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會集本)斷疑篇(宏琳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  叁、乩壇之書不刻。

  編者按:楊仁山老居士,近世佛門公認爲“法身大士”再來,即虛雲、印光、谛閑叁老,亦對楊仁老恭敬有加。至于太虛、仁山、月霞諸大德,皆執弟子禮師事之。楊仁老稱魏默深會集本爲善本,而印祖以此本經王蔭福校改有瑕疵而批評。今有人執印祖數語而欲將會集本等同魔外,彼可先將楊仁老判爲魔外,不然如何反對會本?

  梅光羲老居士贊歎夏蓮居會集本

  故其于九萬五千七十字之五種原譯內,玄義微言,深文奧旨,無一語而不詳參,無一字而不互校,務使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艱澀沈晦使之爽朗,繁複冗蔓歸于簡潔,淩亂俾成整嚴,阙疏悉令圓滿,必期有美皆備,無谛不收,往往因一字之求安,浃旬累月而不決,日日禱于佛前,時時萦諸夢寐,此其敬慎,虔恭狀況,皆光羲與慧老法師所目睹也,故其精誠所感,屢現瑞徵,茲恐駭俗,姑不具引。是以及其告成也,文約而義豐,理顯而詞暢,醒眸爽口,易記易持,無艱深畏難之慮,有殊勝易往之感,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每一持誦,恍若置身于清淨莊嚴之域,徜徉乎華池寶樹之間。如觐慈光,如聆法語,誦者忘倦,聽者生忻,隨分領解,各如其量,攝凡濁介爾之心,入聖衆俱會之境,易全真成妄之念,爲背塵合覺之行,果能受持讀誦,如說修行,不但拔將來之苦果,實已獲現前之福利,非真修淨業者,不覺其妙,非曾涉教海者,莫窺其深,非詳考各譯,不知決擇之精,唯遍校會本,始見其從事之慎,然此實非門外耳食者,所能驟解也。吾嘗謂欲宏佛法于今日,必須提倡淨土,欲宏淨宗,必須先宏大經,果能人人持誦,則因果自明,身心自潔,劫運自轉,太平自至,蓋統攝二谛未有明備簡要若此。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節錄)

  律航法師弘揚會集本

  

  北平佛教團體甚多,我先把淨宗學會的內容,簡單介紹:他的組織是僧俗男女四衆一律平等。成立的曆史和會員的質量,容後詳報。其總綱“一元叁化”,即儒佛一元,主義生活化、信仰生命化、行動紀律化。其“修行次第”系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等十六個字。其“自修信條”系持戒念佛、弘法利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其“勸化方便”以真理喚起同情、以行爲表現正義。上述諸端都是概略的介紹,會中負領導責任的是夏蓮居老居士,他是由儒家而信仰佛教,經過叁十多年的修行,宗說皆通,曾遍遊中、日各地,弘揚佛法,缁素同歸,閉關叁年,會集《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淨修捷要》等書,鄙人現已帶來多份,專爲贈送臺省佛教同胞,敬請指教。

  ——摘自《律航長老全集》第二篇

  由臺赴美弘法高僧印海長老談夏蓮居會集本的弘傳

  

  從親近律航法師說到淨土宗之殊勝義(節錄)

  印海法師

  佛法說,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有因有緣,才有果報。寫出此一小文,首先第一我要說到我能親近律航法師的一段因緣。那是六十年前的春天,也就是1949年(民國38年),當時由于國家內戰,暫時避難到臺灣,因響應慈航菩薩“搶救僧寶”的慈悲號召而與律航老法師在臺灣中坜圓光寺臺灣佛學院相遇,我們一起親近慈航菩薩學習佛法。

  那時,律航法師跟隨慈航菩薩及妙果老和尚出家爲僧,法名律航。他以初出家的身份爲我們同學們講說《中庸》、《論語》以及佛教的比丘戒(四分戒本)。他以儒家倫理觀念及社會做人處事曆練諄諄善誘,且與佛教思想相互融彙,而又配合西方淨土思想爲我們年輕比丘學僧教學。

  律航法師的老師就是淨宗學會創辦人夏蓮居老居士。他尚未出家以前追隨參加淨宗學會曆次佛七法會,法喜充滿。在一九四七年蓮公有意將彌陀法門弘揚到臺灣,此時的黃胪初居士(律航法師俗名)正以此因緣關系,意欲前往臺灣,並願承擔先行赴臺考察之使,蓮公欣允。于年秋,居住夏府一個月之久,蓮公示其淨宗綱要與《無量壽經》會本精義,以充弘傳之資料。至此,他對了生死之心愈加堅定,因此發願往生西方淨土爲最終目標。他于1948年春夏之交就到達臺灣,他將蓮公的《無量壽經》的會集本,秦、唐兩譯《阿彌陀經》會集本各十部,並將北平佛教團體淨宗學會的宗旨,大綱及修學概況介紹給臺灣佛教界。此即淨宗學會首度傳播海外之因緣。大經會本乃由臺灣臺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眉注、宣講而得以弘傳。後來大經會本更由蓮公的門人黃念祖老居士作白話批注。自此以後淨空法師弘揚淨土都以此會集本爲所依據,並且勸人讀誦本經,爲求生西方淨土的往生資糧。

