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通果不通,就是接入别教的一类人,他们是依通教修行的,这是因通;而能于空中见到不空——但中佛性,结果,却证到了别教的位次,这是果不通。三、通别通圆,别、圆二教所修的因和所证的果,都与通教不同,但借通教幻有即空的道理,从空悟入不空,见中道佛性,得入别、圆二教,所以说通教是摩诃衍之初门,这便是通别通圆。
又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八法皆通,所以叫做通教。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同禀此教,是教通;同见真谛理性,是理通;同得一切智,是智通;同断见、思惑,是断通;同乘摩诃衍,是行通;同是乾慧地乃至佛地,是位通;同学般若波罗蜜,是因通;同到萨婆若海,是果通。八法俱通,所以叫做通教。
通教的经典,不比三藏教,有阿含、毗尼、阿毗昙等别部可指;凡是方等、般若部中的经典,有明三乘人共禀共行的,便是属于通教。
(二)通教的根性
通教的根性,便是三界内的利根众生。他们长住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面,然而比起藏教的人,善根既深,智慧亦利,能够了知诸法当体即空。不同藏教的人,必须灭尽诸法,方证空理,所以称为利根。
通教是摩诃衍之初门,正为教化菩萨,所以说菩萨断惑证真,名无生忍;傍化声闻、缘觉二乘,因为通教是三乘共禀的缘故。
在通教中,又有利根、钝根。利根能通入别、圆二教,钝根仅与藏教证同样的涅槃。
(三)通教的道理
通教的道理,依三乘分别,便是无生四谛,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理六度行;依七种二谛分别,便是幻有、空二谛,通含别二谛,通含圆二谛;依五种三谛分别,便是别入通三谛,圆入通三谛。
甲、无生四谛。
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和前面藏教中所说的相同。但藏教所明的是生灭四谛,而这里所明的是无生四谛。观一切法,如幻如化,当体无生,这便是无生的意义。三界二十五有依正二报,逼恼身心,这是苦义。通教便是说明这三界二十五有依正二报,犹如幻化,非是实有,当体即空。即然是空,当然就不能逼恼身心,这便是生死即涅槃,所以说:“苦无逼迫相”。见、思二惑,能起善恶诸业,惑、业和合,能招集生死,这是集义。通教便是说明这见、思二惑,善、恶诸业,皆由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本无自性,全体是空;既全体是空,空之与空,也就无所谓和合,这便是烦恼即菩提,所以说:“集无和合相”。三十七道品,能对治生死、烦恼,这是道义。生死是苦,烦恼是集,所对治的苦、集本空,能对治的道谛,也本来是空,空之与空,岂复有二,所以说:“道不二相”。生死、烦恼,悉皆灭尽,这是灭义。今生死、烦恼本来是空,空便无生,既无有生,何处有灭,所以说:“灭无生相”。这便是无生四谛的道理。
这无生四谛的道理,表面上只说明了一个空,好像就等于根本四见中的一个“无”见而已,其实却有天渊之别,必然要详细分析一下。第一、通教所明的空,是说因缘无性,无性即空,并不是说没有因缘所生的一切法;而邪见所执的无,便说无因无果,无一切法。第二、通教所明的空,是真正的道理,是符合于客观事实的;而邪见所执的无,只是出于他们的虚妄计度,是违反于客观事实的。第三、通教所明的空,可以使人很快的破见、思惑,见真谛理;而邪见所执的无,却是使人永久流落在三恶道中,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乙、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也和前面藏教中所说的相同。但藏教所明的是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而这里所明的是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通教的十二因缘,也可以心意卜度,可以语言分别,所以叫做思议;然而从无明缘行,一直到生缘老死,这十二支的因缘,都是如幻如化,当体即空;既然当体即空,那么十二因缘的顺生,也就是无生,十二因缘的还灭,也就是无灭;生即不生,灭即不灭,不生不灭,所以叫做不生灭。这便是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的道理。
丙、理六度行。
六度行也和前面藏教中所说的相同。但藏教所明的是事六度行,而这里所明的是理六度行。六度的事业,当体即是真空理性,达事即理,所以叫做理六度行。例如行布施时,不见能行布施的我,不见受我布施的人,也不见所布施的东西、和布施所应得的果报,像这样的布施,称为三轮体空。其他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五度时,也一一都是三轮体空,这样的修行六度,便叫做理六度行。有些人谈理性,往往就遗弃了事相,这是不对的。理性和事相,是不可分离的,一切事相,当体即是真空理性,事即是理,不可外事以求理。终日勤修六度,而不著六度之相,这样,方才称为理六度行。
