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換言之,就是大慈悲心,包含萬行。衆寶是萬行,欄楯是陀羅尼,鈴是四無礙辯,幰蓋是四無量心,珍奇雜寶嚴飾幰蓋,是真實萬善,莊嚴慈悲,寶繩是四宏誓願,華纓是四攝法、六神通、七覺支等,婉筵是一切諸禅定。萬行、陀羅尼等,都包含在菩提心中,所以用衆寶,欄楯等,來譬喻真正發菩提心。
第叁、善巧安心止現,是“安置丹枕”。丹枕有車內車外的分別,這是指車內的丹枕,便是坐臥時所用的枕頭。丹枕可以安身,譬如止觀法門,可以安心。丹是正色,譬如止觀法門,是真正的法門。
第四、破法遍,是“其疾如風”。破除道途上的一切障礙,所以能其疾如風,譬如用空、假、中叁觀,破除見思、塵沙、無明叁惑,可以很快的到達如來智地。
第五、識通塞,也是“安置丹枕”。那是車外的丹枕,便是車停時撐持車身的東西——轸。苦、集二谛、 十二因緣、六蔽(悭貪、破戒、瞋恚、懈怠、散亂、愚癡)塵沙、無明是塞,道、滅二谛、滅因緣智(滅十二因緣的智慧)、六度、一心叁觀是通,若通須護,若塞須破,于通中起塞,也須破除。車外的丹枕,車動時(行)丹枕常靜(不用),車靜時(停)丹枕常動(用以撐持),動時常靜,靜時常動,譬如于通則護,于塞則破。
第六、道品調適,是“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疚如風”等。道品是叁十七道品,用叁十七道品調停適當,是爲道品調適。白牛譬四念處,膚色充潔譬四正勤,形體姝好譬四如意足,筋譬五根,力譬五力,行步平正譬七覺支,其疾如風譬八正道。
第七、對治助開,是“又多仆從而侍衛之”。若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種種方便,對治障難,助開圓理。仆從譬種種方便,侍衛譬助開圓理。
第八、知位次,既“行步平正”,必定遊于四方,直至道場,終不以未到爲已到,譬如不以凡濫聖,所以爲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既是“有大筋力”,必定能負荷重載,譬如能安忍內、外、順、逆諸障。內障是自心的煩惱,外障是外來的阻礙,順障如名聞、利養等,逆障如刀、兵、水、火等。
第十、離法愛,既是“其疾如風”,必不停留于中途。譬如行人不于相似法中,而生貪著,不求進步。
已將譬喻結合正說,現在,再來正解十乘觀法。藏、通、別、圓四教,都講十乘觀法,名目雖同,內容大異。現在先講藏教的十乘觀法。
第一、觀正因緣境。
藏教是可思議的法門,所以不觀不思議境,但觀正因緣境。觀是能觀的智慧,正因緣境是所觀的境界。什麼是正因緣境呢?便是和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相應的有漏(漏落于煩惱)種子爲因,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美(可愛的六塵)、惡(不可愛的六塵)、中庸(非可愛非不可愛的六塵)境界爲緣,這種因緣,和合起來,便能出生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色(色蘊)、心(受、想、行、識四蘊)、依(國土)、正(衆生)、因、果。觀正因緣境,對破邪因緣和無因緣的兩種顛倒,可以開發真正的知見。邪因緣,是指外道以時(時問)、方(方隅)、梵天(梵天祖翁)、極微(極細小的微塵)、四大(地、水、火、風)等爲因能生一切法的種種邪說;無因緣,是指外道謂一切法無有因緣自然而生的邪說。這種邪因緣和無因緣的說法,都是由于顛倒計度,並不與真正的事實相符。若不觀正因緣境,必定要墮落于邪因緣和無因緣的邪說中,所以首先須要觀正因緣境,對破邪因緣、無因緣的兩種邪說。這是發轫修行的第一要點。
第二、真正發心。
藏教是正化二乘,傍化菩薩。二乘但求自利,不知利他,所以不言發菩提心,但言真正發心。既觀正因緣境,便知叁界色、心、依、正、因、果,是由于和六識相應的有漏種子,及六塵美、惡、中庸境界和合而生。叁界色、心、依、正、因、果,便是生死的苦果,要從生死的苦界中,得到解脫,必須消滅和六識相應的有漏種子,不著于六塵的美、惡、中庸境界。要做到這一步,惟一的辦法,是趨求涅槃。惟有在涅槃中,才沒有這和六識相應的有漏種子,才能不著于六塵的美、惡、中庸境界,才能徹底解脫生死的苦果。藏教的人,見到這一點,所以決定發出離心正求涅槃,不要名聞利養。志求涅槃,是不假,不假即是真;不要名、利,是不雜,不雜即是正,所以叫真正發心。
《摩诃止觀》中,分別發心的相狀,列爲十種:若心常常想念貪、瞋、癡,這是發地獄心;若心常常想念,要令眷屬衆多,貪求不息,這是發畜生心;若心常常想念,邪谄佞媚,陰賊忌害,或者要求名聞四達,自比賢聖,這是發鬼心;若心常常想念我慢貢高,求勝過于他人,而外面假裝仁義道德,這是發阿修羅心;若心常常想念,愛樂世間,修持五戒,這是發人心;若心常常想念,愛樂生天,修行十善,或世間禅定,這是發天心;若心常常想念,要得大威勢,令一切衆生,悉皆依伏,這是發魔羅心(欲界主);若心常常想念,要有利智辨聰,無事不知,這是發世智心(外道);若心常常想念叁禅的安樂,這是發梵天心(色界天);若心常常想念,修戒、定、慧,趨求涅槃,這是發二乘心。這十種發心,前九種都是不真不正,第十種才是這裏所指的真正發心。假使進一步,用大乘教義來衡量,那麼連這第十種二乘心,還是不可以發的。學佛的人,應該自己勘驗,我們現在發的到底是甚麼心?
