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很勉強的。因爲藏教雖有六個階段的位次,而不相融通,是六而不即;又不談本有佛性,是六而非即。現在姑且模仿圓教的教義,就藏教而談六即的位次。
先製一表,表明六即的位次,然後依次敘述。
┌
│一理 即—偏真法性
│二名字即—初聞經教
│叁觀行即—(一)五停心,(二)別相念,(叁)總相念—外凡資糧位
│四相似即—(一)暖,(二)頂,(叁)忍,(四)世第一—內凡加行位
│ ┌(一)須陀洹果——見道位┐
六│五分證即┤(二)斯陀含果┐ ├叁果有學位
┤ │ ├修道位 ┘
即│ └(叁)阿那含果┘
│ ┌(一)小乘阿羅漢果┐
│六究竟即┤(二)中乘辟支佛果├證道位——叁乘無學位。
└ └(叁)大乘佛果 ┘
一、理即。
就是偏真法性。《止觀》說:“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惱,道不能通,滅不能淨;如雲籠月,不能妨害,卻煩惱已,乃見法性。”這法性,但爲苦、集二谛之所遮蔽,而不爲苦、集二谛之所染汙;但爲道、滅二谛之所表顯,而不是道、滅二谛之所創造。因爲法性之理,本自清淨,所以不能染汙;本來自有,也不待創造。法性譬如月亮,苦、集二谛,譬如雲霧;道谛譬如風,能吹開雲霧;滅啼譬如雲霧已經吹去,整個天空,淨無纖翳,月亮的光明,因此就完全顯露了。這裏所說的法性,不即是因果事相,而卻在因果事相以外;因果事相,叫做俗谛,法性叫做真谛,真、俗二谛,隔別不融。因爲這個道理,所以依大乘事理相即,真、俗不二的道理,而判此因果事相以外的真谛,叫做偏真法性。
二、名字即。
就是初聞經教,了知名義。知道一切法,從因緣生,不從邪因緣生,也不是無因緣自然而生。知道一切法,有生必有滅,不是常住不變;一切法生滅變異,並沒有主宰。了達正因緣境,知一切法,無常、無我,這是藏教名字即的位次。
叁、觀行即。
又分爲叁:(一)五停心,(二)別相念,(叁)總相念。以前已經聞名解義,現在就依解起行,這是外凡資糧位。沒有親見偏真法性,心行理外,所以稱“外”;用有漏的身心,學習觀行,還沒有得到無漏,所以稱“凡”。這叁種觀行,是超越叁界,了脫生死的資糧,所以叫做“資糧位”。
(一)五停心。有五種:一多貪衆生不淨觀,二多瞋衆生慈悲觀,叁多散衆生數息觀,四愚癡衆生因緣觀,五多障衆生念佛觀。這五種方法,能停息妄心,所以叫做“五停心”。
甲、多貪衆生不淨觀。貪有叁種:一外貪:男愛于女,女愛于男,男女身分,互相貪愛。這種貪愛,可以用九想觀對治。九想觀,觀所愛的的人,作九種想:1、膀脹想,2、青瘀想,3、壞想,4、血塗漫想,5、膿爛想,6、噉想,7、散想,8、骨想,9、燒想。對所愛的人,作這九種觀想,可以使貪愛的心,息滅無余。二內外貪:對于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而起貪愛。這種貪愛,可以用八背舍對治。八背舍:1、內有色相外觀色,2、內無色相外觀色,3、淨背舍身作證,4、虛空處背舍,5、識處背舍,6、無所有處背舍,7、非有想非無想背舍,8、滅受想背舍。違背五欲,舍離貪愛,所以叫做背舍。修八背舍,可以消滅自身和他身的貪愛。叁遍一初處貪:對于資生五塵等物,悉皆貪愛,如貪田園、屋宅、衣服、飲食、色、聲、香、味、觸等,這種貪愛,可以用八勝處對治。八勝處:1、內有色相外觀色少,2、內有色相外觀色多,3、內無色相外觀色少,4、內無色相外觀色多,5、青勝處,6、黃勝處,7、赤勝處,8、白勝處。想心純熟,轉變自在,叫做勝處。修八勝處,可以對治遍一切處貪。(上面所說九想、八背舍、八勝處,但舉其名,它的內容,將來當作專文敘述。)
乙、多瞋衆生慈悲觀。瞋有叁種:一非理瞋,無理而瞋;當修衆生緣慈對治。觀想一切衆生,猶如自家的眷屬,都要叫他們得到利益安樂。二順理瞋,因了他人的惱亂,而生瞋恚;當修法緣慈對治。觀想一切法,都是因緣而所生,空無有實;一切衆生,不知道諸法本空的道理,常想求得安樂,爲了隨順衆生,都要叫他們得到安樂。叁诤論瞋,以自己的見解爲是,指他人的所說所行,都以爲不對;當修無緣慈對治。修無緣慈時,不住法相及衆生相,憐憫一切衆生,往來五道,心著于法,分別取舍,受諸苦痛;爲要使一切衆生,解脫諸苦,得諸法實相,叫做無緣慈。
丙、多散衆生數息觀。心思多散亂,可以用數息觀對治。息就是呼吸,詳細分別,有四種相貌:有聲音的叫做風,結滯而不通暢的叫做喘,出入不細的叫做氣,風、氣、喘叁種,都不是息;沒有聲音,也不結滯,出入都細的才叫做息。數息,是從一到十,不多不少,可以使心不散亂。或但數出息——呼,或但數入息——吸,或取便而數,都可以。但不許出入俱數,因爲出入俱數,容易生病。如上面的方法修持,可以使身心安定。常常修數息觀,可以對治散亂,證得一心。
