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派最盛的年代,《涅槃經》中的“佛性”、“法身”思想,也必然對吉藏産生某種程度的熏染。而《法華經》的“一乘”和《涅槃經》的“佛性”概念,在吉藏看來是完全相同,故而思想有所變化。其總體思想可從下列幾方面敘述:
(一)吉藏的破邪顯正思想
繼承叁論學派“破邪顯正,破而不立”原則及“破顯同時,立破同時”傳統,以不執著任何事物爲正,破斥執著定有之邪,來揭示事物的真實相狀。即在破“有所得”邪執同時,顯“無所得、無所依”真理,破邪即顯正,在破“有所得”之執外,別無立顯正。《中觀論疏》卷一稱:“就說教意中,凡有二意:一者破邪;二者顯正……此是對邪所以說正;在邪若去,正亦不留。”〔10〕破除一切情執別見,達到言絕慮斷,破邪當下即悟中道真理。
吉藏的這種“般若無得”是源自僧肇《般若無知論》的般若無知、無相理論,也是其叁論宗思想的基本精神,並用“破邪顯正”、“但破不立”的真理觀和方法論加以融會。
(二)吉藏的真俗二谛思想
叁論宗二谛思想源自于《涅槃經》:“引導衆生故說兩谛”,及《中論·觀四谛品》:“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青目釋雲:
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于世間是實。諸賢聖真知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于聖人是第一義谛名爲實,諸佛依是二谛而爲衆生說法,若人不能如實分別二谛,則于甚深佛法不知實義。〔11〕
從頌及釋可明,針對世間人認俗谛爲真實現象,世尊說法時,既不偏于世又不偏于聖。以中道來說,“谛”指真實不虛之理,“二谛”就是二種真理,即“真谛”(第一義谛或勝義谛等)和“俗谛”(世谛或世俗谛等)。
叁論學派的二谛觀認爲,二谛是因緣相待而有的分別,只是假名而無實體,也是對機說法的一種言教。吉藏“二谛思想”由興皇法朗的叁重二谛爲基礎,發展成“四重二谛”說,這與其所處北方衆論師的爭辯有關,有一定針對性。第一,針對毗昙師的“以事爲俗,以理爲真”而說“俗谛有,真谛無”;第二,針對成實師的“一切法空”而講“說有說無爲俗谛,非有非無是真谛”;第叁,針對攝論師的“依他、偏計是俗谛,圓成是真谛”而談“叁性皆爲俗谛,非依他非偏計非圓成是真谛”;第四,針對地論師的“叁性是俗,叁無性是真”而言“叁性、叁無性是俗谛,忘言絕慮爲真”。吉藏“四重二谛”說最能體現這種“無得正觀”學說精神,從四方面依次逐步、由淺入深地破除凡夫、小乘和大乘有所得者,通過多重否定,最後達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得無依之境界。
吉藏這種“二谛思想”目的在于對治外道、凡夫的空有、斷常執見,使之達到絕對不二、平等無別之理。以二谛破“有所得”之迷執,契合絕對不二、平等無所得之理。吉藏承襲法朗觀點,把“二谛”分爲“于谛”和“教谛”。吉藏的《二谛義》稱:“諸法性空,世間顛倒謂有,于世人爲實,名之爲谛;諸賢聖真知顛倒性空,于聖人爲實,名之爲谛,此即二于谛,諸佛依此而說,名爲教谛。”從本質上說,“二谛”屬于言教,是假名,是一種方便施設,達不到絕對真理的認識。所以,吉藏特別強調言教二谛,以二谛學說作爲立宗之根本,認爲一切經教言說,只是教化衆生的方便,“二谛”不外乎言教,皆不能執著。同時,這種“二谛”說又有調和矛盾的作用,它承認衆生的各種認識,聖賢的各種說法,以及佛的言教也都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因諸佛所說的“教谛”也是依據衆生和賢聖的認識而開示的。總之,是用對緣假說的二谛方便,來顯示無所得、性空的諸法實相。
(叁)吉藏的八不中道思想
據《中論·觀因緣品》:“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建立“八不中道”思想,用來破除生滅、去來、一異、斷常八倒,洗淨一切有所得心。這是印度佛教中觀學派對世界、人生作的概要說明。認爲宇宙萬法都是因緣聚散而有生滅,實質上是無生無滅。吉藏《中論疏》評價“八不”是“正觀之旨歸,方等之心骨;正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源……八不即是中道”。依其解釋,諸法實相是離生滅、一異、斷常、來去等範疇的,如果有生有滅,則會偏執于某端,離兩邊就能顯示“中”,“八不中道”即論證了“中道實相”。這是用雙重否定的破執方法說明理體不可知、不可思議,目的是要求在修證上做到“無所得”,心無執著,故而這種教理應是實踐的中道觀。衆生的執著不外乎“生滅、常斷、一異、來去”八項上。“八不中道”掃蕩了一切執見、偏見與邪見,最後連“八不中道”的念慮也泯滅,以防落入“有所得中道”之中,最後契悟無所得的“八不中道”,達到一念不生,無所得的諸法實相,本來寂滅的涅槃境界。
