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P7

  ..續本文上一頁不必再述。

  依果地、和種性而論,還有退和不退的道理,說起來也很複雜。一往而言,在六種阿羅漢中,前五種有退,後一種不退。

  阿羅漢所證的涅槃,有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的區別。見、思煩惱已經斷除,而五陰的身心,仍舊存在,這叫有余涅槃;灰身泯智,一切都沒有了,這叫無余涅槃。這種無余涅槃,身體滅盡了,智慧也滅盡了,獨一解脫,叫做孤調解脫。

  (二)中乘辟支佛果:辟支佛,就是緣覺,也叫獨覺。有的辟支佛,出有佛世,修佛十二因緣的教法而悟道,叫做“緣覺”;有的辟支佛,出無佛世,獨自覺悟,就叫“獨覺”。辟支佛不但斷見、思煩惱,並且還能進一步侵除習氣。習氣是習慣氣分,煩惱譬如臭物,習氣譬如臭氣。阿羅漢雖斷見、思煩惱,還有習氣存在,譬如臭物雖除,臭氣仍舊存在;辟支佛則連習氣也除去了,譬如臭物已除去,連臭氣也沒有了。所以辟支佛是超過阿羅漢。

  (叁)大乘佛果:佛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義。藏教本來是小乘,怎麼有大乘佛果呢?藏教的人,本來只求證阿羅漢果,雖然如此,他們在修行的時候,也見到佛的身相,佛的功德等等,因此就有藏教的佛果。其實這藏教的佛果,乃是佛爲了要度藏教的人,權宜應現,真正的大乘佛果,並不如此。

  佛果是從菩薩修成的。菩薩,具足名“菩提薩埵”,那是梵語,華言“大道心衆生”,也叫“覺有情”,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意思。菩薩從初發心,緣苦、集、滅、道四谛的道理,而發四宏誓願,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的六度,經叁大阿僧祗劫,更住百劫,修相好因,方成一生補處菩薩,然後示現八相而成佛。

  第一阿僧祗劫,常修六度行,雖勤修事善,而觀察真谛的智慧很不夠,亦不自知將來可以成佛。若望小乘位次,准當外凡位(准,是指見理斷惑相當,並不是說修了一大阿僧祗劫的菩薩,只及到小乘的外凡位)。藏教所說菩薩,只是伏惑行因,就是但伏見、思煩惱,令不發起,而修因行,卻並不斷見、思煩惱。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藏教的人,以爲生死是由見、思煩惱而來,若斷見、思煩惱,便不能再受生死;而菩薩卻要在生死中,廣度衆生,若斷見、思煩惱,又如何再到生死中度衆生呢?假使佛說:菩薩已斷見、思煩惱,能入生死。就要令藏教的人,發生疑惑。因此佛就說藏教菩薩是不斷見、思煩惱的。其實,那裏有不斷見、思煩惱的菩薩呢!

  第二阿僧祗劫,修六度行,對于四谛的道理,漸漸明白,但還沒極其明白,雖然自知將來可以成佛,但還不能對人說。若望小乘位次,准當暖位。

  第叁阿僧祗劫,修六度行,對于四谛的道理,更加明白,自知將來可以成佛,也能自說:“我于來世,當得作佛。”若望小乘位次,准當頂位。

  經過叁阿僧祗劫,六度已經圓滿,更須經百劫修相好因。六度圓滿,各有相貌;像屍毗王以身施鴿,是布施滿的相貌;須摩陀王持不妄語戒,是持戒滿的相貌;羼提比丘爲迦梨屍王割截手足,安忍不動,是忍辱滿的相貌;大施太子入海探寶,是精進滿的相貌;尚阇黎仙人坐禅,鳥于髻中生卵,是禅定滿的相貌;劬嫔婆羅門大臣分閻浮大地作七分,是智慧滿的相貌。百劫修相好因:佛有叁十二相,每一相用百福。每百福莊嚴一相,經過百劫,修成叁十二相的因。怎樣算一福呢?這有幾種解釋:有的說:像轉輪聖王,于四天下自在爲王,稱爲一福。有的說:像帝釋天王,于忉利天、四王天中自在爲主,稱爲一福。有的說:像他化自在天王,在欲界得自在爲一福。有的說:除補處菩薩,其余一切衆生所得的福報,合爲一福。有的說:大千世界一切衆生所有福德,共爲一福。有的說大千世界一切衆生瞎眼,能替他們醫好;大千世界一切人都受毒藥,能替他們醫好;大千世界一切人應死,能救濟他們令不死;大千世界一切人破戒、破見,能教他們得淨戒、開正見,有這些功德,方能算做一福。這樣經過百劫,修相好因,方成一生補處菩薩(這是指藏教的一生補處菩薩)。若望小乘位次,准當下忍位。

  一生補處菩薩,從兜率天下、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轉*輪、入涅槃,這便是八相成道。菩薩降魔以後,安坐不動,准當小乘中忍位。經過一刹那,到上忍位。再經過一刹那,到世第一位。這時,發真無漏叁十四心,這叁十四心,就是見道位中的八忍、八智十六心,加上了修道位的九無礙、九解脫的十八心,合爲叁十四心(九無礙、九解脫是依叁界九地思惑而說的,每一地有一無礙、一解脫,九地成九無礙、九解脫)。用這叁十四心,頓斷見、思煩惱和習氣,坐在木菩提樹下,以生草爲座,成丈六應身佛,受梵王請,叁轉*輪,度叁種根性的衆生,化緣已盡,便入涅槃,如薪盡火滅。究竟和阿羅漢、辟支佛一樣,同證偏真法性,灰身泯智,正報也沒有,依報也沒有。

