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派最盛的年代,《涅槃经》中的“佛性”、“法身”思想,也必然对吉藏产生某种程度的熏染。而《法华经》的“一乘”和《涅槃经》的“佛性”概念,在吉藏看来是完全相同,故而思想有所变化。其总体思想可从下列几方面叙述:
(一)吉藏的破邪显正思想
继承三论学派“破邪显正,破而不立”原则及“破显同时,立破同时”传统,以不执着任何事物为正,破斥执着定有之邪,来揭示事物的真实相状。即在破“有所得”邪执同时,显“无所得、无所依”真理,破邪即显正,在破“有所得”之执外,别无立显正。《中观论疏》卷一称:“就说教意中,凡有二意:一者破邪;二者显正……此是对邪所以说正;在邪若去,正亦不留。”〔10〕破除一切情执别见,达到言绝虑断,破邪当下即悟中道真理。
吉藏的这种“般若无得”是源自僧肇《般若无知论》的般若无知、无相理论,也是其三论宗思想的基本精神,并用“破邪显正”、“但破不立”的真理观和方法论加以融会。
(二)吉藏的真俗二谛思想
三论宗二谛思想源自于《涅槃经》:“引导众生故说两谛”,及《中论·观四谛品》:“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青目释云:
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若人不能如实分别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实义。〔11〕
从颂及释可明,针对世间人认俗谛为真实现象,世尊说法时,既不偏于世又不偏于圣。以中道来说,“谛”指真实不虚之理,“二谛”就是二种真理,即“真谛”(第一义谛或胜义谛等)和“俗谛”(世谛或世俗谛等)。
三论学派的二谛观认为,二谛是因缘相待而有的分别,只是假名而无实体,也是对机说法的一种言教。吉藏“二谛思想”由兴皇法朗的三重二谛为基础,发展成“四重二谛”说,这与其所处北方众论师的争辩有关,有一定针对性。第一,针对毗昙师的“以事为俗,以理为真”而说“俗谛有,真谛无”;第二,针对成实师的“一切法空”而讲“说有说无为俗谛,非有非无是真谛”;第三,针对摄论师的“依他、偏计是俗谛,圆成是真谛”而谈“三性皆为俗谛,非依他非偏计非圆成是真谛”;第四,针对地论师的“三性是俗,三无性是真”而言“三性、三无性是俗谛,忘言绝虑为真”。吉藏“四重二谛”说最能体现这种“无得正观”学说精神,从四方面依次逐步、由浅入深地破除凡夫、小乘和大乘有所得者,通过多重否定,最后达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得无依之境界。
吉藏这种“二谛思想”目的在于对治外道、凡夫的空有、断常执见,使之达到绝对不二、平等无别之理。以二谛破“有所得”之迷执,契合绝对不二、平等无所得之理。吉藏承袭法朗观点,把“二谛”分为“于谛”和“教谛”。吉藏的《二谛义》称:“诸法性空,世间颠倒谓有,于世人为实,名之为谛;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于圣人为实,名之为谛,此即二于谛,诸佛依此而说,名为教谛。”从本质上说,“二谛”属于言教,是假名,是一种方便施设,达不到绝对真理的认识。所以,吉藏特别强调言教二谛,以二谛学说作为立宗之根本,认为一切经教言说,只是教化众生的方便,“二谛”不外乎言教,皆不能执着。同时,这种“二谛”说又有调和矛盾的作用,它承认众生的各种认识,圣贤的各种说法,以及佛的言教也都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因诸佛所说的“教谛”也是依据众生和贤圣的认识而开示的。总之,是用对缘假说的二谛方便,来显示无所得、性空的诸法实相。
(三)吉藏的八不中道思想
据《中论·观因缘品》:“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建立“八不中道”思想,用来破除生灭、去来、一异、断常八倒,洗净一切有所得心。这是印度佛教中观学派对世界、人生作的概要说明。认为宇宙万法都是因缘聚散而有生灭,实质上是无生无灭。吉藏《中论疏》评价“八不”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正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源……八不即是中道”。依其解释,诸法实相是离生灭、一异、断常、来去等范畴的,如果有生有灭,则会偏执于某端,离两边就能显示“中”,“八不中道”即论证了“中道实相”。这是用双重否定的破执方法说明理体不可知、不可思议,目的是要求在修证上做到“无所得”,心无执着,故而这种教理应是实践的中道观。众生的执着不外乎“生灭、常断、一异、来去”八项上。“八不中道”扫荡了一切执见、偏见与邪见,最后连“八不中道”的念虑也泯灭,以防落入“有所得中道”之中,最后契悟无所得的“八不中道”,达到一念不生,无所得的诸法实相,本来寂灭的涅槃境界。
