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實是沒有佛果的。因爲藏教觀偏空法性,通教觀真空法性,既然是空,用什麼根據來成佛呢?原來藏、通二教的佛果,其實本是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爲化二乘,示現成佛。佛是常住涅槃而不舍生死的,豈有像藏、通二教所說究竟灰身泯智的佛果呢?
(六)十乘觀法
通教的十乘觀法,名目和藏教相同,而意義大異。
第一、觀境。
觀察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衆生的五陰(色、受、想、行、識)、十二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都是因緣所生,本來是空,猶如幻化,非有而有。這樣,觀察所觀的境界,如幻如化;又須了知能觀境界的心識,也是如幻如化。于是,能觀所觀,都成爲如幻如化。既知能觀所觀,都如幻化,便能令煩惱很快的斷除,智慧很快的增長。不過修這樣的觀法,必須用切實的工夫,並不是口頭說說,可以算數。也不是稍微開一點豁達的空見,可以冒濫的。必須真知灼見,一切諸法,猶如幻化,對于涅槃生死,無所執著,這才是通教中所修的觀法。知生死如幻化,便不會貪著生死或逃避生死,知涅槃如幻化,便不會背舍涅槃或滯著涅槃。
我們現在自問:能不能修這樣的觀法呢?若道能修,便不免自欺欺人。因爲我們自心中刹那刹那之間,不知有多少貪欲、瞋恚、愚癡的念頭,那裏就能同這種觀法相應呢!若道不能修,又是自暴自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豈我一人,無有佛性,不應成佛!圓教的不思議境,尚且即心本具,何況通教的觀法呢!于是,既不可自暴自棄,又不可自欺欺人。佛法是決定要修學的,任何困難,任何阻礙,都必須加以排除,非達到自他成佛的目的不可;地位必須要弄清楚,我們是博地凡夫,通身都是罪業,萬不可以凡濫聖,自欺欺人。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能則謂之能,不能則謂之不能,常常慚愧忏悔,務使內外如一,言行如一,方能漸漸有相應分。利根的人,修這種如幻如化的觀法,便能證無生忍,十乘觀法,任運具足;鈍根的人,不能即證無生忍,還須修習下面真正發心等法。
第二、真正發心。
不假叫做真,不邪叫做正。通教是叁乘共行的,所以不言發菩提心,但言真正發心。真能觀生死涅槃猶如幻化,既不貪著,亦無執滯,不求名聞利養,窮達、吉凶、生死,都不能歆動其心,這樣,方可以算做真正。我們應當自己勘驗,發心學佛,真不真呢?正不正呢?既然說是真正學佛,爲什麼在暗室無人之地,心念隱微之中,自欺其良知呢?爲什麼對于些微的得失,便不能放下呢?可見,這真是發心的不真和不正。若在這裏放過,即使再多學些佛法,盡管熟讀叁藏十二部,撐腸拄腹,還是歸于無用!這裏的真正發心,有叁種人:聲聞、緣覺,志脫苦輪,直觀無生四真谛——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生相,斷見、思惑。菩薩體達諸法,猶如幻化,依無生四谛,發四弘誓願,雖知涅槃如幻化,而能任運以大慈心與衆生以叁乘涅槃之樂;雖知生死如空華,而能任運以大悲心,拔衆生分段生死之苦。雖能這樣,與衆生樂,拔衆生苦,而知一切諸法,如鏡中之像,水中之月,非有而有,有即非有,既不執滯,亦不止息。
第叁、善巧安心止觀。
凡夫的心,所以不能深入佛海,便是爲了昏沈和散亂的障礙。因此,必須修止觀來對治。止是止息妄念,妄念止息,散亂的毛病就沒有了;觀是觀照諸法,諸法明顯,昏沈的毛病也就沒有了。通教的止觀,是如空如幻的止觀。用如空如幻的止觀,對治如空如幻的昏散,于是,就能發起如空如幻的智慧,破除如空如幻的煩惱。
第四、破法遍。
所破的是見、思惑,能破的是智慧。以如空如幻的智慧,來破如空如幻的見、思惑,雖能破所破,都如空如幻,然亦非無能破所破。若道見、思煩惱,如幻如化,有即非有,破除它做什麼?智慧也如幻如化,有即非有,還有什麼東西來破見、思惑?不知如幻如化,並不就是沒有,譬如善幻人所變的東西,確有此物,蜃樓海市,亦真有所見。智慧煩惱,雖都如幻如化,而幻化智慧,不可不生,幻化煩惱,不可不破!
