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對近代佛教的主要貢獻(余池明)▪P3

  ..續本文上一頁,功難思議。其中最重要的幾件事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政府有移德僑駐普陀之議。師恐有礙大衆清修,特函囑陳錫周居士,轉托要人疏通,其事遂寢。民國十一年(1922年)江蘇義務教育期成會會長等,呈准省府借寺廟作校舍。定海知事陶在東,函師挽救。師即函請王幼農,魏梅荪二居士設法,並令妙蓮和尚奔走,遂蒙當局明令保護。民國十六年(1927年)政局初更,寺産毫無保障,幾伏滅教之禍,而普陀首當其沖。由師舍命力爭,始得苟延殘喘。及某君擔任內政部長,多次提出廟産興學之議,竟致舉國缁素,驚惶無措。幸師與谛老在申,得集熱心護法諸居士計議,先疏通某君,次派代表請願,而議未實行。逮某君將退,又頒驅僧奪産條例,期次第剝奪,以達滅教目的。幸條例公布,某即交卸,得趙次隴部長接篆,師特函呈設法,遂無形取消。繼囑焦易堂居士等鼎力斡旋,始將條例修正,僧侶得以苟安。民國二十二叁年(1933-1934年)安徽阜陽古刹資福寺,保存有唐尉遲敬德造供的叁佛像,全寺爲學校占據。山西五臺碧山寺廣濟茅篷,橫遭厄運。兩寺都涉訟官廳,當道偏聽一面之辭,二寺幾將廢滅。各得師一函,忽轉視聽。廣濟茅篷因此立定真正十方,永遠安心辦道之基礎。資福亦從茲保全,漸次中興。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全國教育會議,某教廳長,提議全國寺産作教育基金,全國寺廟改爲學校。議決,呈請內政部,大學院備案。報端揭載,群爲震驚。時由佛教會理事長圓瑛法師,及常務理事大悲明道諸師,關黃屈等諸居士,同至報國叩關請示。師以衛教相勉,及示辦法。返滬開會,公舉代表,入都請願。仗師光照,教難解除。江西廟産,自1933年至1936年四年之內,發生叁次大風波,幾有滅盡無遺之勢。雖由德森曆年呼籲,力竭聲嘶。中國佛教會,亦多次設法。終得師之慈光加被,感動諸大護法,群起營救,一一達到美滿結果,仍保安全。這是大師保護佛教中的幾件比較大的事。其他小節,于一函或數言之下,消除劫難,解釋禍胎,則隨時隨處,所在有之,不勝枚舉。非師之道德,足以上感龍天,下孚群情,烏能至此。

  2、嚴格出家條件,樹立崇高僧範

  外方之蟒流子,下流坯,無不皆是受過叁壇大戒之僧。此其弊由于清世祖罷試僧,免度牒。與近世之爲師者貪名利,喜眷屬之所致也。出家製度是佛爲住持法道,弘揚法化而設立的。

  大師在複泰順謝融脫居士書二中指出:“至于出家爲僧,乃如來爲住持法道,與流通法道而設。若其立向上志,發大菩提,研究佛法,徹悟自性。宏叁學而偏贊淨土,即一生以頓脫苦輪。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則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無大志向。欲藉爲僧之名,遊手好閑,賴佛偷生。名爲佛子,實是髡民,即令不造惡業,已是法之敗種,國之廢人。倘或破戒造業,贻辱佛教。縱令生逃國法,決定死墮地獄。于法于己,兩無所益。如是則一尚不可,何況衆多。古人謂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爲,乃真語實語。非抑將相而揚僧伽也。良以荷佛家業,續佛慧命,非破無明以複本性,宏法道以利衆生者,不能也。”

