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對近代佛教的主要貢獻(余池明)▪P2

  ..續本文上一頁淨土法門圓攝五乘,同歸淨土的方面。通過闡明禅淨界限和佛力自力的大小難易,爲末法衆生指出淨土法門爲即生了生死的必由之路。判教立,宗旨明,則念佛人可以就路還家,淨土宗蔚然而興。

  4、完善念佛儀軌方法,提倡臨終助念。大師示現隱居潛修數十年,每年從冬至春堅持打念佛長期,兩度閉關,一共六年,通過長期的卓絕修持,發明心地,大事了辦。依照實修實證對念佛種種方法利弊了如指掌。

  大師闡發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念佛方法,提倡攝心念佛,並比較各種念佛佛法的利弊,爲初機發明了十念記數念佛法,完善了淨土宗的念佛方法。

  《靈岩山寺念誦遺軌》

  對于念佛人朝暮功課,集體共修和個人獨修,閉關專修和打佛七的儀軌方法都有詳明的闡述,成爲各地居士和淨業團體修行的指南。臨終助念,成就人往生作佛,利益巨大。大師對于臨終助念和關懷極爲重視,在在處處開示如法地臨終助念的方法和注意事項。親自撰寫《臨終叁大要》,總結和歸納臨終助念的要點,作爲臨終關懷的指南。大師皈依弟子李圓淨秉大師之意,編輯《饬終津梁》,大師親自鑒定並作序,提倡流通,普及如法助念的正確方法,爲念佛行者提供臨終關懷和往生保障。

  (二)大力流通佛經善書,指導創辦弘化社

  大師從民國七年開始親自從事刻印流通佛經善書的活動,爲此而奔波于普陀山、上海、南京、揚州和杭州之間。大師把流通佛經善書作爲弘揚佛法,樹立正知正見的重要手段。大師說“關絅之之相信佛法,乃因安士全書木刻本起。志圓爲之講說,從之生正信心。使滬無絅之,滬地之景象,恐遠不及此。”“印光之于淨土法門生信,由于龍舒淨土文下卷,足知書之益人也,深且遠矣。”足見流通佛經善書對于弘揚佛法的作用。

  大師出世弘法,刻印流通的第一本書是《安士全書》。大師作爲宗教俱通的宗師,所以善于選擇契理契機的佛經善書進行流通,民國七年到民國十八年,大師的主要精力就在校對流通佛教典籍法門。《安士全書》、《了凡四訓》、《觀世音菩薩本迹感應頌》、《印光法師文鈔》、《印光法師嘉言錄》、《感應篇彙編》、《感應篇直講》、《曆史感應統紀》等就是這個時期流通的主要經書。

  民國十九年二月大師到蘇州報國寺閉關,但他倡導的流通事業不僅沒有停止,而且更加興盛。明道法師和上海各位大居士秉承大師的思想,先在佛教淨業社成立流通部,大師親自撰寫序言。接著成立弘化社,製定全贈,半全價流通辦法。次年經大師提議,開會議決將弘化社遷到大師閉關的報國寺,親承大師指導。大師在閉關期間圓滿完成佛教四大名山志(普陀、清涼、峨眉、九華)的修訂,也鑒定、校對大量佛書。民國二十四年,負責弘化社具體事務的明道法師去世,大師以75歲高齡親自料理流通事務,在大師的主持下,弘化社成爲流通淨土和因果善書的中心,爲促進民國時期佛教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累計提倡、鑒定推薦和作序跋的佛經善書近叁百種,流通經書數量六百余萬冊,流通佛像百萬余張。

  大師主持的弘化社流通事業完全是公益性的,弘化社的經書根據情況分爲全贈、半價和全價流通叁類,但是毫不營利,完全是代施主作功德,完全是爲法忘軀,在這種慈悲忘我精神的感召下,弘化社在國困民窮的戰亂歲月,年度流通佛經善書能達到十多萬冊。弘化社所流通經書,校對之精細,運行之純公益性,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叁)製定規約,指導並護持靈岩山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

  針對佛門濫剃度,濫傳戒,濫挂海單的弊端,大師出家之後堅持發願不作寺廟主人,不剃度徒弟,不募緣。以潔身自好的典範來帶動佛教的整理。一輩子不接一寺廟,不作寺廟主人,也無意于建立新的道場。但大師各地淨土專修道場的建設十分關心,並在他的指導和護持下,建成了靈岩山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

  靈岩山寺人傑地靈,最勝之地,得最勝之人,故能弘最勝之道。宣統叁年,崇報寺原來的住持道明法師因丟失衣物打來人過甚,山民起哄,道明逃走,崇報寺成爲一無人住持的廢寺。當地士紳嚴良燦公請真達和尚接管,真達和尚計劃找到合適的人才時改爲十方專修淨土道場。民國十五年,戒塵法師從湖北到江蘇,真達和尚退居,請戒塵法師擔任崇報寺住持。寺廟改爲十方叢林,住衆以二十人爲限,支出不足部分由真達和尚補貼。如何建設十方專修淨土道場,真達和尚請印光大師製定崇報寺常住規約,即“一,住持不論是何宗派,但以深信淨土,戒行精嚴爲准。只傳大師和真達和尚賢,不傳法,以杜法眷私屬之弊。二,住持論次數,不論代數,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後之嫌。叁,不傳戒,不講經,以免招搖擾亂正念之嫌。堂中雖日日常講,但不招外方來聽耳。四,專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應酬一切佛事。五,無論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五條有一違者,立即出院。”大師和真達和尚一起親自送戒塵法師到靈岩山升座。在靈岩山寺建立十方叢林製度之初,大師就十分關心其管理情況。例如,1927年,戒塵法師應邀請去虞山講經,大師給真達和尚弟子,當時擔任靈岩山寺監院的明本法師去信,要求他嚴格遵照十方叢林製度的規矩管理好寺院。在大師規約的指導和親自護持下,十余年建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十方專修淨土道場,恢複了真正十方叢林的優良製度和道風。