丁、幻有、空二谛。
二谛是真谛和俗谛。七种二谛中,通教所明有三种二谛:便是幻有、空二谛,通含别二谛,通含圆二谛。幻有、空二谛:俗谛是幻有,指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非有似有,犹如幻事;譬如善于魔术的人,能于无中生有,变出种种人物,这变出的人物,无而忽有,然并不是真有,故名幻有;现在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也和善于魔术的人所变出的种种人物一样,也是无而忽有,也并不是真有,名为幻有。这样的幻有,便是俗谛。真谛是幻有即空,指此幻有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当体全空,不须把它们消灭后,方名为空。因为五阴等东西,既然和善于魔术的人所变出来的种种人物一样,那么变出来的人物,本非真有,既非真有,便是幻有,幻有就是空。这样幻有即空,便是真谛。在藏教的实有二谛,是以实有为俗谛,而这里却以幻有为俗谛;藏教以了无所有为真谛,而这里却以幻有即空为真谛。这幻有、空二谛,便成真、俗不二,事、理互融,和藏教的真俗二谛相反而不相融的,完全不同。
戊、通含别二谛。
俗谛是幻有,和前面幻有、空二谛中所说的相同。真谛是幻有即空,这个空,并不是空无一物,也不即是幻有,而是真如理体;换言之,就是但中佛性。但中佛性,其体不空,这便是从空中见到不空。这样通教的真谛中,包含了别教的中谛,因此就称为通含别二谛。
己、通含圆二谛。
俗谛是幻有,也和前面幻有、空二谛中所说的相同。真谛是幻有即空,这个空,既不是空无一物,也不即是幻有,也不是通含别二谛中所明的但中佛性,而即是如来藏,换言之,就是中道佛性(不但中)。这中道佛性,亦称为空,亦称为不空。若称为空,空中便具足一切法,一切法都趣于空;若称为不空,不空也具足一切法,一切法都趣于不空。这便是圆教的中道佛性。圆教的中道佛性,亦空、亦不空,这也是从空见到了不空。不过这里的不空,却又比通含别二谛的不空,深入了一层。这样,通教真谛中,包合了圆教的中谛,因此就称为通含圆二谛。
庚、别入通三谛。
三谛,是真谛、俗谛、中谛。五种三谛:便是别入通三谛、圆入通三谛、别三谛、圆入别三谛、圆妙三谛。别入通三谛,俗谛是有漏,真谛是无漏,中谛是非有漏非无漏。这别入通三谛,其实就等于通含别二谛。通含别二谛中的幻有为俗,就是这里的俗谛;幻有即空为真,就是这里的真谛;幻有即空中所有的真如理体——但中佛性,就是这里的中谛。这真如理体,是超出空、有,别显一中的,所以就成为别教的中谛。
辛、圆入通三谛。
俗谛和真谛,与前面别入通三谛中的真、俗二谛相同。中谛是非漏非无漏中具足一切法,一切法趣于非漏非无漏。这圆入通三谛,其实就等于通含圆二谛,通含圆二谛中的幻有为俗,就是这里的俗谛;幻有即空为真,就是这里的真谛;幻有即空中所有的如来藏——中道佛性,就是这里的中谛。这如来藏,具足一切法,一切法都趣入于此,所以就成为圆教的中谛。
通教所明的有三种二谛,两种三谛,前面虽已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但是还不够明白,现在再来总述一下:
通教中所说的俗谛,是幻有,指一切法,都好比镜中的像,水中的月,非有而有,所以称为幻有。通教中所说的真谛,有三种意义:一种是幻有即空,指一切法,都好比镜中的像,水中的月,非有而有,称为幻有,既是幻有,幻有即是空(这是幻有、空二谛中的真谛)。一种是虽幻有即空,空中还具有真如理体——但中佛性,空中有不空(这是通含别二谛中的真谛)。一种是虽幻有即空,空中有不空,而此不空,即是如来藏——中道佛性,具足一切法,一切法都趣入于此(这是通含圆二谛中的真谛)。通教中所说的中谛,有两种意义:一种是超出空、有,别显一中的,这就是但中佛性(这是别入通三谛中的中谛)。一种是具足一切法,一切法都趣入于此,这就是中道佛性(这是圆入通三谛中的中谛)。这里虽然说的是通教的道理,有许多地方,却都已深入了别、圆二教的范围,像通含别、通含圆、别入通、圆入通等都是。
(四)通教的因果
通教的因,是体空观。观察色、受、想、行、识五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十二入,再由十二入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十八界,这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就包括了我们的世界和身心,观察这些东西,都是因缘所生,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亦不是自他共生,亦不是无因缘而生。
怎么说不从自生呢?譬如人家骂我一句,我就生起了瞋恨心,这个瞋恨心,并不是从自己心里生出来的,因为心尚且本来是空,那里能生出瞋恨来。假使自己心中能生出瞋恨,那么就不须要等到人家来骂,方才生瞋恨,一切时中,应该常常生起瞋恨心,而其实不然!就是说明瞋恨心不是从自己心里生出未的。
怎么说不从他生呢?这个瞋恨心,虽然因为人家来骂,才生起来的,然而人家去骂已断烦恼的圣人,圣人并不会生瞋恨心,或者去骂木石,木石也不会生瞋恨心。可见这个瞋恨心,也不是骂的…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