  針對佛教衰敗的狀況,大師分析其原因是清世祖廢除試僧製度,永免度牒,令其隨意出家而造成了。唐代以來曆朝出家必需先經過考試,對于佛教經論的研修達到一定水平,官府才會批准出家,發給度牒。清世祖取消考試製度和度牒製度,表面上出家更自由了,但同時時間一久就産生了出家人素質下降的弊端。到清末民初,出家人的狀況是,“識字者十不得一”,“只知著一件大領,即名爲僧。僧之名義事業,多多了無所知。” “今之爲僧者,多皆鄙敗無賴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齋念佛者,尚不多得。況能荷家業而續慧命乎?……致今汙濫已極,縱有知識欲一整頓,無從措手。可不哀哉。”僧人素質的下降,導致正法不昌,並使民衆看不起出家衆。

  針對這種情況,大師提出了如何整頓佛教的主張:

  “以後求出家者,第一要真發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過人天姿,方可剃落。否則不可。至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萬萬不可令其出家。恐其或有破綻,則汙敗佛門不淺矣。男若真修,出家更易。以其參訪知識,依止叢林也。女若真修,出家反難。以其動辄招世譏嫌,諸凡難隨己意也。如上揀擇剃度,不度尼僧,乃末世護持佛法,整理法門之第一要義。”

  大師的主張就是從源頭上把好出家僧人的素質關。

  3、嚴格戒律,

  大師以身作則,反對濫剃度,濫傳戒,濫挂海單,梵行冰清,以德化人,德澤十方。

  大師主張律爲基址,淨爲歸宿。他說:“須知律爲教、禅、密、淨之基址,若不嚴持禁戒,則教、禅、密、淨之真益莫得,如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固,則未成即壞。淨爲律、教、禅、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以淨土法門,乃十方叁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法門。”

  曾經有一位從四川到報國寺挂單暫住的僧人,沒有帶袍子。大師呵斥他說:“汝爲僧,當于歲末年初祝國祝民。汝遠出過年,袍子也不帶,可知汝成年也無禮誦持念之事。”

  念佛人必須受持叁皈五戒。大師指出:“叁皈五戒,爲入佛法之初門。修余法門,皆須依此而入,況即生了脫之至簡至易、至圓至頓之不思議淨土法門耶。不省叁業,不持五戒,即無複得人身之分,況欲得蓮華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念佛人如何持戒,大師開示:“律不獨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誠,即爲犯律。而因果又爲律中綱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爲違律。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禅、淨,一道齊行矣。”

  4、製定淨土道場的根本製度

  大師爲許多淨土寺院製定規約提出了指導性意見,最有代表性的是爲靈岩山寺製定的五條規約,堅持十方叢林製度,傳賢不傳法。大師對于淨土道場都堅持十方叢林製度和淨土宗風:

  如大師對于新建的南京法雲寺放生道場,提出:“竊念法雲寺,已成江南第一慈善道場,當獨行一法,不與諸方相同。一,不剃度,二,不傳法,所有住持,唯賢是取。亦不問是臨濟,曹洞,天臺,賢首,但須笃信淨土法門,言行相應即可。其住持論次數,不論世代。乃大公無私之道場,非如傳剃度,傳法徒之涉于專私之範圍也。”

  又如大師撰《嘉興真如寺開念佛堂專修淨業緣起疏》,規定:“長年二時課誦外,專持佛號叁支香。暇則隨意禮誦,人各月給衣單銀叁元,凡經忏佛事,概不應酬。若施主來寺念佛,及打佛七,則無拒。”

  杭州彌陀寺,廬山青蓮寺都以常年念佛爲宗旨。

  (六)愛國護國,提倡和力行慈善救濟事業

  1、身體力行,推動慈善事業,彌補山林佛教之不足

  大師身體力行,推動慈善事業,彌補山林佛教之不足。主要包括捐款救災赈災,舉辦資助孤兒院、殘疾院,並親赴孤兒院、殘疾院看望兒童和殘疾人,爲他們說法。鼓勵提倡爲監獄犯人說法並親自到監獄爲犯人說法。經常將印書款挪作緊急的救災款。