吉藏对中道释义为:《华严经》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系皆寂灭相。”说明正法即是中道,离偏曰中,对邪名正。“中”就是真实和中正,以“正”为义。“佛教正法,其本性远离一切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也远离一切往生的生死世界和无往生的涅槃世界,所有一切事物的相状都是空寂。”〔12〕可见,吉藏的“中道思想”主要强调:中道能发生“实智”(真谛)与“权智”(俗谛),也就是般若与方便,以“不真空”为理论依据,处理染净一切施设应用,将一切归向“无依无得”,也以此为标准驳斥各家派系的“有所依,有所得”之偏见。〔13〕
(四)吉藏的佛性思想
南北朝时期涅槃佛性学说流行,作为三论集大成的吉藏,不得不从一贯的中观学说出发,对“佛性”问题有个回应,提出个人独到见解。通常而言,佛性有许多异名,象《涅槃经》云:“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槃,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严三昧、狮子吼三昧;《华严经》名为法界,余经有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八识,佛藏、如来藏、佛界、般若法性,无住实际等。”“佛性”意谓众生觉悟之性,众生成佛的可能性,也就是众生具有成佛的内在依据。同时,佛性也有“因性释佛性,抑以体性释佛性”的问题,失以毫厘,差之千里;中土佛性多主“众生悉有佛性”,但并不因此忽略修证。〔14〕
吉藏之前,对于佛性的本质(正因佛性),有十二家之说。吉藏批判前十一家,都有“得佛之理”的存在,是一定意义上“有”的正因佛性,还是“有所得”,不符 “无所得”的中观义理,采纳与改进了第十二家说法。其归纳十一家“正因佛性”为三大类:第一类以众生或六法为正因佛性(假实说);第二类以心识或其作用为正因佛性(心识体用说);第三类以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悟空理说)。列表如下:〔15〕
序号正因佛性说代表人物 吉藏归纳的三类正因佛性说1众生说庄严僧旻2六法说定业寺僧柔3冥传不朽说中寺法安法师4避苦求乐说光宅法云假实说心用说众生六法心识为正因的心识体用说(心识说)众生主体上的正因佛性(主体说、心体派)。5心识说开善智藏6真神说梁武帝、灵味宝亮7阿梨耶识说地论师心体说8当果说竺道生、白马寺爱法师9得佛之理说瑶望法师、灵根寺慧令、僧正10真谛说和法师、灵味宝亮11第一义空说真谛等摄论师循环论证说
(佛果说)悟真空说
(谛理说)以理为正因客体真理上的正因佛性(客体说、指境派)12中道说昙无谶、河西道朗中道说以中道为正因
吉藏认为十一家三大类的“佛性”说,都有一定程度上“众生皆可成佛”之理的存在,并非究竟,还得批判。从“一切皆空,无所得”立场看,连解脱、涅槃也应空。〔16〕可见吉藏是涅槃也是空的“一切皆空”,并提出“非真非俗中道为正因佛性”。〔17〕吉藏的意思是,既不是真谛,也不是俗谛的“中道”,是超四句,绝百非,“一无所得,忘言绝虑”的绝待境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因佛性”。也是其区别其他主张有实“理”的教派之处。
吉藏是继承昙无谶和河西道朗的主张,〔18〕即 “非真非俗的中道”作为正因佛性,并与“般若无得”的三论宗旨结合起来,作适当阐释与发挥,吸收到中观体系中去。在吉藏看来,佛性即中道,中道即佛性,即非有非无、非中非边的。“若了如是中道,则识佛性;若了今之佛性,亦识彼之中道。”〔19〕是不住“空”也不住于“不空”,更不住于“非空非有”的平等无得境界之显现。从而超四句,绝百非,达到“一无所得”非真非俗的中道。只有“一无所依,一无所住”,既不得于“得”,也不得于“无得”,才真正是无所得境界,也方为真正意义上的“正因佛性”。同时,从因果立场讲,只有“因果平等不二”的“非因非果”之“中道”才是真正的“正因佛性”。
总之,中道佛性是超越一切相待的不二法门,终极意义上讲,就连“非因非果”的“中道”为正因佛性,也是方便权说,也应加以否定,真正的佛性还是“无所得”。故吉藏云:“故当有以超然悟言解之旨,点此悟心,以为正因。付此观心,非言可述,故迦叶每叹不可思议也”,〔20〕是一种竖破横论的双遣法。从这点出发,在佛性本有、始有上,自然也是“非本有非始有,亦非当现”的中道,是不可言表的“不二法门”,讲本有说始有,只是教化方便而已。也即说,佛性非“本始”,也非“非本非始”,为破本始故,假名非本非始;悟此之理,始可得名正因佛性。〔21〕这样,就与“无所得”的中观理论相吻合,所谓“非真非俗”、“非因非果”及“非本非始”,都不过是对治众生偏病而权说罢了。
(五)吉藏的中道思想
吉藏的中道思想认为,真理唯一而且不可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凡能用语言文字描述的,都不是真正的真理。在这种理念下,真理必然是非有非无,甚至连…
《吉藏大师的华严思想研究(启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