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洪濟宗頤與《禅苑清規》(張志軍)

  洪濟宗頤與《禅苑清規》

  張志軍

  

  中國禅宗雲門一脈,以文偃大師在韶州雲門山(今廣東省乳源縣),創建光泰禅院,舉揚一家宗風,後世稱之爲“雲門宗”。《人天眼目》說:“雲門宗旨,截斷衆流,不容擬議,凡聖無路,情解不通。”

  雲門宗因其門風險峻,格調高古,難窺堂奧,素有“雲門天子”之稱。所以,非上上根器的人,實難悟入雲門宗旨。反過來說,所有能夠契入雲門宗旨的禅僧,絕非泛泛之輩。因此,“雲門天子”的子孫,都是慧心如蘭、滿腹錦繡的高雅之士。

  宋神宗于元豐叁年(1080)下诏,將著名的開封大相國寺辟爲八院,以東、西兩序建成慧林、智海兩大禅院。從此,不斷有雲門宗禅師被召入京城,出任兩大禅院住持,入禁圍爲帝後說法。緣于此,發端于遙遠嶺南的雲門宗風,也曾吹到了燕趙大地,而且誕生了像真定洪濟禅院之慈覺宗赜這樣的一代宗師。

  一、河北雲門僧

  宋仁宗于皇祜中(1051)诏請育王懷琏入京之後,又有惠林宗本、法雲法秀、惠林若沖、法雲善本、法雲惟白等雲門宗著名禅師北上京師汴梁(今開封),住持皇家寺院。于是,雲門禅法大行于河南、河北。當時,北京(今河北大名縣)天缽寺住持重元文慧禅師,就是雲門宗一位大師級的禅匠。

  天缽重元禅師,青州千乘(今山東省博興縣)人。他十七歲出家,初遊講肆,頗達教乘。後來,他棄教參禅,在雲門宗祖師天衣義懷座下豁然大悟。天衣義懷曾印可他說:“此吾家千裏駒也。”重元禅師果然北行千裏,跨過黃河,在宋朝之北京——河北大名天缽寺出世爲人。“河朔宗乘,由斯再震。”這是有明確資料記載的、雲門宗禅師第一次住持河北寺院。他是由曆仕四朝、叁度拜相的北宋重臣文彥博(20106—1097)請居天缽寺的。時間當在文彥博二次罷相、出判大名府期間,即嘉祜叁年(1058)至治平元年(1064)。

  天缽重元不但禅法高明,而且精通教理,尤其對《華嚴經》頗有心得,雅號“元華嚴”。當時,被宋神宗請入京城汴梁的法雲法秀,也是宗、教俱通,其章句分析機鋒銳利,不可觸碰。但他唯敬天缽重元,恨他不講《華嚴》,無緣得聽。

  天缽重元在河北傳播雲門禅法,大批的北方禅僧有機會心感身受那艱深玄奧的門風。河北僧人元豐清滿繼承其衣缽,成爲雲門宗第七代傳人。

  元豐清滿禅師,俗姓田,滄州鹽山縣人,因母喪而出家。他在北京(今河北省大名縣)跟隨天缽重元參學多年,一日經行之時,因用樹葉擦手而開悟。頌曰:“大奇大奇,動用還迷。更問如何,蓦口便槌。”

  後來,太守錢公請他出世,到衛州(今河南汲縣)元豐院,舉揚雲門宗風。

  元豐清滿上堂說:“堪作梁底作梁,堪作柱底作柱。靈利衲僧便知落處。”他蓦拈拄杖,緊接著說:“還知這個堪作甚麼

  ”打香臺一下,道:“莫道無用處。”再打一下,喝道:“參!”

