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P6

  ..续本文上一页在中忍位渐渐缩灭能观的三十二行和所观的八谛,一直灭剩一行二刹那。这里就有七周灭缘和二十四周灭行:开始观察欲界和色界、无色界上下八谛下的三十一行,只除去了色界、无色道谛下的乘行,这叫一周灭一行(就是乘行);次观察上下八谛下的三十行,除去了色界、无色界道谛下的迹行,这叫二周灭二行(就是迹、乘行);次观察上下八谛下的二十九行,除去了色界、无色界道谛下的正行,这叫三周灭三行(就是正、迹、乘三行);次观察上下八谛下的二十八行,除去了色界、无色界道谛下的道行,到这时候,色界、无色界道谛下的四行,都除去了,那么所缘的道谛,同时也就除去了,这就称为一周灭缘。再灭下去,先除去欲界道谛下的乘行,这叫五周灭五行;再除去欲界道谛下的迹行,这叫六周灭六行;再除去欲界道谛下的正行,这叫七周灭七行;再除去欲界道谛下的道行,到这时候,欲界道谛下的四行都除去了,于是所缘的道谛也就除去,这就称为二周灭缘。

  就是这样的灭下去,一直灭到只剩下欲界苦谛下的苦行(或只剩空行),这里共有七周灭缘,二十四周灭行,总共有三十一周灭缘灭行(上面表中,三十二行下所注的数目字,四、八、十二、十六、二十、二十四、二十八,都是灭缘的,共有七周。一、二、三、五、六、七、九、十、十一、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八、十九、廿一、廿二、廿三、廿五、廿六、廿七、廿九、三十、三十一,都是灭行的,共有二十四周)。在上忍位,只灭剩欲界苦谛下一行(苦行或空行)的二刹那,再经过一刹那,就证到了世第一位,所以上忍位事实上只有一刹那的时间。

  (四)世第一位:从上忍位经过一刹那,就证到世第一位,再一刹那,就证到须陀洹果。所以世第一位,事实上也是只有一刹那的时间。因为身心仍属有漏,所以称世间,而于世间法中,最为超胜,所以叫做世第—。

  《俱舍论》中有四句颂:

  “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

  忍不堕恶道,第一入离生。”

  证暖位的人,遇到恶因缘,还能造五逆重罪,断善根,堕无间地狱。不过他虽堕地狱,终不久住,以后必定能生人天道中,证涅槃果。若到顶位,虽造恶业,堕三恶道,必不起大邪见,必不断善根。若到忍位,虽起烦恼恶业,决不会再堕三恶道。若到世第一位,只有一刹那,便入见道,证须陀洹果,永不再生四趣中。

  以上内凡四位(暖、顶、忍、世第一),外凡三位(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通叫七方便位,也叫七贤位。这七方便位,在佛法中说起来,都是凡夫地位,请读者想想,超凡入圣,是何等不容易啊!依通途法门修,是这样的困难,而我们现在遇到既简易而又圆顿的净土法门,为什么还不信呢?

  五、分证即。

  此中分三:(一)须陀洹果,(二)斯陀含果,(三)阿那含果。这三位,称为前三果有学位,因为在四果阿罗汉之前,所以称“前三果”。研习真谛的道理,断除见惑和思惑,真谛的道理还没有彻底明显,见惑和思惑还没有彻底消灭,正在修学期间,所以叫做“有学”。自此以去,通名圣位。

  (一)须陀洹果。华言为“预流”,最初参预圣道的法流,所以叫预流,《金刚经》称为入流。初入圣道,所以称初果。从世第一位,经过一刹那的时间,在三界八谛下(欲界苦、集、灭、道四谛,和色界、无色界苦、集、灭、道四谛),发八忍、八智(八忍、八智详上表),总有十六心,顿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见“藏教的道理”一节中的列表),见到真谛的道理,名见道位。

  真谛的道理,极为明显,对于欲界生死之苦,忍可于心,叫做苦法忍;真谛的道理,极为明显,对于和欲界相类的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忍可于心,叫做苦类忍;智慧开明,见到真谛的道理,了知欲界生死之苦,叫做苦法智;智慧开明,见到真谛的道理,了知和欲界相类的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叫做苦类智。下面集法忍等十二心,都是这样解释的。忍能断惑,是智的因;智能证理,是忍的果。十六心虽然同时顿发,仍旧可以论因果。又八忍能断三界八谛下迷理之惑,不被见惑之所间隔,名为无间道(也名无碍道);八智能证三界八谛下无为之理,已离见惑的缠缚,名为解脱道。无间道用禅定断惑,是即慧之定;解脱道用智慧证理,是即定之慧。

  ┌  ┌苦类忍三

  │  ┌苦┤

  │  │ └苦类智四

  │  │ ┌集类忍七

  │  │集┤

  │  │ └集类智八

  │  │ ┌灭类忍十一

  │色界、无色界┤灭┤

  │  │ └灭类智十二

  │  │ ┌道类忍十五

  │  └道┤

  │  └道类智十六

  八│  ┌苦法忍一

  忍│  ┌苦┤

  八┤  │ └苦法智二

  智│  │ ┌集法忍五

  │  │集┤

  │  │ └集法智六

  │欲  界┤ ┌灭法忍九

  │  │灭┤

  │  │ └灭法智十

  │  │ ┌道法忍十三

  │  │道┤

  └  └ └道法智十四

  (二)斯陀含果。华言为“一来”,在欲界中还有一番生死,所以叫一来。这是二果。须陀洹果时,已须断尽三界见惑,到斯陀含果,断欲界六品思惑(就是在八十一品思惑中,断了五趣杂居地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的六品思惑),还有欲界的三品思惑没有断。

