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很勉强的。因为藏教虽有六个阶段的位次,而不相融通,是六而不即;又不谈本有佛性,是六而非即。现在姑且模仿圆教的教义,就藏教而谈六即的位次。
先制一表,表明六即的位次,然后依次叙述。
┌
│一理 即—偏真法性
│二名字即—初闻经教
│三观行即—(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外凡资粮位
│四相似即—(一)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内凡加行位
│ ┌(一)须陀洹果——见道位┐
六│五分证即┤(二)斯陀含果┐ ├三果有学位
┤ │ ├修道位 ┘
即│ └(三)阿那含果┘
│ ┌(一)小乘阿罗汉果┐
│六究竟即┤(二)中乘辟支佛果├证道位——三乘无学位。
└ └(三)大乘佛果 ┘
一、理即。
就是偏真法性。《止观》说:“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恼,道不能通,灭不能净;如云笼月,不能妨害,却烦恼已,乃见法性。”这法性,但为苦、集二谛之所遮蔽,而不为苦、集二谛之所染污;但为道、灭二谛之所表显,而不是道、灭二谛之所创造。因为法性之理,本自清净,所以不能染污;本来自有,也不待创造。法性譬如月亮,苦、集二谛,譬如云雾;道谛譬如风,能吹开云雾;灭啼譬如云雾已经吹去,整个天空,净无纤翳,月亮的光明,因此就完全显露了。这里所说的法性,不即是因果事相,而却在因果事相以外;因果事相,叫做俗谛,法性叫做真谛,真、俗二谛,隔别不融。因为这个道理,所以依大乘事理相即,真、俗不二的道理,而判此因果事相以外的真谛,叫做偏真法性。
二、名字即。
就是初闻经教,了知名义。知道一切法,从因缘生,不从邪因缘生,也不是无因缘自然而生。知道一切法,有生必有灭,不是常住不变;一切法生灭变异,并没有主宰。了达正因缘境,知一切法,无常、无我,这是藏教名字即的位次。
三、观行即。
又分为三:(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以前已经闻名解义,现在就依解起行,这是外凡资粮位。没有亲见偏真法性,心行理外,所以称“外”;用有漏的身心,学习观行,还没有得到无漏,所以称“凡”。这三种观行,是超越三界,了脱生死的资粮,所以叫做“资粮位”。
(一)五停心。有五种: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瞋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这五种方法,能停息妄心,所以叫做“五停心”。
甲、多贪众生不净观。贪有三种:一外贪:男爱于女,女爱于男,男女身分,互相贪爱。这种贪爱,可以用九想观对治。九想观,观所爱的的人,作九种想:1、膀胀想,2、青瘀想,3、坏想,4、血涂漫想,5、脓烂想,6、噉想,7、散想,8、骨想,9、烧想。对所爱的人,作这九种观想,可以使贪爱的心,息灭无余。二内外贪: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身体,而起贪爱。这种贪爱,可以用八背舍对治。八背舍:1、内有色相外观色,2、内无色相外观色,3、净背舍身作证,4、虚空处背舍,5、识处背舍,6、无所有处背舍,7、非有想非无想背舍,8、灭受想背舍。违背五欲,舍离贪爱,所以叫做背舍。修八背舍,可以消灭自身和他身的贪爱。三遍一初处贪:对于资生五尘等物,悉皆贪爱,如贪田园、屋宅、衣服、饮食、色、声、香、味、触等,这种贪爱,可以用八胜处对治。八胜处:1、内有色相外观色少,2、内有色相外观色多,3、内无色相外观色少,4、内无色相外观色多,5、青胜处,6、黄胜处,7、赤胜处,8、白胜处。想心纯熟,转变自在,叫做胜处。修八胜处,可以对治遍一切处贪。(上面所说九想、八背舍、八胜处,但举其名,它的内容,将来当作专文叙述。)
乙、多瞋众生慈悲观。瞋有三种:一非理瞋,无理而瞋;当修众生缘慈对治。观想一切众生,犹如自家的眷属,都要叫他们得到利益安乐。二顺理瞋,因了他人的恼乱,而生瞋恚;当修法缘慈对治。观想一切法,都是因缘而所生,空无有实;一切众生,不知道诸法本空的道理,常想求得安乐,为了随顺众生,都要叫他们得到安乐。三诤论瞋,以自己的见解为是,指他人的所说所行,都以为不对;当修无缘慈对治。修无缘慈时,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怜悯一切众生,往来五道,心著于法,分别取舍,受诸苦痛;为要使一切众生,解脱诸苦,得诸法实相,叫做无缘慈。