  其實大乘佛果,是否是這樣的呢?肯定的說,絕對不是這樣。那麼現在爲什麼這樣說?因爲這是對藏教的人,所以這樣說。藏教人只曉得“偏真法性”,尚不知通教的“真空”和別教的“但中”,何況圓教的“中道佛性”!因爲他們不知,所以佛就隱實而施權,所謂薪盡火滅。不過所度的衆生,都已得度,能度的佛,自然不必再留住下去,佛的身智並非從此就沒有了!佛身本來充滿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現,那裏會灰身泯智,像藏教人所見的呢!

  上面所談藏教的位次,名相很多,內容也很複雜。雖然如此,只要細心研究一下,也並不難懂。小乘是大乘的基礎,要學大乘,必須先把小乘的教義,弄個明白。有許多人,往往空腹高心,談玄說妙,侈言大乘,對于小乘的教義,采取不屑研究的態度。結果,小乘教義,固然沒有明白,而對于平時一貫提倡的大乘教義,也往往弄得糊糊塗塗,籠侗真如,颟顸佛性,這是要不得的!

  (六)十乘觀法

  十乘觀法,又稱十法成乘。乘,是車乘,用十種法,合成一輛車乘。乘坐這輛車乘,便可以從生死苦域,到達涅槃的安樂界中。十法,第一觀不思議境,第二真正發菩提心,第叁善巧安心止觀,第四破法遍,第五識通塞,第六道品調適,第七對治助開,第八知位次,第九能安忍,第十離法愛(十法內容,下面詳解)。以前諸節,大都屬于理論方面,這一節,方是正說修持的方法。

  十乘觀法,原出于天臺智者大師《法華玄義》著述中,他是根據《法華經》譬喻品義而演繹出來的。《法華經》譬喻品中:舉出叁車來譬喻叁乘,羊車譬聲聞乘,鹿車譬緣覺乘,牛車譬菩薩乘。後面又舉出大白牛車,來譬喻佛乘。大白牛車超過羊、鹿、牛叁車,這就譬喻一乘佛法,超過聲聞、緣覺、菩薩的叁乘。經中說明這輛大白牛車,有這樣的話:“其車高廣,衆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于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仆從而侍衛之。”

  蕅益大師的《法華會義》,解釋大白牛車一節經文,有這樣的說法:“其車高廣,譬如來知見深遠,橫周法界邊際,豎徹叁谛(真、俗、中)源底也(如來知見譬車,橫周法界邊際譬廣,豎徹叁谛源底譬高);衆寶莊校,譬萬行修飾也;周匝欄楯,譬陀羅尼能持萬善,遮衆惡也;四面懸鈴,譬四無礙辨(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樂說無礙辯),下化衆生也;張設幰(車幔)蓋,譬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不思議梵行也,衆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亦似珍奇雜寶而嚴飾之,譬真實萬善,嚴此慈悲。故《大經》雲:“慈若具足十力無畏等,名如來慈”也;寶繩交絡,譬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堅固大慈心也;垂諸華(花)纓(璎珞),譬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神通等,悅動衆生,亦譬七覺(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舍)妙鬘也;重敷(鋪設)婉筵(好的席子),譬觀、練、熏、修一切諸禅,重沓柔軟也;安置丹枕者,丹即赤光,譬無分別法。枕有內外,若車外枕,亦名爲轸(車停時用來撐持車身的東西),隨所到處,須此支昂,譬即動而靜(車行時車外枕便不用),即靜而動(車停時車外枕便有撐持之用);若車內枕(人在車內,坐臥所用的枕頭),休息身首,譬一行叁昧,息一切身行,智首也;駕以白牛者,譬無漏般若,能導谛(四谛)、緣(十二因緣)、度(六度)等一切萬行到薩婆若(—切種智,就是—切諸佛究竟圓滿果位之智),白是色本,即與本淨無漏相應;體具萬德如膚充,煩惱不染如色潔:又圓四念處(圓教的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爲白牛;四正勤(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滅,末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二世(今世後世)善滿如膚充,二世惡盡如色潔;四如意足(欲、念、進、慧)稱行者心,如形體姝(美)好;筋譬五根(信、進、念、定、慧),住立能生,力譬五力(與五根名同),摧伏幹用;行步平正,譬定慧均等,又譬七覺調平;其疾如風,譬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中行,速疾到薩婆若也;仆從,譬方便波羅蜜,能屈曲隨人,給待使令,魔、外、二乘,皆隨方便智用,故淨名雲:“皆吾侍者”,又果地神通,運役隨意,名爲仆從。”

  若以十乘觀法結合大白牛車的譬喻,便是這樣:

  第一、觀不思議境,是“其車高廣”。如來知見,就是不思議境,豎無始終,所以爲高;橫無邊際,所以爲廣。

  第二、真正發菩提心,是“衆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于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等。菩提心就是四宏誓願…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