  (三)阿那含果。华言为“不来”,从此不再来欲界受生,所以叫不来。这是三果。斯陀含果时,已经断欲界六品思惑,现在,再断欲界剩余的三品思惑(就是五趣杂居地下上、下中、下下的三品思惑),并且还进一步断上八地的思惑(上八地就是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这是色界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非想处地,这是无色界四地),再向上进修,便可以证阿罗汉果了。这斯陀合果和阿那含果,名修道位。

  六、究竟即。

  此中分三:(一)小乘阿罗汉果,(二)中乘辟支佛果,(三)大乘佛果。这是三乘证道位。声闻乘四谛而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十二因缘而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六度而证佛果,所以叫做“三乘”。到这时,烦恼已经断尽,智慧已经圆满,无法可学,所以叫做“无学位”。

  (一)小乘阿罗汉果:阿罗汉,有三义:一杀贼,二应供,三无生。见、思烦恼如贼,能坏涅槃,今断见、思烦恼,证真谛理,烦恼已经断除,喻如贼已杀尽,可以得到安乐了,所以叫“杀贼”;应受一切人天供养,所以叫“应供”;烦恼已尽,不再到人天中受生,所以叫“无生”。还有,阿罗汉也叫“真人”,因为他已经证到真谛的道理;也叫“应真”,因为他的智慧同真谛的道理相应;也叫“无著”,因为他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无所滞著。这阿罗汉果,是小乘的第四果。在阿那含果时,原已先断了欲界的九品思惑,并且进一步断上八地的思惑;现在上八地中七十二品思惑(每一地有上上、上中、上下等九品思惑,八地共有七十二品思惑),通通都断尽了。经中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三界的生死已没有了,所以说“我生已尽”;戒、定、慧的德行,已经成就,所以说“梵行已立”;四果圣位,已经证到,所以说“所作已办”;灰身泯智,永不再受后来的果报,所以说“不受后有”。

  阿罗汉:有二种阿罗汉,三种阿罗汉,六种阿罗汉,九种阿罗汉。详细分析起来,很是复杂,现在但作简单的说明。

  二种阿罗汉:一、时解脱阿罗汉,须等待时节,一切因缘都具足了,方能得到解脱;二、不时解脱阿罗汉,于一切时,随意所乐,修集善业,可以得到解脱,不一定要等因缘具足。

  又有二种阿罗汉:一、慧解脱阿罗汉,在因地中修习空观,缘空观直入,得到解脱,只证真谛理性,而没有三明、八解脱;二、俱解脱阿罗汉,在因地中兼观事相,在果上,具有三明、八解脱。(三明:一宿命明、二天眼明、三漏尽明。八解脱: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又有二种阿罗汉:一、坏法阿罗汉,在因地中修九想观,为了早求涅槃,早得断苦,令所观的骨人,烧坏灭尽,这样的阿罗汉,没有神通变化;二、不坏法阿罗汉,在因地中,也修九想观,但修到第八骨想的时候,不进修第九烧想,这样,就可以使八背舍、八胜处、神通变化等一切功德都具足。

  照上面的说法,慧解脱阿罗汉和坏法阿罗汉,他们因为只求早证涅槃,忽略事修,等到证果的时候,就没有三明、八解脱和神通变化。虽和俱解脱阿罗汉、不坏法阿罗汉同证阿罗汉果,而功德庄严,却相去很远。可见兼修事相法门,是学佛因地中的重要事项啊!

  三种阿罗汉:一、慧解脱阿罗汉,修性念处,用智慧观察真谛理性,断见、思惑,对破邪因缘、无因缘颠倒执性的一切智外道;二、俱解脱阿罗汉,修共念处,不但用智慧观察真谛理性,而且还兼修禅定,事理共观,得三明、六通、八解脱,对破根本爱、慢的五通外道;三、无疑解脱阿罗汉,修缘念处,缘佛三藏、十二部经教,和一切世间名字,通达一切道理,无所疑惑,对破世间的文字外道。

  六种阿罗汉:一、退法阿罗汉,遇到违逆的因缘,能退失所得法;二、思法阿罗汉,常思念所得的法,恐怕退失;三、护法阿罗汉,于所证法,心生爱乐,善自守护;四、住法阿罗汉,住于所证法,不退失也不进步;五、进法阿罗汉,能自进修;六、不动法阿罗汉,不被烦恼所退动。

  九种阿罗汉:一、思法阿罗汉,二、进法阿罗汉,三、退法阿罗汉,四、不退法阿罗汉,五、不动法阿罗汉,六、住法阿罗汉,七、护法阿罗汉,八、慧解脱阿罗汉,九、俱解脱阿罗汉。不退法阿罗汉,所作功德,不会退失。其余八种名,上面都已解释,…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