  民國六年(1917年)秋,京、津大水爲災,大師十分憂慮,與谛閑大師一起函促高鶴年居士下終南山展開救濟。高居士回上海與狄楚青、王一亭等發起佛教慈悲會,然後第一站就到普陀山與印光大師商議,成立佛教慈悲會普陀分會。印光法師說:“北方來函,京津水災奇重,各善團中外人士及各教,皆往救濟。惟我佛教無人,爲人輕視,將來如何立足?近來天災人禍,紛至沓來,是衆生業力所造,但佛教慈悲不可不援手也。”民國十一年(1922年),大師到南京與魏梅荪居士等發起成立叁汊河法雲寺放生道場,冬天到上海與馮夢花居士發起成立南京佛教慈幼院,擔任名譽會長。經過幾年籌備,佛教慈幼院民國十五年元旦正式授課,收留孤兒60名。陰曆四月舉行開幕禮,大師擔任大會主席,報告籌建經過。江蘇省省長及縣長出席,對大師的做法給予高度贊譽。

  民國十一年(1922年),定海知縣陶在東居士發起向監獄囚犯說法教化,找到普陀山。開始諸寺不太願意,在大師的斡旋下,公推戒學俱優的智德法師應聘赴監獄說法。1925年,江蘇成立監獄感化會,大師擔任名譽會長,監獄教誨師多爲大師的在家弟子。農曆十月初一,大師親在到江蘇第二監獄爲囚犯演講說法,開監獄說法的風氣。

  2、念佛不忘愛國,護國不遺余力

  佛法沒有國界,但佛教徒有祖國。在國難當頭,兩國交兵的特定曆史時刻,印光大師破關說法,護國息災,普勸稱念觀音聖號,至誠祈禱消災 免難,身體力行,捐款抗敵,拒收日軍贈送經典,表現了一代高僧的高風亮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夏曆十月初九至十五日 因國家多難,水旱頻仍,佛教團體在上海佛教淨業社啓建護國息災法會七永日,圓瑛法師主七,請大師莅滬說法,公推圓瑛法師同四位代表,赴蘇啓請。大師慈諾,囑以不必迎送、不坐汽車、不請吃齋、不多會客。臨期,大師帶一侍者,自行來滬。大師每日開示兩個小時,聞者有如甘露灌頂,莫不歡喜信受。圓滿日皈依者一千余人,所收香儀,全數爲善舉。無錫二、叁居士將大師每日的開示錄音整理。大師第一日說吃素念佛爲護國息災根本,第二日說因果報 應及家庭教育,第叁日申述因果原理並以事實證明,第四日說成佛大因果 並略釋四料簡要義,第五日略釋天臺六即義兼說吃素放生,第六日以真俗 二谛破諸執見及說近時靈感。第七日論大妄語罪及佛大孝與致知格物老實 念佛等。法會圓滿。時李智煥居士爲法會幹事,因得每日聆大師法語。

  十月十六日,第八日法會既圓爲說叁皈五戒十善及做人念佛各要義。 法會期間,大師聞綏遠災情嚴重,即對衆發表,以當時一千余人皈依求戒 等香敬,計洋二千九百余圓,盡數捐去,再自發原存印書之款一千圓爲倡 。大師在法會中開示道:“現在綏遠戰事甚急,災禍極慘,我忠勇之戰士 ,及親愛之同胞,或血肉橫飛、喪身殒命,或屋毀家破、流離失所。無食 無衣,饑寒交迫。言念及此,心膽俱碎。今晨圓瑛法師,向余說此事,令 勸大家發心救濟。集腋成裘,原不在多寡,有衣助衣,有錢助錢,功德無 量,定得善果。要知助人即助己,救人即救己,因果昭彰,絲毫不爽。若 己有災難,無人爲助,能稱念聖號,佛菩薩于冥冥中,亦必加以佑護焉。 余乃一貧僧,絕無積蓄,有在家弟子布施者,皆作印刷經書用。今挪出一 千圓,以爲援綏倡。能赈人災,方能息己災。”