  歲旦上堂:“憶昔山居絕糧,有頌舉似大衆:饑餐松柏葉,渴飲澗中泉;看罷青青竹,和衣自在眠。大衆,更有山懷爲君說,今年年是去年年。”

  據《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十八載:元豐清滿“山居苦行,絕粒七年”。絕粒,就是不吃五谷,僅以野菜樹葉爲食,維持生命。在中國佛教的早期,苦行僧比較常見,到宋代,肯這樣長期苦行的僧人已經少有所聞。故而,團練李公崇敬其道行,上奏皇帝,賜其紫衣。

  清滿禅師上堂,橫按拂子雲:“要扣玄關,須是有節操,極慷慨,斬得釘,截得鐵,剝剝地漢始得。若是畏刀避箭,碌碌之徒,看即有分。”

  或許是因爲與皇家交往過多,在都市裏浸泡過久,此時的雲門宗已經走向沒落,很少有人像清滿禅師這樣說法。古人雲:出家乃大丈夫事。參禅,不但要有古代君子的操守,而且需具備勇士的品質,拿得起,放得下,敢擔當,才能悟道。否則,只有看的分。元豐清滿因爲禅行實在,禅風峻烈,單刀直入,才從雲門宗第七代中脫穎而出。

  元豐清滿禅師最著名的法語,當屬“懸羊頭,賣狗肉”。

  一日,他在法堂說:“此劍刃上事,須劍刃上漢始得。有般名利之徒,爲人天師,懸羊頭,賣狗肉,壞後進初機,滅先聖洪範。你等諸人聞恁麼事,豈不寒心

  由是疑誤衆生,墮無間獄。苦哉!苦哉!取一期快意,受萬劫余殃。有甚麼死急,來爲釋子。”喝道:“赜人徒側耳!”

  此後,“懸羊頭,賣狗肉”這句話成爲了流行語,漸漸又演化成了“挂羊頭,賣狗肉”。元豐清滿對禅宗還有一大貢獻:度化真定洪濟禅院的慈覺宗赜出家修禅。宗赜後來修訂了著名的《禅苑清規》,並被淨土宗奉爲“蓮宗五祖”。

  元豐清滿禅師的衣缽弟子雪峰宗演,也是河北人。

  雪峰宗演禅師,號圓覺,恩州(今河北省清河縣)人,出生于著名的清河崔氏家族。這位名門之後,“法貌修整,持守嚴密。”宣和中(1122),徽宗皇帝诏請他入內庭說法,賜給他紫袈裟。當時,宗演是京城最著名的禅師之一,前後住持過十叁座寺院,剃度弟子達一千二百余人。

  紹興十五年(1145),宗演禅師應邀來到了雲門宗的法源——福州象骨山,住持雲門宗祖師文偃曾經參學的雪峰寺。

  雪峰宗演有一則上堂法語,很是精彩:

  “遣迷求悟,不知迷是悟之鉗錘;愛聖憎凡,不知凡是聖之爐鞴。只如聖凡雙泯、迷悟俱忘一句作麼生道

  半夜彩霞籠玉像,天明峰頂五雲遮。”

  二、雲門名僧宗頤

  真定府洪濟宗赜禅師(約1053—1106),亦有文獻記載爲“宗頤”,俗姓孫,溶州(今河北省永年縣)人。他自幼習儒,長大後超卓出群,成爲了一名青年儒學才俊。大約在他二十七、八歲的時候,結識了北京(今大名縣)天缽寺的元豐清滿禅師,元豐清滿勸勉他棄儒奉佛,出家修禅。于是,在元豐清滿的指引下,他于元豐中(1081—1082)投真州(今江蘇儀征市)長蘆圓通法秀(即法雲法秀)落發,成爲了一位雲門宗禅僧。這一年,宗赜二十九歲。他受具足戒不久,元豐七年(1084),曾被封爲冀國、秦國、越國大長公主的宋神宗之妹,將自己的私宅奏請建爲法雲寺,請法秀禅師出任住持。繼任長蘆道場的方丈廣照應夫,是法秀同門師弟,宗赜便隨其繼續修行。

  一日,他正要擡腳上臺階,忽然開悟了,隨即向廣照吟誦“投機頌”道:“舉足上磚階,分明這個法。黃楊木畔笑呵呵,萬裏青天一輪月o”他陳述了自己所悟的境界,廣照禅師颔首印可,因之,他成爲廣照應夫的法嗣。

