傳記中說那裏人民星居,家家門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許,作四方僧房,供給客僧,及余所須。

  于阗國的國王每年都要作觀佛行像活動,從四月一日,城裏邊掃灑道路,莊嚴巷陌,其城門上張大帷幕,事事嚴飾。國王及夫人、采女,皆住其中。瞿摩帝僧是大乘學,王所敬重,最先行像,離城叁四裏,作四輪像車,高叁丈多,狀如行殿,七寶莊校,懸缯幡蓋,像立車中,二菩薩侍,作諸天侍從,皆金銀雕瑩,懸于虛空。像去門百步,王脫天冠,易著新衣,徒跣持華香,翼從出城迎像,頭面禮足,散花燒香。佛像進入城時,城門上的夫人、采女們搖散衆花,紛紛落下。一個寺院行像一天,從四月一日開始,到十四日行像才結束。(17)

  在竭叉國中的佛教習俗就是每五年舉辦一次供養大法會,法顯到此國時,正好是碰上該國國王作舉辦五年一度的大會,恭請四方出家比丘皆來參加大會,莊嚴衆僧坐處,懸缯幡蓋,作金銀蓮花,著缯坐後,鋪淨坐具,王及群臣,如法供養,或一月二月,或叁月,這種供養大法會一般在春時舉辦。國王舉行供養大會結束後,又勸各位大臣設供供養衆僧幾天。供養全部結束後,又會從僧衆手中把他們的東西贖回來。(18)

  北天竺摩頭羅國的佛教習俗情況:傳中說此國有二十僧伽藍,可有叁千僧,佛法轉盛。國王皆笃信佛法,供養衆僧。有時國王則會脫去天冠,共諸宗親群臣,學比丘到各地遊行托缽乞食遊方乞食後,鋪氈于地,對上座前,坐于衆僧前,不敢坐床。這是佛在世時,諸國王供養佛的法式一直流傳于今天。(19)

  佛教的布施、供養成爲當地各國人民的習俗,在中印度,也就是中天竺國家,佛教的一些戒律也成爲他們的習俗,傳中記載說 “中國”佛教:舉國人民,悉不殺生、不飲酒、不食蔥蒜,唯除旃羅。國中不養豬雞,不賣生口,市無屠及酒者,貿易用貝齒。自佛般泥洹後,諸國王、長者、居士、爲衆僧起精舍供養,供給田宅、園圃、民戶、牛犢、鐵券書錄。衆僧住止房舍,床褥、飲食、衣服都無缺乏,處處皆爾。(20)

  從如上的幾處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佛教的文化、思想對各國的影響,老百姓建塔供僧,國王群臣奉行佛法,按不同的節日和傳統,舉辦不同的活動。

  叁、僧團的律製傳統

  僧團製度是按佛教戒律來規定的,通過傳記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諸國佛教有非常好的安居製度。在傳記中出現過“夏坐”、“安居”“受歲”等名詞,它們講的是同一件事,就是安居。

  所謂的“安居”是佛教修行製度之一。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結夏、坐臘、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結製安居、結製。印度夏季之雨期達叁月之久。此叁個月間,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稱爲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間外出,踩殺地面之蟲類及草樹之新芽,招引世譏,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四,解釋安居之字義,即形心攝靜爲安,要期在住爲居。

  安居之首日,稱爲結夏;圓滿結束之日,稱爲解夏、過夏、夏竟、夏滿、夏解、安居竟。結夏與解夏期間,稱爲半夏。據《四分律》卷四十叁迦絺那衣犍度載,安居結束時應作自恣、解界、結界、受功德衣等四事。即于安居圓滿後,大衆反省…

《《法顯傳》諸國佛教情況之梳理(定明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