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换言之,就是大慈悲心,包含万行。众宝是万行,栏楯是陀罗尼,铃是四无碍辩,幰盖是四无量心,珍奇杂宝严饰幰盖,是真实万善,庄严慈悲,宝绳是四宏誓愿,华缨是四摄法、六神通、七觉支等,婉筵是一切诸禅定。万行、陀罗尼等,都包含在菩提心中,所以用众宝,栏楯等,来譬喻真正发菩提心。
第三、善巧安心止现,是“安置丹枕”。丹枕有车内车外的分别,这是指车内的丹枕,便是坐卧时所用的枕头。丹枕可以安身,譬如止观法门,可以安心。丹是正色,譬如止观法门,是真正的法门。
第四、破法遍,是“其疾如风”。破除道途上的一切障碍,所以能其疾如风,譬如用空、假、中三观,破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可以很快的到达如来智地。
第五、识通塞,也是“安置丹枕”。那是车外的丹枕,便是车停时撑持车身的东西——轸。苦、集二谛、 十二因缘、六蔽(悭贪、破戒、瞋恚、懈怠、散乱、愚痴)尘沙、无明是塞,道、灭二谛、灭因缘智(灭十二因缘的智慧)、六度、一心三观是通,若通须护,若塞须破,于通中起塞,也须破除。车外的丹枕,车动时(行)丹枕常静(不用),车静时(停)丹枕常动(用以撑持),动时常静,静时常动,譬如于通则护,于塞则破。
第六、道品调适,是“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疚如风”等。道品是三十七道品,用三十七道品调停适当,是为道品调适。白牛譬四念处,肤色充洁譬四正勤,形体姝好譬四如意足,筋譬五根,力譬五力,行步平正譬七觉支,其疾如风譬八正道。
第七、对治助开,是“又多仆从而侍卫之”。若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种种方便,对治障难,助开圆理。仆从譬种种方便,侍卫譬助开圆理。
第八、知位次,既“行步平正”,必定游于四方,直至道场,终不以未到为已到,譬如不以凡滥圣,所以为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既是“有大筋力”,必定能负荷重载,譬如能安忍内、外、顺、逆诸障。内障是自心的烦恼,外障是外来的阻碍,顺障如名闻、利养等,逆障如刀、兵、水、火等。
第十、离法爱,既是“其疾如风”,必不停留于中途。譬如行人不于相似法中,而生贪著,不求进步。
已将譬喻结合正说,现在,再来正解十乘观法。藏、通、别、圆四教,都讲十乘观法,名目虽同,内容大异。现在先讲藏教的十乘观法。
第一、观正因缘境。
藏教是可思议的法门,所以不观不思议境,但观正因缘境。观是能观的智慧,正因缘境是所观的境界。什么是正因缘境呢?便是和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相应的有漏(漏落于烦恼)种子为因,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美(可爱的六尘)、恶(不可爱的六尘)、中庸(非可爱非不可爱的六尘)境界为缘,这种因缘,和合起来,便能出生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色(色蕴)、心(受、想、行、识四蕴)、依(国土)、正(众生)、因、果。观正因缘境,对破邪因缘和无因缘的两种颠倒,可以开发真正的知见。邪因缘,是指外道以时(时问)、方(方隅)、梵天(梵天祖翁)、极微(极细小的微尘)、四大(地、水、火、风)等为因能生一切法的种种邪说;无因缘,是指外道谓一切法无有因缘自然而生的邪说。这种邪因缘和无因缘的说法,都是由于颠倒计度,并不与真正的事实相符。若不观正因缘境,必定要堕落于邪因缘和无因缘的邪说中,所以首先须要观正因缘境,对破邪因缘、无因缘的两种邪说。这是发轫修行的第一要点。
第二、真正发心。
藏教是正化二乘,傍化菩萨。二乘但求自利,不知利他,所以不言发菩提心,但言真正发心。既观正因缘境,便知三界色、心、依、正、因、果,是由于和六识相应的有漏种子,及六尘美、恶、中庸境界和合而生。三界色、心、依、正、因、果,便是生死的苦果,要从生死的苦界中,得到解脱,必须消灭和六识相应的有漏种子,不著于六尘的美、恶、中庸境界。要做到这一步,惟一的办法,是趋求涅槃。惟有在涅槃中,才没有这和六识相应的有漏种子,才能不著于六尘的美、恶、中庸境界,才能彻底解脱生死的苦果。藏教的人,见到这一点,所以决定发出离心正求涅槃,不要名闻利养。志求涅槃,是不假,不假即是真;不要名、利,是不杂,不杂即是正,所以叫真正发心。