  民國二十年(1931年)春,慈舟法師應武昌寶通寺之請,到武昌講經,以後未再返回。住持缺位,寺務由監院妙真法師領導。印光法師一如既往指導、護持靈岩山寺。大師雖不是住持,但卻是寺院的精神導師。大師這一年題寫了“靈岩山寺”寺額,從此崇報寺更名爲靈岩山寺。大師先後撰寫《靈岩寺永作十方專修淨土道場及此次建築功德碑記》、《靈岩山笃修淨土道場啓建大殿記》、《靈岩山寺下院放生池附設放生會緣起碑記》、《靈岩山寺啓建四衆普同塔碑記》、《靈岩山寺念誦儀軌序》等,使得靈岩山寺的製度建設不斷完善。1937年陰曆十月,大師移住靈岩山,由于他的道德影響,靈岩山寺更加興盛。

  大師同時也對全國各地的念佛道場進行指導,如爲南京法雲寺、嘉興真如寺和杭州彌陀寺製定的規約都體現了真正十方叢林的精神,體現了專修淨土的宗風。大師在淨土道場建設方面的貢獻爲近代佛教製度建設樹立了典範。

  (四)文鈔普遍流通,永爲淨宗法寶

  自徐蔚如居士民國七年(1918年)初次刻印《印光法師文鈔》以後,不斷增廣,到民國十六年(1927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永久流通的定本《增廣印光法師文鈔》。1940年秋,大師又出版《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大師文鈔流通于海內外,成爲念佛人做人學佛的指南。關于文鈔的意義,大師在《印光法師文鈔續編發刊序》中說:

  “光幼失問學,長無所知,文極拙樸,不堪寓目。然其所說,皆取佛經祖語之意,而隨機簡略說之,不敢妄生意見以誤人。又加五十余年之閱曆,若肯略其文而取其義,不妨作一直指西歸之木標。宜致力于西歸,勇往直前,勿以木標惡劣,並西歸之路程亦不願視,則豎標歸西,兩無所憾矣。

  “又初編雖印上十萬部,大通家以專說信願念佛,因果報應,敦倫盡分,家庭教育,直是勸世白話文,絕無撥雲見月,開門見山,豁人心目,暢佛本懷之語句,故若將浼焉。亦有與光同一根性者,視作妙寶,由茲返迷歸悟,返邪歸正,生敦倫常,沒生極樂者,大有其人焉。

  “續編于初編所說外,益産婦念觀音,毒乳殺兒女,此皆古今高僧醫人所未說者,光則屢屢說之。古人不爲良相,必爲良醫,以期濟世活人。光以無知無識粥飯僧,由徐蔚如一人傳虛,竟致承虛接響之萬人傳實,以爲善知識。彼既以訛傳訛,光不妨將錯就錯,教人生有恃怙,死有歸宿,産無厄難,子不橫死,以盡我心。雖有刺于明人慧眼,但以有益于人,無害于世,因隨順明道,妙真二師之意,而令其流通,並略敘其緣起。知我罪我,所不計也。”

  大師也曾對文鈔作了自我評,他說:“依淨土法門,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則仗佛慈力,決定可以滿其所願。倘不依淨土法門,所有修持,皆成人天福報,及未來得度之因緣而已。欲了生死,斷難夢見。欲知禅淨之所以然,非博覽禅淨諸書不可。即能博覽,倘無擇法智眼,亦成望洋興歎,渺不知其歸著。是宜專閱淨土著述。然淨土著述甚多,未入門人,猶難得其綱要。求其引人入勝,將禅淨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無疑滯。語言顯淺,意義平實,爲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導者,其印光文鈔乎。”(增廣印光法師文鈔複何槐生居士書)

  從諸位大德對印光法師文鈔的評價,也可以看出文鈔的作用和貢獻:

  弘一大師評價大師文鈔說:“是阿伽陀,以療群疚。契理契機,十方宏覆。普願見聞,歡喜信受。聯華萼于西池,等無量之光壽。”“老人之文,如日月曆天,普燭群品。”

  近代著名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梁啓超居士給大師文鈔題詞說:“古德弘法,皆觑破時節因緣,應機調伏衆生。印光大師,文字叁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

  儒學大師和佛學家馬一浮居士題詞說:“印光法師,此宗尊宿。俯提弱喪,罄吐誠言。辭致懇恻,與蓮池爲近。”

  著名刻經家、華嚴學者徐蔚如居士評價說:“嚴淨毗尼,貫通宗教,笃志淨業,自度度他,凡所爲文,皆從性海中自在流出,而仍無一語無來曆。”“名言精理,語語根據大教,與從上祖師,如出一冶。”

  當代淨宗大德傳印老法師說:印光法師文鈔是一部小藏經。印光法師文鈔不可以不看。凡欲于此有限人生獲得佛法最大限度真實利益者。不可不讀《印光法師文鈔》。切切!

  (五)熱愛佛教,推動佛教的整理和製度建設

  1、密護諸宗,保護寺産

  大師之維護法門…

《印光大師對近代佛教的主要貢獻(余池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