第五、識通塞。
四谛中的苦、集二谛,十二因緣中的流轉門,和悭貪、破戒、瞋恚、懈怠、散亂、愚癡,這是塞;四谛中的道、滅二谛,十二因緣中的還滅門,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是通。通是如幻如化,塞也是如幻如化,用如幻如化的通,通如幻如化的塞,令無塞不通。在這些地方,明見不昧,叫做識通塞。通是能通涅槃門,塞是阻塞涅槃門的障礙物,障礙不去,就永不能趨入涅槃。非但對于通塞二法,要明確認識,又須堅毅的精神,對于涅槃門中的障礙物,毫不猶豫地加以廓清。
第六、道品調適。
能修的人,如幻如化不可得,所修的道品,也如幻如化不可得。雖能修所修,都不可得,而須精進修習叁十七道品。若道:人法都空,無能修所修,悭貪、破戒,皆不可得,不礙涅槃,不必修習叁十七道品。這是最大的邪見,是魔眷屬,引諸衆生,墮于惡道。應當不爲所惑,勤修道品,調適己心,入叁解脫門。
第七、對治助開。
藏教的人,定執一切諸法,無常、苦、空,而不知無常、苦、空,都是因緣所生,緣生無性,猶如幻化,不可定執。通教的人,就用這種如幻如化的智慧,來對治藏教的執著,幫助開通叁解脫門,到達涅槃。
第八、知位次。
從乾慧地、性地,直到佛地,一切位次,也是如幻如化,非有而有,不可于中,生起執著。然而一切位次,卻曆然不紊,不可以凡濫聖。設若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犯大妄語,墮無間獄。如佛世有一比丘,出家修道,得初禅定,自以爲已經證得了須陀洹果;從是進修,得四禅定,自謂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果;等到臨命終時,四禅天的中陰身現前,于是便毀謗佛法,說:“我已證得阿羅漢果,應得涅槃解脫,爲什麼還有中陰身?我是阿羅漢,尚不得涅槃,可見佛說,全是虛妄,宇宙間並沒有涅槃,也沒有解脫。”他因爲這樣毀謗涅槃,毀謗解脫,毀諸如來,四禅天的中陰身消滅,地獄的中陰身現前,命終墮入阿鼻地獄。又如《大智度論》中說:“魔語菩薩:“汝于諸佛受菩提記,父母兄弟名某。”若受著者,成增上慢。”學佛人初聞佛法,好談即心是佛,現身成佛等語;論道理可以這樣講,論事相,則佛與衆生天地懸殊。若或事理不明,以凡夫地,擬于佛果,是即魔眷,必墮地獄,不可不慎。以蕅益大師的智慧功德,臨終雲:“名字位中真法眼,未知畢竟付何人。”但示居名字即位,況吾輩凡夫,罪障深重,論智慧功德,與蕅益大師相較,何啻天淵,而乃不知慚愧,妄擬聖境,這是要不得的!
第九、能安忍。
內來的煩惱、疾病,外來的名聞、利養、刀、兵、水、火,這些障難,都如幻如化,非有而有,能夠安心忍耐過去,便可以從乾慧地進入性地。這裏的安忍,和藏教不同。藏教認一切障難爲實有,所以修行安忍很爲困難;通教觀一切障難,如幻如化,非有而有,于是修行安忍,就容易得多。觀一切障難,如幻如化,是完全靠著智慧的力量,所以智慧是學佛所最需要的利器。
第十、離法愛。
既能安忍,便可以從乾慧地,進入性地。性地是相似即位,相似見法性,而不是真見法性。若誤以相似爲真實,于中生愛著心,不求進步,便不能從性地進到八人地見地,入見道位,所以必須離法愛。不論學佛法或學世間法,所以不能進步的原因,雖然很多,主要的便是主觀思想在作祟,主觀思想正類于佛法中所說的法愛。因爲人對于自己的主觀堅持不舍,于是就不能接受他人的忠告善導,不能接受書本上的嘉言法訓,永遠只能停止在自己的主觀思想上,不能前進一步。而且,不進則退,既然堅執自己的主觀,必將令心思才力,日漸退化,設若一旦發生意外的問題,便弄成張皇失措,無法應付,這是多麼危險的事啊!因此,我們在這一點上,必須提高警惕,從善如流,去惡如棄,常常知非,日日改過,絕對不要保留些微的主觀思想,才可以寡過修身,漸次從凡夫地,入于佛法。
利根的人,但觀如幻之境,便能入見道位;鈍根人,從第二真正發心,到第七對治助開,也可以悟入見道;最鈍根人,必須全修十法,方入見道。
以上敘述通教已畢,以下再依次敘述別教。
叁、別教
敘述別教,也分六節:1、立名的意義;2、別教的根性;3、別教的道理;4、別教的因果;5、六即;6、十乘觀法。
(一)立名的意義
別教是叁界外菩薩所修學的法門。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八法,別異于前之藏、通二教;別異于後之圓教,所以叫做別教。
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八法,相生的次第,是這樣的:沒有言教,就不能說明道理,所以第一是教;言教所以說明道理,所以第二是理;明白了道理,就可以生起智慧,所以第叁是智;有了智慧,才可以斷惑,所以第四是斷;斷惑必須修行,所以第五是行;修行就可以證得種種位次,所以第六是位;位次之始,是第七因;位次之終,是第八果。又中道佛性是第七因,妙覺極果是第八果。
所謂八法皆別:一教別,獨被菩薩,不通二乘,是別前藏、通二教;又不是圓教一乘,是別後圓教。
二理別,真、俗、中叁谛,隔曆不融,次第而證。藏、通二教,沒有叁谛的名稱,是別前二教;又不是圓融叁谛,是別後圓教。
叁智別,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叁智次第而證。藏、通二教,但有一切智和少分道種智,沒有一切種智,是別前二教;圓教叁智一心中得,今既次第,是別後圓教。
四斷別,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叁惑次第而斷。藏、通二教,但斷見思惑和少分塵沙惑,無明名字尚不可得聞,何況論斷,是別前二教;圓…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