  普勸稱念觀音聖號以祈戰事速息,人各安生。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夏曆六月廿八日,大師以所作普勸全球同胞 ,同念觀音聖號之廣告,寄上海新聞報申報館,令各登十天。七月初八開 仗,報雖出而發送難周,又令漕河泾習勤所印七寸見方單張五十萬,郵寄各省佛教機關。

  (七)提倡因果和家庭教育,作爲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1、明倡因果,潛挽世風。大力提倡家庭教育和因果報應,揭示國家興衰治亂之源和治國平天下之道,潛挽世風,化解劫難。不僅闡明佛教因果,而且闡明儒家固有的因果思想。系統闡述了因果規律的普遍性、因果作爲律中綱骨、深信因果的標准等,指出因果對于天下太平的作用和防治執理廢事的作用。具體體現在大力提倡戒殺吃素和戒除邪淫,教化弟子防治最大的兩項惡業。如撰寫戒殺吃素的論文十多篇,廣泛流通《安士全書》、《了凡四訓》、《壽康寶鑒》、《放生殺生現報錄》、《曆史感應統紀》、《感應篇彙編》等一大批善書,作爲化解軍閥混戰、天災人禍的基礎。縮小排印《安士全書》流通近十萬部,遍送全國兩千多個省、縣政府機關。尤其強調吃素,以吃素爲不放之大放生。

  2、提倡敦倫盡分,打好人倫基礎。他人教人,多在玄妙處著力。大師教人,多在盡分上指揮。對一切人,皆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爲勸。無論出家在家,均以各盡各人職分爲事。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人無貴賤,均以此告。令一切人先做世間賢人善人,庶可仗佛慈力,超凡入聖,往生西方也。並不與人說做不到之大話。

  3、提倡家庭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夯實國家太平的基礎。大師認爲家庭教育是人才蔚起、國家太平的基礎。因此,在各種場合,對所有的在家弟子,不厭其煩,闡明家庭教育的意義和要求。家庭教育的內容是聖賢教育,家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合格的兒女。大師反對傳統的重男輕女陋習,主張要比重視男子教育更加重視女子教育。大師說:“光嘗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其克盡婦道,相夫教子,于家于國,利在不知不覺中。”又說:“教子爲治國平天下之根本,而教女尤爲重要也。以有賢女,方有賢婦賢母。賢母所生之兒女,皆爲賢人,此叁太之所以興周,而後世稱女人爲太太之來源也。故又曰,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蓋以母教爲本也。”如何協調聖賢教育與新式學堂教育的關系,大師並非只站在傳統教育的立場上,而是主張二者兼顧。具體辦法是在入新學堂之前,合幾家請一位學行俱優的先生教孩子們四書五經,打下一定的是聖賢教育基礎,然後再入新學堂學習應世的技能。

  (八)攝受在家弟子,普教敦倫念佛

  大師自民國八年開始爲在家弟子授證皈戒,二十多年間,慕大師道化者絡繹不絕。或航海梯山,而請求開示。或鴻來雁去,而乞賜南針。僅文鈔叁大編收錄對弟子和朋友的書信就達1100余封,未能收集的書信更是無法統計。皈依弟子數十萬,遍及海內外。大師還熱心指導各地居士林、蓮社、淨業社、助念團等念佛團體的修行活動。如擔任佛光社社長,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和佛教淨業社導師,常赴上海說法,爲各地居士林、蓮社、淨業社撰寫緣起,闡明在家居士世間和出世間的修行方針,居士的名義和事業。“所言居士之名者,居家修道之士也。實者即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修行世善,以立其基。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普願自他,同了生死。能如是者,方可不負居士之名。事業者,即以身率物,宏揚佛化,唯以自利利他,己立立人爲志事。于虛名浮利,略不萦心。于倫理清規,決不違犯。俾凡見者聞者,悉生景仰之心。”

  

《印光大師對近代佛教的主要貢獻(余池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