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P7

  ..续本文上一页不必再述。

  依果地、和种性而论,还有退和不退的道理,说起来也很复杂。一往而言,在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有退,后一种不退。

  阿罗汉所证的涅槃,有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区别。见、思烦恼已经断除,而五阴的身心,仍旧存在,这叫有余涅槃;灰身泯智,一切都没有了,这叫无余涅槃。这种无余涅槃,身体灭尽了,智慧也灭尽了,独一解脱,叫做孤调解脱。

  (二)中乘辟支佛果:辟支佛,就是缘觉,也叫独觉。有的辟支佛,出有佛世,修佛十二因缘的教法而悟道,叫做“缘觉”;有的辟支佛,出无佛世,独自觉悟,就叫“独觉”。辟支佛不但断见、思烦恼,并且还能进一步侵除习气。习气是习惯气分,烦恼譬如臭物,习气譬如臭气。阿罗汉虽断见、思烦恼,还有习气存在,譬如臭物虽除,臭气仍旧存在;辟支佛则连习气也除去了,譬如臭物已除去,连臭气也没有了。所以辟支佛是超过阿罗汉。

  (三)大乘佛果:佛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义。藏教本来是小乘,怎么有大乘佛果呢?藏教的人,本来只求证阿罗汉果,虽然如此,他们在修行的时候,也见到佛的身相,佛的功德等等,因此就有藏教的佛果。其实这藏教的佛果,乃是佛为了要度藏教的人,权宜应现,真正的大乘佛果,并不如此。

  佛果是从菩萨修成的。菩萨,具足名“菩提萨埵”,那是梵语,华言“大道心众生”,也叫“觉有情”,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意思。菩萨从初发心,缘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而发四宏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经三大阿僧祗劫,更住百劫,修相好因,方成一生补处菩萨,然后示现八相而成佛。

  第一阿僧祗劫,常修六度行,虽勤修事善,而观察真谛的智慧很不够,亦不自知将来可以成佛。若望小乘位次,准当外凡位(准,是指见理断惑相当,并不是说修了一大阿僧祗劫的菩萨,只及到小乘的外凡位)。藏教所说菩萨,只是伏惑行因,就是但伏见、思烦恼,令不发起,而修因行,却并不断见、思烦恼。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藏教的人,以为生死是由见、思烦恼而来,若断见、思烦恼,便不能再受生死;而菩萨却要在生死中,广度众生,若断见、思烦恼,又如何再到生死中度众生呢?假使佛说:菩萨已断见、思烦恼,能入生死。就要令藏教的人,发生疑惑。因此佛就说藏教菩萨是不断见、思烦恼的。其实,那里有不断见、思烦恼的菩萨呢!

  第二阿僧祗劫,修六度行,对于四谛的道理,渐渐明白,但还没极其明白,虽然自知将来可以成佛,但还不能对人说。若望小乘位次,准当暖位。

  第三阿僧祗劫,修六度行,对于四谛的道理,更加明白,自知将来可以成佛,也能自说:“我于来世,当得作佛。”若望小乘位次,准当顶位。

  经过三阿僧祗劫,六度已经圆满,更须经百劫修相好因。六度圆满,各有相貌;像尸毗王以身施鸽,是布施满的相貌;须摩陀王持不妄语戒,是持戒满的相貌;羼提比丘为迦梨尸王割截手足,安忍不动,是忍辱满的相貌;大施太子入海探宝,是精进满的相貌;尚阇黎仙人坐禅,鸟于髻中生卵,是禅定满的相貌;劬嫔婆罗门大臣分阎浮大地作七分,是智慧满的相貌。百劫修相好因:佛有三十二相,每一相用百福。每百福庄严一相,经过百劫,修成三十二相的因。怎样算一福呢?这有几种解释:有的说:像转轮圣王,于四天下自在为王,称为一福。有的说:像帝释天王,于忉利天、四王天中自在为主,称为一福。有的说:像他化自在天王,在欲界得自在为一福。有的说:除补处菩萨,其余一切众生所得的福报,合为一福。有的说:大千世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共为一福。有的说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瞎眼,能替他们医好;大千世界一切人都受毒药,能替他们医好;大千世界一切人应死,能救济他们令不死;大千世界一切人破戒、破见,能教他们得净戒、开正见,有这些功德,方能算做一福。这样经过百劫,修相好因,方成一生补处菩萨(这是指藏教的一生补处菩萨)。若望小乘位次,准当下忍位。

  一生补处菩萨,从兜率天下、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轮、入涅槃,这便是八相成道。菩萨降魔以后,安坐不动,准当小乘中忍位。经过一刹那,到上忍位。再经过一刹那,到世第一位。这时,发真无漏三十四心,这三十四心,就是见道位中的八忍、八智十六心,加上了修道位的九无碍、九解脱的十八心,合为三十四心(九无碍、九解脱是依三界九地思惑而说的,每一地有一无碍、一解脱,九地成九无碍、九解脱)。用这三十四心,顿断见、思烦恼和习气,坐在木菩提树下,以生草为座,成丈六应身佛,受梵王请,三转*轮,度三种根性的众生,化缘已尽,便入涅槃,如薪尽火灭。究竟和阿罗汉、辟支佛一样,同证偏真法性,灰身泯智,正报也没有,依报也没有。