第叁、善巧安心止觀。
既已發心,便須修行。然而博地凡夫,罪障深重,終日散亂昏沈,不得安心,于是也就沒有辦法來進修,因此,就要善巧安心止觀。五停心能止五障,是止;四念處觀察身、受、心、法,是觀。止觀兼修,定慧平等,心便得安。
第四、破法遍。
見、思二惑,障礙一切行人,不得親見真谛理性,所以必須破除。修五停心、四念處,功行勝進,能破見、思二惑。這裏破法遍,本應遍破見思、塵沙、無明叁惑,爭奈藏教人只知有見思,不知有塵沙、無明,所以但言破見思,而不言破塵沙和無明。
第五、識通塞。
四谛中的苦、集二谛,十二因緣的順生門,和悭貪、破戒、瞋恚、懈怠、散亂、愚癡的六蔽,這都是塞;四谛中的道、滅二谛,十二因緣的還滅門,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的六度,這都是通。是通應護持,令其增勝;是塞應破除,令其消滅。
第六、道品調適。
修叁十七道品,調停適當,叫做道品調適。在五停心一法門中,便可以具足叁十七道品,其他法門中,亦一一各具叁十七道品;修叁十七道品,便可以入叁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到涅槃城。
第七、對治助開。
若利根人,修叁十七道品,便可入叁解脫門;若鈍根人,還須修種種方便,如不淨觀、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等,來幫助開發正見,親見真谛理性,而不得于中起愛見慢。若起愛見慢,便墮于世間外道,不是佛法了!
第八、知位次。
既能照上面的方法進修,必能得到種種利益。但須記取,到這時候,不得生增上慢,得少爲足,必須知道自己現在所到達的位次,免以凡濫聖的過失。
第九、能安忍。
安忍內、外諸障,如內來的煩惱、疾病,外來的名聞、利養,或刀、兵、水、火這些障難的加臨,必須要安心忍耐過去,不被轉動。這樣,才可以從暖位,進到頂位,再進到忍位。假使不能安忍,便很可能從頂位退到五逆,從暖位退到闡提。要再從闡提、五逆來進修,更是因難了。所以這安忍一法,也是修行過程中極重要的關鍵。
第十、離法愛。
既能安忍內、外諸障,又不得于所得法中生愛著心。若生愛著,便不能從忍位進趨世第一位而入見道位。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說:“不于似道,而生法愛,是爲要意。”
若是利根人,只要觀正因緣境,便可以悟見真谛,入見道位;鈍根人從第二真正發心到第七對治助開,也可以悟入見道位;最鈍根人,必須全修十法,方入見道位。總之若能依照佛法,發心真實修持,決定可以成功,縱令鈍根,亦必不唐捐其功。
以上敘述藏教已畢,以下再依次敘述通教。
二、通教
敘述通教,也分六節:1、立名的意義;2、通教的根性;3、通教的道理;4、通教的因果;5、六即;6、十乘觀法。
(一)立名的意義
通教,鈍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後別、圓,通前通後,所以叫做通教。
鈍根的人,依通教修行,但能見到真空理性,不能從空中見到不空的道理,結果,還只是灰身泯智,和藏教人證同樣的真谛涅槃,所以說通前藏教。利根的人,依通教修行,非但見到空理,而且還能見到不空的道理,這不空的道理,便是中道佛性。這中道佛性,又分兩種:一種叫但中,一種叫不但中。但中是超出于空、有二邊的中道,生死是有一邊,涅槃是空一邊,但中是超出生死、涅槃的二邊,獨顯一中,如離卻虛空,別指一月,這樣見到但中,使被接入別教;不但中是即空、有二邊的中道,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涅槃當體便是中道佛性,譬如食蜜,中邊皆甜,這樣見到不但中,便被接入圓教。這種但中、不但中的被接,便是通後別、圓的道理,所以說通後別、圓。
智者大師的《四念處》中說通教有叁種意義:一、因果俱通,聲聞、緣覺、菩薩叁乘同禀此教;如《涅槃經》所說叁獸渡河,謂象、馬、兔,河喻真空理性;菩薩喻象,菩薩親見真空理性,斷惑時煩惱習氣俱盡,如象渡河,深入河底;辟支佛喻馬,辟支佛也見真空理性,既斷煩惱,更侵習氣,然不能令習氣淨盡,如馬渡河,不及象深;聲聞喻兔,聲聞也見真空理性,僅斷煩惱,不除習氣,如兔渡河,浮于水面。這叁乘雖然有斷習氣、不斷習氣等差別,但終是同禀通教,同見空理,同斷見思,同證真谛涅槃,這是因果俱通。二、因…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