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P6

  ..續本文上一頁在中忍位漸漸縮滅能觀的叁十二行和所觀的八谛,一直滅剩一行二刹那。這裏就有七周滅緣和二十四周滅行:開始觀察欲界和色界、無色界上下八谛下的叁十一行,只除去了色界、無色道谛下的乘行,這叫一周滅一行(就是乘行);次觀察上下八谛下的叁十行,除去了色界、無色界道谛下的迹行,這叫二周滅二行(就是迹、乘行);次觀察上下八谛下的二十九行,除去了色界、無色界道谛下的正行,這叫叁周滅叁行(就是正、迹、乘叁行);次觀察上下八谛下的二十八行,除去了色界、無色界道谛下的道行,到這時候,色界、無色界道谛下的四行,都除去了,那麼所緣的道谛,同時也就除去了,這就稱爲一周滅緣。再滅下去,先除去欲界道谛下的乘行,這叫五周滅五行;再除去欲界道谛下的迹行,這叫六周滅六行;再除去欲界道谛下的正行,這叫七周滅七行;再除去欲界道谛下的道行,到這時候,欲界道谛下的四行都除去了,于是所緣的道谛也就除去,這就稱爲二周滅緣。

  就是這樣的滅下去,一直滅到只剩下欲界苦谛下的苦行(或只剩空行),這裏共有七周滅緣,二十四周滅行,總共有叁十一周滅緣滅行(上面表中,叁十二行下所注的數目字,四、八、十二、十六、二十、二十四、二十八,都是滅緣的,共有七周。一、二、叁、五、六、七、九、十、十一、十叁、十四、十五、十七、十八、十九、廿一、廿二、廿叁、廿五、廿六、廿七、廿九、叁十、叁十一,都是滅行的,共有二十四周)。在上忍位,只滅剩欲界苦谛下一行(苦行或空行)的二刹那,再經過一刹那,就證到了世第一位,所以上忍位事實上只有一刹那的時間。

  (四)世第一位:從上忍位經過一刹那,就證到世第一位,再一刹那,就證到須陀洹果。所以世第一位,事實上也是只有一刹那的時間。因爲身心仍屬有漏,所以稱世間,而于世間法中,最爲超勝,所以叫做世第—。

  《俱舍論》中有四句頌:

  “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

  忍不墮惡道,第一入離生。”

  證暖位的人,遇到惡因緣,還能造五逆重罪,斷善根,墮無間地獄。不過他雖墮地獄,終不久住,以後必定能生人天道中,證涅槃果。若到頂位,雖造惡業,墮叁惡道,必不起大邪見,必不斷善根。若到忍位,雖起煩惱惡業,決不會再墮叁惡道。若到世第一位,只有一刹那,便入見道,證須陀洹果,永不再生四趣中。

  以上內凡四位(暖、頂、忍、世第一),外凡叁位(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通叫七方便位,也叫七賢位。這七方便位,在佛法中說起來,都是凡夫地位,請讀者想想,超凡入聖,是何等不容易啊!依通途法門修,是這樣的困難,而我們現在遇到既簡易而又圓頓的淨土法門,爲什麼還不信呢?

  五、分證即。

  此中分叁:(一)須陀洹果,(二)斯陀含果,(叁)阿那含果。這叁位,稱爲前叁果有學位,因爲在四果阿羅漢之前,所以稱“前叁果”。研習真谛的道理,斷除見惑和思惑,真谛的道理還沒有徹底明顯,見惑和思惑還沒有徹底消滅,正在修學期間,所以叫做“有學”。自此以去,通名聖位。

  (一)須陀洹果。華言爲“預流”,最初參預聖道的法流,所以叫預流,《金剛經》稱爲入流。初入聖道,所以稱初果。從世第一位,經過一刹那的時間,在叁界八谛下(欲界苦、集、滅、道四谛,和色界、無色界苦、集、滅、道四谛),發八忍、八智(八忍、八智詳上表),總有十六心,頓斷叁界八十八使見惑(叁界八十八使見惑,見“藏教的道理”一節中的列表),見到真谛的道理,名見道位。

  真谛的道理,極爲明顯,對于欲界生死之苦,忍可于心,叫做苦法忍;真谛的道理,極爲明顯,對于和欲界相類的色界、無色界生死之苦,忍可于心,叫做苦類忍;智慧開明,見到真谛的道理,了知欲界生死之苦,叫做苦法智;智慧開明,見到真谛的道理,了知和欲界相類的色界、無色界生死之苦,叫做苦類智。下面集法忍等十二心,都是這樣解釋的。忍能斷惑,是智的因;智能證理,是忍的果。十六心雖然同時頓發,仍舊可以論因果。又八忍能斷叁界八谛下迷理之惑,不被見惑之所間隔,名爲無間道(也名無礙道);八智能證叁界八谛下無爲之理,已離見惑的纏縛,名爲解脫道。無間道用禅定斷惑,是即慧之定;解脫道用智慧證理,是即定之慧。

  ┌  ┌苦類忍叁

  │  ┌苦┤

  │  │ └苦類智四

  │  │ ┌集類忍七

  │  │集┤

  │  │ └集類智八

  │  │ ┌滅類忍十一

  │色界、無色界┤滅┤

  │  │ └滅類智十二

  │  │ ┌道類忍十五

  │  └道┤

  │  └道類智十六

  八│  ┌苦法忍一

  忍│  ┌苦┤

  八┤  │ └苦法智二

  智│  │ ┌集法忍五

  │  │集┤

  │  │ └集法智六

  │欲  界┤ ┌滅法忍九

  │  │滅┤

  │  │ └滅法智十

  │  │ ┌道法忍十叁

  │  │道┤

  └  └ └道法智十四

  (二)斯陀含果。華言爲“一來”,在欲界中還有一番生死,所以叫一來。這是二果。須陀洹果時,已須斷盡叁界見惑,到斯陀含果,斷欲界六品思惑(就是在八十一品思惑中,斷了五趣雜居地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的六品思惑),還有欲界的叁品思惑沒有斷。