  其实大乘佛果,是否是这样的呢?肯定的说,绝对不是这样。那么现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是对藏教的人,所以这样说。藏教人只晓得“偏真法性”,尚不知通教的“真空”和别教的“但中”,何况圆教的“中道佛性”!因为他们不知,所以佛就隐实而施权,所谓薪尽火灭。不过所度的众生,都已得度,能度的佛,自然不必再留住下去,佛的身智并非从此就没有了!佛身本来充满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现,那里会灰身泯智,像藏教人所见的呢!

  上面所谈藏教的位次,名相很多,内容也很复杂。虽然如此,只要细心研究一下,也并不难懂。小乘是大乘的基础,要学大乘,必须先把小乘的教义,弄个明白。有许多人,往往空腹高心,谈玄说妙,侈言大乘,对于小乘的教义,采取不屑研究的态度。结果,小乘教义,固然没有明白,而对于平时一贯提倡的大乘教义,也往往弄得糊糊涂涂,笼侗真如,颟顸佛性,这是要不得的!

  (六)十乘观法

  十乘观法,又称十法成乘。乘,是车乘,用十种法,合成一辆车乘。乘坐这辆车乘,便可以从生死苦域,到达涅槃的安乐界中。十法,第一观不思议境,第二真正发菩提心,第三善巧安心止观,第四破法遍,第五识通塞,第六道品调适,第七对治助开,第八知位次,第九能安忍,第十离法爱(十法内容,下面详解)。以前诸节,大都属于理论方面,这一节,方是正说修持的方法。

  十乘观法,原出于天台智者大师《法华玄义》著述中,他是根据《法华经》譬喻品义而演绎出来的。《法华经》譬喻品中:举出三车来譬喻三乘,羊车譬声闻乘,鹿车譬缘觉乘,牛车譬菩萨乘。后面又举出大白牛车,来譬喻佛乘。大白牛车超过羊、鹿、牛三车,这就譬喻一乘佛法,超过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经中说明这辆大白牛车,有这样的话:“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蕅益大师的《法华会义》,解释大白牛车一节经文,有这样的说法:“其车高广,譬如来知见深远,横周法界边际,竖彻三谛(真、俗、中)源底也(如来知见譬车,横周法界边际譬广,竖彻三谛源底譬高);众宝庄校,譬万行修饰也;周匝栏楯,譬陀罗尼能持万善,遮众恶也;四面悬铃,譬四无碍辨(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词无碍辩,乐说无碍辩),下化众生也;张设幰(车幔)盖,譬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不思议梵行也,众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亦似珍奇杂宝而严饰之,譬真实万善,严此慈悲。故《大经》云:“慈若具足十力无畏等,名如来慈”也;宝绳交络,譬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坚固大慈心也;垂诸华(花)缨(璎珞),譬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神通等,悦动众生,亦譬七觉(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舍)妙鬘也;重敷(铺设)婉筵(好的席子),譬观、练、熏、修一切诸禅,重沓柔软也;安置丹枕者,丹即赤光,譬无分别法。枕有内外,若车外枕,亦名为轸(车停时用来撑持车身的东西),随所到处,须此支昂,譬即动而静(车行时车外枕便不用),即静而动(车停时车外枕便有撑持之用);若车内枕(人在车内,坐卧所用的枕头),休息身首,譬一行三昧,息一切身行,智首也;驾以白牛者,譬无漏般若,能导谛(四谛)、缘(十二因缘)、度(六度)等一切万行到萨婆若(—切种智,就是—切诸佛究竟圆满果位之智),白是色本,即与本净无漏相应;体具万德如肤充,烦恼不染如色洁:又圆四念处(圆教的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为白牛;四正勤(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末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二世(今世后世)善满如肤充,二世恶尽如色洁;四如意足(欲、念、进、慧)称行者心,如形体姝(美)好;筋譬五根(信、进、念、定、慧),住立能生,力譬五力(与五根名同),摧伏干用;行步平正,譬定慧均等,又譬七觉调平;其疾如风,譬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中行,速疾到萨婆若也;仆从,譬方便波罗蜜,能屈曲随人,给待使令,魔、外、二乘,皆随方便智用,故净名云:“皆吾侍者”,又果地神通,运役随意,名为仆从。”

  若以十乘观法结合大白牛车的譬喻,便是这样:

  第一、观不思议境,是“其车高广”。如来知见,就是不思议境,竖无始终,所以为高;横无边际,所以为广。

  第二、真正发菩提心,是“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等。菩提心就是四宏誓愿…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