  後來以淨土法門爲主的淨宗學會在海外各地普遍建立,而使淨土宗廣大的弘傳。

  我與律航法師的特殊關系,使我接受了他的淨土宗陶冶。我從小出家,有十年的時間,在二十叁歲以前,對佛教的修行法門,尚沒有選擇哪一宗派法門爲實踐的中心。由于遇到了律航法師,接受了他的勸導,潛移默化。記得在民國四十一年秋天,律航法師與我參加在苗栗縣大湖鄉法雲寺彌陀佛七法會。他是主七和尚,我擔任維那,引導大家念佛七天。就在第叁天的第二支香,我在止靜中見到阿彌陀佛的威威褐色廣大法相,印證了“念佛、憶佛、先前當來必定見佛”。從此我就肯定了“行在淨土,學在唯識”的修行法門宗旨。對于淨土不再有任何的懷疑而一門深入,老實念佛。在臺灣那一段時光裏,我經常追隨律航老法師參加彌陀佛七,他每次都邀請我當維那而他親自主持佛七,使我對于淨土法門永恒不退。直到現在,六十年來,心中仍然懷念一位在臺灣的如師如友的忘年之交,一位淨土宗的大善知識——律航法師。

  徐恒志老居士贊歎會集本

  

  剖心瀝血功在萬世——記我與黃念祖老居士的一段校經因緣 (節選)

  徐恒志

  北京黃念祖老居士是一位顯密雙修、宗教俱通的大德。他經淨宗大德夏蓮居老居士的囑咐,發心解釋《大乘無量壽經》(會集本,後稱《大經》),前後曆時六年,遍覽群籍、廣引博征。一部《大經》把淨宗心髓闡述無遺,真可謂冥心孤詣,饒益當來!近年他不顧年邁體弱,繼續撰寫《大經白話解》,爲法忘身,悲願無盡!老人家已于1992年3月27日安祥往生,遺體柔軟,並發異香,荼毗後,獲五色舍利數百余粒,瑞相昭著,歎爲稀有。大德雲亡,回憶往事,不勝感慨!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主要經典之一。根據清代沈善登居士的考證,此經由于世尊多次宣說,梵本不一,譯本尤多,自漢至宋,凡有十二譯,宋元以後,僅存五譯。後來王龍舒、彭際清、魏承貫諸大德,鑒于五譯互有優劣彰晦,又校輯、會譯了叁種,但或不依梵本,未順譯法,或去取舊文,不盡妥善;甚至不取原語,任意行文。夏蓮居老居士爲防後世因襲,甚至纂改經文,對譯本、會本獨多的《無量壽經》發願重行會集。據黃念老所著的《大經解》說:夏老居士于1932年起,“掩關津門,閱時叁載,遍探五種原譯,洞察叁家校本,無一語不詳參,無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禱佛前,千斟萬酌,時萦夢寐。及其成也,四衆歡喜。”梅光羲老居士贊歎說:“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這已爲舉世所公認,並將本經采入新印之《續藏》中。佛法如大海,深廣無量,唯信能入,唯智能度。目前各地學習、讀誦《大乘無量壽經》的熱潮正在形成,《大經》放光,衆生蒙庥!

  約在1986年6月黃念老完成了《大乘無量壽經解》,當時上海佛教協會出版流通組負責人鄭頌英老居士深爲贊歎,發心付印流通,要我先作一番校閱,自念德薄慧淺,恐難勝任。繼念夏公與黃老發願會集與注解《大經》,十年辛苦,難能可貴,豈可任其擱置!于是將原稿,細爲校閱,曆時一年,校正七次,並與黃老居士往返通信二十次,慎思明辨,共同切磋。黃老教眼洞徹,行解相應,且處處卑以自牧,使我深受教益。1986年11月19日,黃老來信說:“拙著蒙大德發無上菩提之心,獨力校對改正,既以所提之四項原則,修改印刷錯誤,複重審拙稿,親校古籍……念祖贊佩感歎,無以複加,惟有頂禮、頂禮、再頂禮,以表感謝之忱……對念祖所下文,內中如有欠妥之處,敬祈一並校正,因當前正是良機。敬請大德把住此關……”至誠懇切,感人肺腑!在校經過程中,黃念老發現文中“念祖”二字,排印中並未向右縮進半格,堅決要求改進,以示謙卑,他的謙虛謹慎作風,于此可見一斑。感佩之余,我在1986年12月曾寫信給他,對他的道德文章表示敬仰:“素聞大德乃久修大士,戒德嚴淨,定慧圓明,顯密融貫,宗說俱通,愍衆生之沈溺,作苦海之慈航,發願釋經,冀廣弘化,今複得鄭頌英老居士之贊助,付之梨棗,時節因緣信不可思議也。行見《大經》重光,澤被含靈,蓮公與大德剖心瀝血,功在萬世!後學德薄慧淺,難副厚望,愛語相攝,彌增惶恐!”

  ——原載于《法音》雜志92年第11期

  鄭頌英老居士贊歎會集本

  

  “會集”是將一經的,有多種譯本的經,互補而使臻齊全。例如《無量壽經》有五譯,如果要遍讀五種譯本,絕大數內容是重複的,也只是各譯本中脫漏的章節都讀到了;且五譯只有一種流通本,其余四種只有到大藏經中去找,一般是看不到買不到的。所以很有必要能將五種譯本會集而使齊全,使閱一會集本而全知五種譯本的內涵。這是將已經嚴格手續譯成的各譯本加以會集齊全而不是新譯或重譯。不過這一工作很不容易,不是深入經藏、具大智慧與大手筆者不能爲也!所以以宋王龍舒與清魏默深的才智,仍有穿插己意而爲印光大師“篡改佛經”的呵責!獨有民國夏蓮居大師的會集本,其全文悉出于五種譯本的原本文句,沒有添加一個字,在黃念祖居士《大乘無量壽經解》中已著重說明了。這真是弘揚淨宗…

《無量壽經(會集本)斷疑篇(宏琳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