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意識轉妙觀察智。
第七摩那識轉平等性智。
第八阿賴耶識轉大圓鏡智。
第九庵摩羅識轉法界體性智。
又佛果叁德(又名叁身)
法身德(有二) 法性身,周遍法界,隨感即通。
法相身,十界依正,全是法身。
般若德(報身有二)自受用身,常住寂光世界。
他受用身,爲大菩薩現身說法。
解脫德(化身有二)解脫叁惑苦因,二死苦果。
化身有二:
(一)示生佛界身,如釋迦彌勒彌陀。
(二)應現隨類身。就是千百億化身,也是
叁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佛以大智慧爲體、以大悲爲用。智如眼,慈如手能救衆生出生死海。
四大輪王滅劫出世:
(一)人壽八萬至七萬歲時,金輪王出轄四天下。
(二)人壽六萬至五萬歲時,銀輪王出轄叁天下。
(叁)人壽四萬至叁萬歲時,銅輪王出轄二天下。
(四)人壽二萬至一萬歲時,鐵輪王出轄一天下。
萬歲以下輪王不出。
四大輪王各有八寶(金輪寶、牟尼寶、玉女寶、大臣寶、白象寶、駿馬寶、將軍寶、大藏瓶寶)
梵語“牟尼”,此雲如意寶,八寶中最爲第一。輪王死了,八寶全滅。佛法僧永恒不滅。
依---就是國土世界,自己的房屋,衣食受用。
正---就是自己的身體,有福者嚴,無福者寒。
二|
|---十法界各有依正二報,苦樂不同唯心造也。
報|
叁轉四谛法LUN:佛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鹿野苑中說四谛法,度五比丘,令觀世出世間。因果道理,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自他二利同證菩提。
所謂叁轉四谛法LUN:(一)示轉,就是開示。(二)證轉,就是佛以身作證。(叁)勸轉,勸令學佛。列表如下:
初示轉:
此是苦,逼迫性:叁苦八苦逼迫身心。
此是集,招感性:貪瞋癡等招感生死。
此是滅,可證性:寂滅涅槃,人人可證。
此是道,可修行:叁學等道,人人可修。
叁苦:天道死時,名壞苦。人道造業,名行苦。地獄,餓鬼,畜生,名苦苦。
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僧會苦,五蔭盛苦。五蔭就是自己的身體是色、受、想、行、識、五蔭合成的身。
李丹雲:吾有大患,唯吾有身,不但人愛自身,飛禽走獸無不愛自身。可惜此身不能永存,片段期間與苦爲伴。覺者速求解脫,迷者從苦入苦,生不知從何處來,死不知向何方去。
五蔭身:
色......外色宇宙萬有;內色自己身體、名色法。
受......是自己的苦樂感受樂受生貪、苦受生瞋。
想......是自己的思考思想計劃。(四個心法)
行......自己不會知道,須要提起正念時,方能見。
識......更微細了、識體如波,智如海水。
以上苦谛解完了,以下解釋集、滅、道谛。
集谛貪、瞋、癡名叁毒、發生無量煩惱,使身口造無量罪,造感生死無量苦果,滅谛、就是消滅煩惱因,消滅生死苦果,證得寂靜涅槃。道谛就是修行戒定慧叁學及叁十七道品法,叁學修成叁毒自滅。
第二證轉:
此是苦,我已知,舍離王宮出家修行。
此是集,我已斷,叁毒等煩惱,完全斷了。
此是滅,我已證,菩提佛果,我已證得。
此是道,我已修,叁學六度叁十七道品百法門。
千萬法門,無量法門,神通智慧,妙叁昧門,我已修成。
第叁勸轉:
此是苦、汝應知,須求解脫。
此是集、汝應斷,應斷煩惱。
此是滅、汝應證,應證涅槃。
此是道、汝應修,應修叁學。
叁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合爲叁十七道品:須後詳解。小乘,但爲自己求解脫,大乘普願累世怨親債主法界萬類衆生,離生死苦,證涅槃樂發四弘願。
苦---衆生無邊誓願度------無生不度。
集---煩惱無盡誓願斷------無惡不斷。
滅---佛道無上誓願成------普願衆生同成佛道。
道---法門無量誓願學------無法不學。
菩薩六度能度自他六蔽衆生
布施能度自他悭貪六蔽衆生
持戒能度自他毀犯六蔽衆生
忍辱能度自他瞋恨六蔽衆生
精進能度自他懈怠六蔽衆生
正定能度自他散亂六蔽衆生
智慧能度自他愚癡六蔽衆生
一念迷倒即衆生,一念覺悟成佛道。
一念十二因緣
無明------自從一念迷倒,作衆生就是現前一念。
行------起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生死。
識------六識種種分別,不離根塵名色。
名色------宇宙萬有名色而已。
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觸------六根觸六塵,色、聲、香、味、法。
