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身上生出来的,这就说明瞋恨心不是从他人方面生出来的。
怎么说不是自他共生呢?这个瞋恨心,既不是从自己心里生出来的,也不从他人方面生出来的,单是自己不会生瞋恨心,单是他人也不会生瞋恨心,自、他两面都不会生瞋恨心,那么合起来,也是不会生瞋恨心。譬如两个瞎子合起来,不会成为亮眼,两堆沙合起来,不会成为米,这就说明瞋恨心不是自他和合共同生出来的。
怎么说不是无因缘而生呢?一切万物的出生,必定要有它出生的因缘,不能无因而有,我们不能在深夜忽然看见太阳,也不能使一块泥土忽然变成了金子,这个瞋恨心的生起,必须有它生起的条件。假使没有自己的心和他人的骂,也不会生起瞋恨心来的,这就说明瞋恨心不是无因缘而忽然生出来的。
这就叫做四句推检,结果,四皆不生。既然四皆不生,为什么我们现在又明明觉得有这个瞋恨心呢?应该知道:这个瞋恨心,是无生而生,生即无生,譬如镜中的像,水中的月,非有似有,有即非有。《中论》中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观察瞋恨心是如此,观察其他一切法,都是如此。这样,就见到身心世界,一切皆是幻有,幻有即空,这便叫做体空观。藏教的析空观,是要把一切法,分析而后,方见是空。通教的体空观,观一切法,当体是空,不须分析。这样观察,可以破人我执,出分段生死,证真谛涅槃。若是利根的人,便可以用体空观,破法我执,出变易生死,证入别、圆二教的位次。
通教的果,是真谛涅槃。这里的真谛涅槃,事实和藏教的偏真涅槃相同。不过藏教的偏真涅槃,是要灭尽一切法,方证涅槃;而通教的真谛涅槃,便是见一切法,当体是空,便是涅槃,不待灭尽方空。通教里的声闻、缘觉、和佛所证的果位,还是同藏教一样的;若是利根的人,便可以通入别、圆二教,那么他们所证的涅槃,也就和这里的真谛涅槃大不相同了。
(五)六即
就通教而谈六即,还是很勉强的。通教固然有六个阶段的位次,也能互相融通,但并没有谈到本有佛性,是即而非佛。现在姑且依圆教的教义,就通教而谈六即的位次。
先制一表,表明六即的位次,然后依次叙述。
┌一理 即—真空法性
│二名字即—了达真空法性
│三观行即—第一乾慧地—和藏教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齐
六│四相似即—第二性地—和藏教暖、顶、忍、世第一位齐
┤ ┌第三八人地┐
即│ │第四见地─┴和藏教须陀洹果齐
│ │第五薄地——和藏教斯陀含果齐
│五分证即┤第六离欲地——和藏教阿那含果齐
│ │第七已办地——和藏教阿罗汉果齐
│ │第八辟支佛地——和藏教辟支佛果齐
│ └第九菩萨地
└六、究竟即——第十佛地——和藏教佛果齐
一、理即。
就是真空法性。《中论》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一切诸法,不论是心是境,都如镜花水月,乾城阳焰,既非自生,亦非他生,亦非自他和合而生,亦非无因而生,四句推检,求其生相,了不可得,名为无生,无生之理,便是真空法性。这真空法性,在佛不增,在生不减,今古常然,始终不改。若依四谛解释:三界诸苦,都如空华一般,苦无逼迫相,当下即是真空法性;集无和合相,烦恼本空;道不二相,无有能治所治;灭无生相,生既不有,何处有灭;这集、灭、道三谛,也和空华一般,当下即是真空法性。譬如空华显现的地方,就在虚空之中,华本无有,唯有虚空而已。藏教所说的法性,是在因果事相之外,称为偏真法性;这里所说的法性,不离因果事相,因果事相当下便是法性,称为真空法性。因果事相,叫做俗谛,法性叫做真谛,真、俗二谛,圆融无碍,这才是通教的法性。
通教是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二教的。若把真空法性,误认为在因果事相之外,这便成了藏教的偏真法性;若见真空法性中还有不空的道理,这不空的道理,是超出于生死、涅槃以外的,就成了别教的但中佛性;若见真空法性中,还有不空的道理,这不空的道理,与一切法圆融无碍,这就成了圆教的中道佛性。
二、名字即。
就是了达真空法性。了知一切色法、心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是真空法性,犹如幻化梦境,非有而有,有即非有。譬如人做梦的时候,看见山河大地、人物事业,宛然是有,等到梦觉的时候,便一毫也不可得。一切诸法,也就如梦境一般,当体全空,所以说:“生死涅槃,同于昨梦。”能够这样地真实了解,便是通教名字即的位次。
三、观行即。
就是第一乾慧地。是三乘外凡位。见思烦恼譬如火,真空法性譬如水,用真空法来对治见、思烦恼,譬如用水克火。在这里,已经了达真空法性,能依教修观。虽然有些智慧,然而烦恼的火,还没有消灭,法性的水,还没有引出,只是乾燥的智慧,所以称为乾慧。在这里,同藏教一样修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但是能观察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如幻如化,当体即空,便和藏教不同。