  (叁)阿那含果。華言爲“不來”,從此不再來欲界受生,所以叫不來。這是叁果。斯陀含果時,已經斷欲界六品思惑,現在,再斷欲界剩余的叁品思惑(就是五趣雜居地下上、下中、下下的叁品思惑),並且還進一步斷上八地的思惑(上八地就是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這是色界四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非想處地,這是無色界四地),再向上進修,便可以證阿羅漢果了。這斯陀合果和阿那含果,名修道位。

  六、究竟即。

  此中分叁:(一)小乘阿羅漢果,(二)中乘辟支佛果,(叁)大乘佛果。這是叁乘證道位。聲聞乘四谛而證阿羅漢果,緣覺乘十二因緣而證辟支佛果,菩薩乘六度而證佛果,所以叫做“叁乘”。到這時,煩惱已經斷盡,智慧已經圓滿,無法可學,所以叫做“無學位”。

  (一)小乘阿羅漢果:阿羅漢,有叁義:一殺賊,二應供,叁無生。見、思煩惱如賊,能壞涅槃,今斷見、思煩惱,證真谛理,煩惱已經斷除,喻如賊已殺盡,可以得到安樂了,所以叫“殺賊”;應受一切人天供養,所以叫“應供”;煩惱已盡,不再到人天中受生,所以叫“無生”。還有,阿羅漢也叫“真人”,因爲他已經證到真谛的道理;也叫“應真”,因爲他的智慧同真谛的道理相應;也叫“無著”,因爲他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之中,無所滯著。這阿羅漢果,是小乘的第四果。在阿那含果時,原已先斷了欲界的九品思惑,並且進一步斷上八地的思惑;現在上八地中七十二品思惑(每一地有上上、上中、上下等九品思惑,八地共有七十二品思惑),通通都斷盡了。經中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叁界的生死已沒有了,所以說“我生已盡”;戒、定、慧的德行,已經成就,所以說“梵行已立”;四果聖位,已經證到,所以說“所作已辦”;灰身泯智,永不再受後來的果報,所以說“不受後有”。

  阿羅漢:有二種阿羅漢,叁種阿羅漢,六種阿羅漢,九種阿羅漢。詳細分析起來,很是複雜,現在但作簡單的說明。

  二種阿羅漢:一、時解脫阿羅漢,須等待時節,一切因緣都具足了,方能得到解脫;二、不時解脫阿羅漢,于一切時,隨意所樂,修集善業,可以得到解脫,不一定要等因緣具足。

  又有二種阿羅漢:一、慧解脫阿羅漢,在因地中修習空觀,緣空觀直入,得到解脫,只證真谛理性,而沒有叁明、八解脫;二、俱解脫阿羅漢,在因地中兼觀事相,在果上,具有叁明、八解脫。(叁明:一宿命明、二天眼明、叁漏盡明。八解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又有二種阿羅漢:一、壞法阿羅漢,在因地中修九想觀,爲了早求涅槃,早得斷苦,令所觀的骨人,燒壞滅盡,這樣的阿羅漢,沒有神通變化;二、不壞法阿羅漢,在因地中,也修九想觀,但修到第八骨想的時候,不進修第九燒想,這樣,就可以使八背舍、八勝處、神通變化等一切功德都具足。

  照上面的說法,慧解脫阿羅漢和壞法阿羅漢,他們因爲只求早證涅槃,忽略事修,等到證果的時候,就沒有叁明、八解脫和神通變化。雖和俱解脫阿羅漢、不壞法阿羅漢同證阿羅漢果,而功德莊嚴,卻相去很遠。可見兼修事相法門,是學佛因地中的重要事項啊!

  叁種阿羅漢:一、慧解脫阿羅漢,修性念處,用智慧觀察真谛理性,斷見、思惑,對破邪因緣、無因緣顛倒執性的一切智外道;二、俱解脫阿羅漢,修共念處,不但用智慧觀察真谛理性,而且還兼修禅定,事理共觀,得叁明、六通、八解脫,對破根本愛、慢的五通外道;叁、無疑解脫阿羅漢,修緣念處,緣佛叁藏、十二部經教,和一切世間名字,通達一切道理,無所疑惑,對破世間的文字外道。

  六種阿羅漢:一、退法阿羅漢,遇到違逆的因緣,能退失所得法;二、思法阿羅漢,常思念所得的法,恐怕退失;叁、護法阿羅漢,于所證法,心生愛樂,善自守護;四、住法阿羅漢,住于所證法,不退失也不進步;五、進法阿羅漢,能自進修;六、不動法阿羅漢,不被煩惱所退動。

  九種阿羅漢:一、思法阿羅漢,二、進法阿羅漢,叁、退法阿羅漢,四、不退法阿羅漢,五、不動法阿羅漢,六、住法阿羅漢,七、護法阿羅漢,八、慧解脫阿羅漢,九、俱解脫阿羅漢。不退法阿羅漢,所作功德,不會退失。其余八種名,上面都已解釋,…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