吉藏對中道釋義爲:《華嚴經》雲:“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一切趣非趣,系皆寂滅相。”說明正法即是中道,離偏曰中,對邪名正。“中”就是真實和中正,以“正”爲義。“佛教正法,其本性遠離一切語言所表達的意思,也遠離一切往生的生死世界和無往生的涅槃世界,所有一切事物的相狀都是空寂。”〔12〕可見,吉藏的“中道思想”主要強調:中道能發生“實智”(真谛)與“權智”(俗谛),也就是般若與方便,以“不真空”爲理論依據,處理染淨一切施設應用,將一切歸向“無依無得”,也以此爲標准駁斥各家派系的“有所依,有所得”之偏見。〔13〕
(四)吉藏的佛性思想
南北朝時期涅槃佛性學說流行,作爲叁論集大成的吉藏,不得不從一貫的中觀學說出發,對“佛性”問題有個回應,提出個人獨到見解。通常而言,佛性有許多異名,象《涅槃經》雲:“佛性有種種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槃,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嚴叁昧、獅子吼叁昧;《華嚴經》名爲法界,余經有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八識,佛藏、如來藏、佛界、般若法性,無住實際等。”“佛性”意謂衆生覺悟之性,衆生成佛的可能性,也就是衆生具有成佛的內在依據。同時,佛性也有“因性釋佛性,抑以體性釋佛性”的問題,失以毫厘,差之千裏;中土佛性多主“衆生悉有佛性”,但並不因此忽略修證。〔14〕
吉藏之前,對于佛性的本質(正因佛性),有十二家之說。吉藏批判前十一家,都有“得佛之理”的存在,是一定意義上“有”的正因佛性,還是“有所得”,不符 “無所得”的中觀義理,采納與改進了第十二家說法。其歸納十一家“正因佛性”爲叁大類:第一類以衆生或六法爲正因佛性(假實說);第二類以心識或其作用爲正因佛性(心識體用說);第叁類以得佛之理爲正因佛性(悟空理說)。列表如下:〔15〕
序號正因佛性說代表人物 吉藏歸納的叁類正因佛性說1衆生說莊嚴僧旻2六法說定業寺僧柔3冥傳不朽說中寺法安法師4避苦求樂說光宅法雲假實說心用說衆生六法心識爲正因的心識體用說(心識說)衆生主體上的正因佛性(主體說、心體派)。5心識說開善智藏6真神說梁武帝、靈味寶亮7阿梨耶識說地論師心體說8當果說竺道生、白馬寺愛法師9得佛之理說瑤望法師、靈根寺慧令、僧正10真谛說和法師、靈味寶亮11第一義空說真谛等攝論師循環論證說
(佛果說)悟真空說
(谛理說)以理爲正因客體真理上的正因佛性(客體說、指境派)12中道說昙無谶、河西道朗中道說以中道爲正因
吉藏認爲十一家叁大類的“佛性”說,都有一定程度上“衆生皆可成佛”之理的存在,並非究竟,還得批判。從“一切皆空,無所得”立場看,連解脫、涅槃也應空。〔16〕可見吉藏是涅槃也是空的“一切皆空”,並提出“非真非俗中道爲正因佛性”。〔17〕吉藏的意思是,既不是真谛,也不是俗谛的“中道”,是超四句,絕百非,“一無所得,忘言絕慮”的絕待境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因佛性”。也是其區別其他主張有實“理”的教派之處。
吉藏是繼承昙無谶和河西道朗的主張,〔18〕即 “非真非俗的中道”作爲正因佛性,並與“般若無得”的叁論宗旨結合起來,作適當闡釋與發揮,吸收到中觀體系中去。在吉藏看來,佛性即中道,中道即佛性,即非有非無、非中非邊的。“若了如是中道,則識佛性;若了今之佛性,亦識彼之中道。”〔19〕是不住“空”也不住于“不空”,更不住于“非空非有”的平等無得境界之顯現。從而超四句,絕百非,達到“一無所得”非真非俗的中道。只有“一無所依,一無所住”,既不得于“得”,也不得于“無得”,才真正是無所得境界,也方爲真正意義上的“正因佛性”。同時,從因果立場講,只有“因果平等不二”的“非因非果”之“中道”才是真正的“正因佛性”。
總之,中道佛性是超越一切相待的不二法門,終極意義上講,就連“非因非果”的“中道”爲正因佛性,也是方便權說,也應加以否定,真正的佛性還是“無所得”。故吉藏雲:“故當有以超然悟言解之旨,點此悟心,以爲正因。付此觀心,非言可述,故迦葉每歎不可思議也”,〔20〕是一種豎破橫論的雙遣法。從這點出發,在佛性本有、始有上,自然也是“非本有非始有,亦非當現”的中道,是不可言表的“不二法門”,講本有說始有,只是教化方便而已。也即說,佛性非“本始”,也非“非本非始”,爲破本始故,假名非本非始;悟此之理,始可得名正因佛性。〔21〕這樣,就與“無所得”的中觀理論相吻合,所謂“非真非俗”、“非因非果”及“非本非始”,都不過是對治衆生偏病而權說罷了。
(五)吉藏的中道思想
吉藏的中道思想認爲,真理唯一而且不可用語言文字來描述,凡能用語言文字描述的,都不是真正的真理。在這種理念下,真理必然是非有非無,甚至連…
《吉藏大師的華嚴思想研究(啓明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