《摩诃止观》中,分别发心的相状,列为十种:若心常常想念贪、瞋、痴,这是发地狱心;若心常常想念,要令眷属众多,贪求不息,这是发畜生心;若心常常想念,邪谄佞媚,阴贼忌害,或者要求名闻四达,自比贤圣,这是发鬼心;若心常常想念我慢贡高,求胜过于他人,而外面假装仁义道德,这是发阿修罗心;若心常常想念,爱乐世间,修持五戒,这是发人心;若心常常想念,爱乐生天,修行十善,或世间禅定,这是发天心;若心常常想念,要得大威势,令一切众生,悉皆依伏,这是发魔罗心(欲界主);若心常常想念,要有利智辨聪,无事不知,这是发世智心(外道);若心常常想念三禅的安乐,这是发梵天心(色界天);若心常常想念,修戒、定、慧,趋求涅槃,这是发二乘心。这十种发心,前九种都是不真不正,第十种才是这里所指的真正发心。假使进一步,用大乘教义来衡量,那么连这第十种二乘心,还是不可以发的。学佛的人,应该自己勘验,我们现在发的到底是甚么心?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既已发心,便须修行。然而博地凡夫,罪障深重,终日散乱昏沉,不得安心,于是也就没有办法来进修,因此,就要善巧安心止观。五停心能止五障,是止;四念处观察身、受、心、法,是观。止观兼修,定慧平等,心便得安。
第四、破法遍。
见、思二惑,障碍一切行人,不得亲见真谛理性,所以必须破除。修五停心、四念处,功行胜进,能破见、思二惑。这里破法遍,本应遍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争奈藏教人只知有见思,不知有尘沙、无明,所以但言破见思,而不言破尘沙和无明。
第五、识通塞。
四谛中的苦、集二谛,十二因缘的顺生门,和悭贪、破戒、瞋恚、懈怠、散乱、愚痴的六蔽,这都是塞;四谛中的道、灭二谛,十二因缘的还灭门,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这都是通。是通应护持,令其增胜;是塞应破除,令其消灭。
第六、道品调适。
修三十七道品,调停适当,叫做道品调适。在五停心一法门中,便可以具足三十七道品,其他法门中,亦一一各具三十七道品;修三十七道品,便可以入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到涅槃城。
第七、对治助开。
若利根人,修三十七道品,便可入三解脱门;若钝根人,还须修种种方便,如不净观、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来帮助开发正见,亲见真谛理性,而不得于中起爱见慢。若起爱见慢,便堕于世间外道,不是佛法了!
第八、知位次。
既能照上面的方法进修,必能得到种种利益。但须记取,到这时候,不得生增上慢,得少为足,必须知道自己现在所到达的位次,免以凡滥圣的过失。
第九、能安忍。
安忍内、外诸障,如内来的烦恼、疾病,外来的名闻、利养,或刀、兵、水、火这些障难的加临,必须要安心忍耐过去,不被转动。这样,才可以从暖位,进到顶位,再进到忍位。假使不能安忍,便很可能从顶位退到五逆,从暖位退到阐提。要再从阐提、五逆来进修,更是因难了。所以这安忍一法,也是修行过程中极重要的关键。
第十、离法爱。
既能安忍内、外诸障,又不得于所得法中生爱着心。若生爱着,便不能从忍位进趋世第一位而入见道位。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说:“不于似道,而生法爱,是为要意。”
若是利根人,只要观正因缘境,便可以悟见真谛,入见道位;钝根人从第二真正发心到第七对治助开,也可以悟入见道位;最钝根人,必须全修十法,方入见道位。总之若能依照佛法,发心真实修持,决定可以成功,纵令钝根,亦必不唐捐其功。
以上叙述藏教已毕,以下再依次叙述通教。
二、通教
叙述通教,也分六节:1、立名的意义;2、通教的根性;3、通教的道理;4、通教的因果;5、六即;6、十乘观法。
(一)立名的意义
通教,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通前通后,所以叫做通教。
钝根的人,依通教修行,但能见到真空理性,不能从空中见到不空的道理,结果,还只是灰身泯智,和藏教人证同样的真谛涅槃,所以说通前藏教。利根的人,依通教修行,非但见到空理,而且还能见到不空的道理,这不空的道理,便是中道佛性。这中道佛性,又分两种:一种叫但中,一种叫不但中。但中是超出于空、有二边的中道,生死是有一边,涅槃是空一边,但中是超出生死、涅槃的二边,独显一中,如离却虚空,别指一月,这样见到但中,使被接入别教;不但中是即空、有二边的中道,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涅槃当体便是中道佛性,譬如食蜜,中边皆甜,这样见到不但中,便被接入圆教。这种但中、不但中的被接,便是通后别、圆的道理,所以说通后别、圆。
智者大师的《四念处》中说通教有三种意义:一、因果俱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同禀此教;如《涅槃经》所说三兽渡河,谓象、马、兔,河喻真空理性;菩萨喻象,菩萨亲见真空理性,断惑时烦恼习气俱尽,如象渡河,深入河底;辟支佛喻马,辟支佛也见真空理性,既断烦恼,更侵习气,然不能令习气净尽,如马渡河,不及象深;声闻喻兔,声闻也见真空理性,仅断烦恼,不除习气,如兔渡河,浮于水面。这三乘虽然有断习气、不断习气等差别,但终是同禀通教,同见空理,同断见思,同证真谛涅槃,这是因果俱通。二、因…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