丁、愚癡衆生因緣觀。不信因果,不了因緣生法,叫做愚癡,可以用因緣觀對治。因緣觀,便是觀十二因緣。修因緣觀,可破愚癡。
戊、多障衆生念佛觀。障有叁種,一昏沈暗塞障,昏睡無記,可以念應身佛叁十二相對治。二惡念思惟障,想作五逆十惡等事,可以念報身佛十力、四無所畏等對治。叁境界逼迫障,身忽疼痛,或遇火焚水溺等事,可以念法身佛空寂無爲對治。念佛法門,可以對治一切障。這裏所說的念佛觀,和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念佛法門不同。
五停心觀,通于藏、通、別、圓四教。這裏雖就藏教而談,其實像慈悲觀中的法緣慈、無緣慈,念佛觀中的念報身佛、念法身佛等,都已經超出了藏教的範圍。
(二)別相念。就是四念處: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叁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分別觀身、受、心、法,所以叫別相念。這四種觀,可以對治凡夫常、樂、我、淨四種顛倒。
(叁)總相念。觀身不淨,受、心、法,都不淨;觀受是苦,身、心、法,都是苦;觀心無常,身、受、法,都無常;觀法無我,身、受、心都無我。這是用一觀觀四境。還有,觀身不淨,也是苦、無常、無我;觀受是苦,也是不淨、無常、無我;觀心無常,也是不淨、苦、無我;觀法無我,也是不淨、苦、無常。這是于一境用四觀。都叫做總相念。這總相念,雖仍用別相念的身等四境,不淨等四觀,然而能總攝而觀,境觀自在,較別相念進步多了!
四、相似即。
此中分四:(一)暖位,(二)頂位,(叁)忍位,(四)世第一位。這四位,是內凡加行位。以前修五停心、總相念、別相念,現在進一步觀察苦、集、滅、道四谛,伏煩惱,依稀仿佛見到真谛的道理,心遊理內,所以稱“內”;身心仍屬有漏,沒有到見道位,所以稱“凡”。以禅定資助觀慧,加功用行,所以叫做“加行位”。
(一)暖位:用總相念、別相念的智慧,觀察苦、集、滅、道四谛,依稀仿佛見到真谛的道理,伏煩惱,得佛法氣分,這叫做暖。譬如鑽木取火,火雖沒有生,而木已經發熱出煙了。用苦、集、滅、道四谛的智慧,修習種種善法,善法積集,依稀仿佛見到真谛的道理,這也叫做暖。譬如春夏,積集花草,自能發熱。這是用譬喻來解釋的。
(二)頂位:從暖位進修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對于真谛的道理,更加明顯;用十六行觀(十六行觀在忍位中說明),觀察苦、集、滅、道四谛,更加分明;譬如人登山頂,觀瞻四方,悉皆明了,這叫做頂。
(叁)忍位:從頂位再進一步,得信、進、念、定、慧五善根,對于真谛的道理,愈加明顯,煩惱的勢力,愈加削弱,對于苦、集、滅、道四谛的道理,忍可于心,這叫做忍。
忍位又分爲叁:就是下忍位、中忍位、上忍位。下忍位:以叁十二行爲能觀(叁十二行見表),遍觀欲界四谛和色界、無色界四谛。中忍位:縮滅能觀的叁十二行和所觀的八谛,有七周滅緣,二十四周滅行。緣,就是欲界的苦緣、集緣、滅緣、道緣,和色界、無色界的苦緣、集緣、滅緣、道緣,共有八緣。在道理上講,這是叁界的四谛,在修行人以心念緣道理時講,就叫做緣。
┌苦行廿八
│空行廿七
┌苦緣七┤無常行廿六
│ └無我行廿五
│ ┌集行二十
│ │因行十九
│集緣五┤緣行十八
│ └生行十七
│ ┌滅行十二
┌色界、無色界┤ │盡行十一
│ │滅緣叁┤妙行十
│ │ └離行九
│ │ ┌道行四
│ │ │正行叁
│ └道緣一┤迹行二
│ └乘行一
八│ ┌苦行叁十二
緣│ │空行叁十一
叁│ ┌苦緣八┤無常行叁十
十┤ │ └無我行廿九
二│ │ ┌集行廿四
行│ │ │因行廿叁
│ │集緣六┤緣行廿二
│ │ └生行廿一
└欲 界┤ ┌滅行十六
│ │盡行十五
│滅緣四┤妙行十四
│ └離行十叁
│ ┌道行八
│ │正行七
└道緣二┤迹行六
└乘行五
行,就是苦緣下的苦、空、無常、無我四行,集緣下的集、因、緣、生四行,滅緣下的滅、盡、妙、離四行,道緣下的道、正、迹、乘四行;欲界四緣下共有十六行(頂位中所說的十六行觀,便是這十六行),加上色界、無色界四緣下的十六行,共有叁十二行。七周滅緣,二十四周滅行,下面說明。上忍位:中忍位七周滅緣,二十四周滅行,滅到最後一行只剩二刹那的時間了,這時就到了上忍位。從上忍位再經過一刹那,只剩一刹那的時間了,這時就到了世第一位。從世第一位再經過一刹那,便證得了須陀洹果。
在下忍位,普遍觀察欲界和色界、無色界的苦、集、滅、道八谛,修苦、空、無常、無我等叁十二行。…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