受------根塵和合故,有感受,但求樂受。
愛------由受生愛,愛六塵境。
取------由愛故取,取六塵境。
有------由取有苦,叁苦八苦無量衆苦逼惱身心。
生------又苦生瞋,我是他非連綿不已。
死------由瞋至死,追其根源從無明起應滅無明。
一念迷倒,指哪一念呢?這一念無始無終。若追其始、人死後其業未定落中陰位即是
無明位,心境全迷,由業感故,見境入胎乃至生死。在追一念迷倒,切切勿遠求,只在今日今時,切切勿迷,念念覺悟,從今念起乃至命終保持常覺不迷,由一念覺乃至佛果圓滿大覺,故名一念十二因緣。(二世十二因緣,無明與行屬過去世,識至生死,屬現在世。不談後世故名二世十二因緣。)還有叁世十二因緣,圖表如後:
叁世十二因緣
(一)無明------人死後業未定時落中陰位,名無明,心境全迷,無所分別。
(二)行------與父母有緣,見境入胎,屬過去二支因。
(叁)識------結成胎體念念變化而未成形,名識
(四)名色------心識曰名,胎體曰色,形體初成。
(五)六入------六根完具,五髒全成,將要出胎。
(六)觸------初生至七八歲時,但只根塵接觸。
(七)受------十一至十七八歲時,感受力強,從識至受五支果。
(八)愛------二十以後貪愛無厭、貪財愛色,
(九)取------普遍追求,保守不舍。
(十)有------來生後世之生死因有了。
(十一)生------就是來生之果。
(十二)老死------既然生了,必定要死,死了又落中陰位,從無明乃至老死。
終而複始,生生死死,無有盡期,這十二因緣連環不斷,隨斷一支,全體作廢,無明滅了,全體皆滅,六入滅了全體亦滅。
叁世十二因緣圖:
無明
}過去因
行
識
名色
六入 }現在果
觸
受
愛
取 }現在因
有
生
}未來果
老死
無明、愛、取-------惑因-------無明愛取叁煩惱。
行、有-------------業緣-------行有二支屬業道。
現在果、未來果-----苦果-------從識至受並生死七支同名一苦道。
生、老死---------------須知十二因緣互爲因果,無明爲因,生死爲果。
行識乃至愛取爲因。生死爲果。如果六根不染六塵生死即了,愛而不取,生死亦了,皈依叁寶就爲了脫生死大事,自己生死了脫,再以神通願力度脫累世怨親債主,法界衆生,同出生死苦海,齊登菩提樂岸,若以自力求了生死,如人負重登山。若仗佛力求生淨土,如登飛機,一日萬裏。故贊淨土法門,下手易得較速,用力少,成功高。
一句佛號人人會念,現在念佛,今生往生下至五逆罪人,上至十地菩薩,一得往生,一生成佛,故贊淨土,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我們要舍離衆生的愚癡父,貪愛母,從今以後不起無明貪愛心。我們要皈投依從大智慧父,大慈悲母,無我相、無人相、無法相,叁輪體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即是佛因,定感佛果。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偏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
吉祥圓滿,
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上師哀攝授。
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叁寶哀攝授。
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護法常擁護。
釋淨天吉祥圓滿
一九九叁年臘月十六日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無邊煩惱斷 無量法門修
誓願度衆生 總願成佛道
普爲出資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
回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饑馑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鹹安樂 先亡獲超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甯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皈依叁寶表圖略解(淨天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