丙、多散众生数息观。心思多散乱,可以用数息观对治。息就是呼吸,详细分别,有四种相貌:有声音的叫做风,结滞而不通畅的叫做喘,出入不细的叫做气,风、气、喘三种,都不是息;没有声音,也不结滞,出入都细的才叫做息。数息,是从一到十,不多不少,可以使心不散乱。或但数出息——呼,或但数入息——吸,或取便而数,都可以。但不许出入俱数,因为出入俱数,容易生病。如上面的方法修持,可以使身心安定。常常修数息观,可以对治散乱,证得一心。
丁、愚痴众生因缘观。不信因果,不了因缘生法,叫做愚痴,可以用因缘观对治。因缘观,便是观十二因缘。修因缘观,可破愚痴。
戊、多障众生念佛观。障有三种,一昏沉暗塞障,昏睡无记,可以念应身佛三十二相对治。二恶念思惟障,想作五逆十恶等事,可以念报身佛十力、四无所畏等对治。三境界逼迫障,身忽疼痛,或遇火焚水溺等事,可以念法身佛空寂无为对治。念佛法门,可以对治一切障。这里所说的念佛观,和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念佛法门不同。
五停心观,通于藏、通、别、圆四教。这里虽就藏教而谈,其实像慈悲观中的法缘慈、无缘慈,念佛观中的念报身佛、念法身佛等,都已经超出了藏教的范围。
(二)别相念。就是四念处: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分别观身、受、心、法,所以叫别相念。这四种观,可以对治凡夫常、乐、我、净四种颠倒。
(三)总相念。观身不净,受、心、法,都不净;观受是苦,身、心、法,都是苦;观心无常,身、受、法,都无常;观法无我,身、受、心都无我。这是用一观观四境。还有,观身不净,也是苦、无常、无我;观受是苦,也是不净、无常、无我;观心无常,也是不净、苦、无我;观法无我,也是不净、苦、无常。这是于一境用四观。都叫做总相念。这总相念,虽仍用别相念的身等四境,不净等四观,然而能总摄而观,境观自在,较别相念进步多了!
四、相似即。
此中分四:(一)暖位,(二)顶位,(三)忍位,(四)世第一位。这四位,是内凡加行位。以前修五停心、总相念、别相念,现在进一步观察苦、集、灭、道四谛,伏烦恼,依稀仿佛见到真谛的道理,心游理内,所以称“内”;身心仍属有漏,没有到见道位,所以称“凡”。以禅定资助观慧,加功用行,所以叫做“加行位”。
(一)暖位:用总相念、别相念的智慧,观察苦、集、灭、道四谛,依稀仿佛见到真谛的道理,伏烦恼,得佛法气分,这叫做暖。譬如钻木取火,火虽没有生,而木已经发热出烟了。用苦、集、灭、道四谛的智慧,修习种种善法,善法积集,依稀仿佛见到真谛的道理,这也叫做暖。譬如春夏,积集花草,自能发热。这是用譬喻来解释的。
(二)顶位:从暖位进修欲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对于真谛的道理,更加明显;用十六行观(十六行观在忍位中说明),观察苦、集、灭、道四谛,更加分明;譬如人登山顶,观瞻四方,悉皆明了,这叫做顶。
(三)忍位:从顶位再进一步,得信、进、念、定、慧五善根,对于真谛的道理,愈加明显,烦恼的势力,愈加削弱,对于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忍可于心,这叫做忍。
忍位又分为三:就是下忍位、中忍位、上忍位。下忍位:以三十二行为能观(三十二行见表),遍观欲界四谛和色界、无色界四谛。中忍位:缩灭能观的三十二行和所观的八谛,有七周灭缘,二十四周灭行。缘,就是欲界的苦缘、集缘、灭缘、道缘,和色界、无色界的苦缘、集缘、灭缘、道缘,共有八缘。在道理上讲,这是三界的四谛,在修行人以心念缘道理时讲,就叫做缘。
┌苦行廿八
│空行廿七
┌苦缘七┤无常行廿六
│ └无我行廿五
│ ┌集行二十
│ │因行十九
│集缘五┤缘行十八
│ └生行十七
│ ┌灭行十二
┌色界、无色界┤ │尽行十一
│ │灭缘三┤妙行十
│ │ └离行九
│ │ ┌道行四
│ │ │正行三
│ └道缘一┤迹行二
│ └乘行一
八│ ┌苦行三十二
缘│ │空行三十一
三│ ┌苦缘八┤无常行三十
十┤ │ └无我行廿九
二│ │ ┌集行廿四
行│ │ │因行廿三
│ │集缘六┤缘行廿二
│ │ └生行廿一
└欲 界┤ ┌灭行十六
│ │尽行十五
│灭缘四┤妙行十四
│ └离行十三
│ ┌道行八
│ │正行七
└道缘二┤迹行六
└乘行五
行,就是苦缘下的苦、空、无常、无我四行,集缘下的集、因、缘、生四行,灭缘下的灭、尽、妙、离四行,道缘下的道、正、迹、乘四行;欲界四缘下共有十六行(顶位中所说的十六行观,便是这十六行),加上色界、无色界四缘下的十六行,共有三十二行。七周灭缘,二十四周灭行,下面说明。上忍位:中忍位七周灭缘,二十四周灭行,灭到最后一行只剩二刹那的时间了,这时就到了上忍位。从上忍位再经过一刹那,只剩一刹那的时间了,这时就到了世第一位。从世第一位再经过一刹那,便证得了须陀洹果。
在下忍位,普遍观察欲界和色界、无色界的苦、集、灭、道八谛,修苦、空、无常、无我等三十二行。…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