四、相似即。
就是第二性地。是三乘内凡位。仿佛见到真空法性,所以称做相似。性指法性,过乾慧地,得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在这个阶段里,通称为性地。在这里,法性的水,仿佛已经引出了,见、思烦恼的火,已经潜伏而不现了,智慧辗转增长,烦恼逐渐微薄,法性仿佛显现,是为性地。和藏教暖、顶、忍、世第一位齐。
五、分证即。
这里有七个位次:1、第三八人地,2、第四见地,3、第五薄地,4、第六离欲地。5、第七已办地,6、第八辟支佛地,7、第九菩萨地。在藏教里,第七已办地,即是阿罗汉位。第九辟支佛地,即是辟支佛位,都要算做究竟即。通教是通于三乘的,依二乘说起来,第七已办地,第八辟支佛地,可以算做究竟即;若依大乘说,唯有佛地,才可以算做究竟,所以现在第九菩萨地以前,一律算做分证即。
1、第三八人地,2、第四见地,是三乘见道位。体达见惑烦恼,即是真空法性,断三界见惑。八人就是八忍。在这二位时,修八忍八智(八忍、八智,藏教中曾列表),已经得八忍七智——十五心,便还没有得到道类智,这是八人地;八忍八智——十六心具足,顿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亲见真空法性,便是见地了。这二位,虽分两地,其实是用无间三昧连续证得的,在修观时,无有间断,不出于观,名为无间三昧。十五心时,称为八人地,十六心满,便称见地。和藏教须陀洹果齐。
3、第五薄地,三乘断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思惑,体达欲界思惑烦恼,即是真空法性。第四见地,已断见惑,但思惑还没有断,现在进断欲界六品思惑,烦恼渐薄,所以称为薄地。和藏教斯陀含果齐。
4、第六离欲地,三乘断欲界九品思惑尽,体达欲界思惑烦恼,即是真空法性。断身见、戒取、疑、贪、瞋五下分结,离欲界烦恼,所以称为离欲地。和藏教阿那含果齐。
5、第七已办地,三乘断三界见、思惑尽。体达色界、无色界思惑烦恼,即是真空法性。断掉举、慢、无明、色染、无色染五上分结。这时,色界、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惑,都已断除,所作已办,所以称为已办地。和藏教阿罗汉果齐。
第七已办地以前,都是三乘共行,第八辟支佛地以上,过二乘地,唯是菩萨所行。
6、第八辟支佛地,第七已办地断见、思惑尽,犹有习气存在,譬如烧木成炭;这里,更侵习气,譬如烧炭成灰。和藏教辟支佛果齐。
7、第九菩萨地,第七已办地,断尽见、思惑,第八辟支佛地,侵除习气,到这里,习气也将要断尽了。二乘观一切法空,菩萨虽观空,而不住于空;更能从空入假,作六度万行等利益众生之事,所以超出于二乘。菩萨既观真谛,又观俗谛,所以得法眼:既照真谛,又照俗谛,所以得道种智。能够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
藏教所说的菩萨,并不断惑,但是伏惑而不发,叫做伏惑行因。因为藏教认见、思惑为三界的根本,若断见、思惑,就不能再到三界里度众生了。通教所说的菩萨,虽断见、思惑,而不断习气,叫做扶习润生。因为通教认为若断习气,便成为一无所有,岂能再到三界度众生呢?所以必须用本来誓度众生的愿力,扶起残余的习气,以滋润三界的生死,生于三界之中,作利益众生的事业。若别、圆二教的菩萨,就不须伏惑行因,也不用扶习润生,因为别、圆二教中,有中道佛性,这中道佛性,是不空的;自能从这里发起应化等身,遍于法界,济度众生。
藏教虽说有菩萨,其实是没有菩萨的,既不断见、思烦恼,岂能历三阿僧祗劫,不会迷失退堕呢?藏教的菩萨,其实本是别、圆二教的菩萨,为化二乘,方便应现,并不是真有不断惑的菩萨啊!所以这里,正说菩萨决定断惑!若说菩萨不断惑,是方便的说法,不是真实的道理。
六、究竟即。
第十佛地。过菩萨地,便入佛地。用誓愿力,扶习润生,生阎浮提中,八相成道:l、从兜率天下、2、入胎、3、出胎、4、出家、5、降魔、6、成道、7、转*轮、8、入涅槃。众生机缘既熟,运用与真空法性相应的一念智慧,顿断一切烦恼习气,坐七宝菩提树下,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成佛。通教的佛身,本来也是丈六之身,但能现十里、百亿尊特之身;若钝根人所见,便是丈六佛身;若利根人所见,便是尊特之身;实是一佛,机见不同。丈六名为劣,尊特名为胜,所以称为带劣胜应身。为三乘人,转无生四谛*轮,所谓“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等义。化缘既尽,便入涅槃。阿罗汉留习气,如烧木为炭;辟支佛侵习气,如烧炭为灰;佛烦恼习气,一切都尽,如劫火烧须弥山,一切大地都尽,无炭无灰。究竟和藏教佛果一样。
藏、通二教,虽说有佛果,…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