  元祜年間(1086—1094),宗赜一直住長蘆寺,在這裏建蓮華勝會,鼓勵信衆修行淨土法門。元祜四年(1089),他曾夜夢二大士幽贊,從此揚名教界。

  紹聖二年(1095))正月,吏部侍郎楊畏知成德軍(即真定,今正定),請宗赜回歸故鄉,出世真定府洪濟禅院,授徒說法,史稱“洪濟宗赜”。就是在真定期間,他曆時五年,至宋徽宗崇甯二年(1103),編撰了在禅宗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禅苑清規》。也是在此期間,宋徽宗賜其紫袈裟,並賜號“慈覺禅師”。《續傳燈錄》雲:“鎮州蘿蔔頭,聲名播天下。”

  洪濟宗赜在真定升座後,有僧出來道:“臺星臨寶座,祖意願宣揚。”洪濟宗赜道:“萬裏不挂片雲。”僧又說:“恩深轉無語。”洪濟宗赜道:“唯有好風來席上,更無閑語落人間。”僧贊歎:“千古淳風特地清。”宗赜道:“真獅子兒善獅子吼。”

  僧問:“達磨面壁,此理如何

  ”洪濟宗赜沈默良久——達磨面壁,自然無言以說。于無聲處聽驚雷,于是,僧有所領悟而禮拜。他補充說:“今日被這僧一問,直得口啞。”

  洪濟宗赜禅師博通儒家經典,精研佛教義理,且禅悟宏深,所以他說法花團錦簇,妙語連珠:

  “金風澹蕩,物景蕭條;葉落庭臯,雲飛嶺上。不逃暑而暑自退,無意涼而涼自來。正當恁麼時,若謂唯心境界,正是頭上安頭;若言一切平常,大似斬頭覓活。”

  上堂:“金屑雖貴,落眼成翳。金屑既除,眼在甚麼處

  若如此者,未出荊棘林中。棒頭取證,喝下承當,正在金峰窠裏。”

  上堂:“摟外紫金山色秀,門前甘露水聲寒。古槐陰下清風裏,試爲諸人再指看。”拈拄杖曰:“還見麼

  ”擊香卓曰:“還聞麼

  ”靠卻拄杖曰:“眼耳若通隨處足,水聲山色自悠悠。”

  叁、宗赜籍貫考

  關于洪濟宗赜,學界有叁大爭論:其一,宗赜、宗頤,是異,是同

  其二,宗赜是雲門宗禅師,還是淨土門人

  其叁,宗赜籍貫是洺州,還是襄陽

  

  第一個問題近年來已基本有了定論:文獻見載的宗赜、宗頤,名字雖異,而舉事相同,應該只有一人;而絕大部分文獻(十幾種)記載爲“宗赜”,只有《缁門警訓》、《續傳燈錄》將之稱爲“宗頤”,所以,其實際法名應爲“宗赜”,宗頤,乃刊刻之時,宗“赜”之誤。

  第二個問題:宗赜受雲門宗禅師元豐清滿的指引,由雲門宗名僧法雲法秀剃度、授戒,從雲門宗傳人廣照應夫開悟得法,理所當然是雲門宗禅師。

  出家初期,宗赜住在真州長蘆期間,曾經建蓮華勝會,撰寫了大量弘揚淨土的著作,因此被後世《樂邦文類》尊爲淨土宗五祖。這種情況如法眼宗的永明延壽禅師,被尊爲“淨土第六祖”一樣。被後世“尊爲”淨土祖師,並不代表其一定就是淨土宗出身。那時,宗赜是“住”長蘆,而不是住持長蘆道場,所以他那時弘揚淨土法門,僅僅是一個階段的應機度衆、隨宜說法。

  《續傳燈錄》卷十二載:“待製楊公畏請師(宗赜)出世說法。”一般情況下,禅師第一次出任住持,才叫“出世”。當宗赜真正住持一方道場之時,傳揚的是純正雲門宗風,主要著作也是禅宗清規。《補續高僧傳》卷第十八《宗赜傳》說:“一法窟父子接踵弘闡者叁世,雲門之道大震,江淮之間,幾無別響。”可見,後來宗赜從真定回到真州,住持長蘆寺時,其主要弘揚的也是雲門宗之禅法。

  第叁,宗赜籍貫:…

《洪濟宗頤與《禅苑清規》(張志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