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P9

  ..續本文上一頁通果不通,就是接入別教的一類人,他們是依通教修行的,這是因通;而能于空中見到不空——但中佛性,結果,卻證到了別教的位次,這是果不通。叁、通別通圓,別、圓二教所修的因和所證的果,都與通教不同,但借通教幻有即空的道理,從空悟入不空,見中道佛性,得入別、圓二教,所以說通教是摩诃衍之初門,這便是通別通圓。

  又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八法皆通,所以叫做通教。聲聞、緣覺、菩薩叁乘,同禀此教,是教通;同見真谛理性,是理通;同得一切智,是智通;同斷見、思惑,是斷通;同乘摩诃衍,是行通;同是乾慧地乃至佛地,是位通;同學般若波羅蜜,是因通;同到薩婆若海,是果通。八法俱通,所以叫做通教。

  通教的經典,不比叁藏教,有阿含、毗尼、阿毗昙等別部可指;凡是方等、般若部中的經典,有明叁乘人共禀共行的,便是屬于通教。

  (二)通教的根性

  通教的根性,便是叁界內的利根衆生。他們長住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裏面,然而比起藏教的人,善根既深,智慧亦利,能夠了知諸法當體即空。不同藏教的人,必須滅盡諸法,方證空理,所以稱爲利根。

  通教是摩诃衍之初門,正爲教化菩薩,所以說菩薩斷惑證真,名無生忍;傍化聲聞、緣覺二乘,因爲通教是叁乘共禀的緣故。

  在通教中,又有利根、鈍根。利根能通入別、圓二教,鈍根僅與藏教證同樣的涅槃。

  (叁)通教的道理

  通教的道理,依叁乘分別,便是無生四谛,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理六度行;依七種二谛分別,便是幻有、空二谛,通含別二谛,通含圓二谛;依五種叁谛分別,便是別入通叁谛,圓入通叁谛。

  甲、無生四谛。

  四谛,就是苦谛、集谛、滅谛、道谛,這和前面藏教中所說的相同。但藏教所明的是生滅四谛,而這裏所明的是無生四谛。觀一切法,如幻如化,當體無生,這便是無生的意義。叁界二十五有依正二報,逼惱身心,這是苦義。通教便是說明這叁界二十五有依正二報,猶如幻化,非是實有,當體即空。即然是空,當然就不能逼惱身心,這便是生死即涅槃,所以說:“苦無逼迫相”。見、思二惑,能起善惡諸業,惑、業和合,能招集生死,這是集義。通教便是說明這見、思二惑,善、惡諸業,皆由因緣所生;因緣所生之法,本無自性,全體是空;既全體是空,空之與空,也就無所謂和合,這便是煩惱即菩提,所以說:“集無和合相”。叁十七道品,能對治生死、煩惱,這是道義。生死是苦,煩惱是集,所對治的苦、集本空,能對治的道谛,也本來是空,空之與空,豈複有二,所以說:“道不二相”。生死、煩惱,悉皆滅盡,這是滅義。今生死、煩惱本來是空,空便無生,既無有生,何處有滅,所以說:“滅無生相”。這便是無生四谛的道理。

  這無生四谛的道理,表面上只說明了一個空,好像就等于根本四見中的一個“無”見而已,其實卻有天淵之別,必然要詳細分析一下。第一、通教所明的空,是說因緣無性,無性即空,並不是說沒有因緣所生的一切法;而邪見所執的無,便說無因無果,無一切法。第二、通教所明的空,是真正的道理,是符合于客觀事實的;而邪見所執的無,只是出于他們的虛妄計度,是違反于客觀事實的。第叁、通教所明的空,可以使人很快的破見、思惑,見真谛理;而邪見所執的無,卻是使人永久流落在叁惡道中,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乙、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也和前面藏教中所說的相同。但藏教所明的是思議生滅十二因緣,而這裏所明的是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通教的十二因緣,也可以心意蔔度,可以語言分別,所以叫做思議;然而從無明緣行,一直到生緣老死,這十二支的因緣,都是如幻如化,當體即空;既然當體即空,那麼十二因緣的順生,也就是無生,十二因緣的還滅,也就是無滅;生即不生,滅即不滅,不生不滅,所以叫做不生滅。這便是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的道理。

  丙、理六度行。

  六度行也和前面藏教中所說的相同。但藏教所明的是事六度行,而這裏所明的是理六度行。六度的事業,當體即是真空理性,達事即理,所以叫做理六度行。例如行布施時,不見能行布施的我,不見受我布施的人,也不見所布施的東西、和布施所應得的果報,像這樣的布施,稱爲叁輪體空。其他修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五度時,也一一都是叁輪體空,這樣的修行六度,便叫做理六度行。有些人談理性,往往就遺棄了事相,這是不對的。理性和事相,是不可分離的,一切事相,當體即是真空理性,事即是理,不可外事以求理。終日勤修六度,而不著六度之相,這樣,方才稱爲理六度行。

  丁、幻有、空二谛。

  二谛是真谛和俗谛。七種二谛中,通教所明有叁種二谛:便是幻有、空二谛,通含別二谛,通含圓二谛。幻有、空二谛:俗谛是幻有,指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非有似有,猶如幻事;譬如善于魔術的人,能于無中生有,變出種種人物,這變出的人物,無而忽有,然並不是真有,故名幻有;現在我們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也和善于魔術的人所變出的種種人物一樣,也是無而忽有,也並不是真有,名爲幻有。這樣的幻有,便是俗谛。真谛是幻有即空,指此幻有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當體全空,不須把它們消滅後,方名爲空。因爲五陰等東西,既然和善于魔術的人所變出來的種種人物一樣,那麼變出來的人物,本非真有,既非真有,便是幻有,幻有就是空。這樣幻有即空,便是真谛。在藏教的實有二谛,是以實有爲俗谛,而這裏卻以幻有爲俗谛;藏教以了無所有爲真谛,而這裏卻以幻有即空爲真谛。這幻有、空二谛,便成真、俗不二,事、理互融,和藏教的真俗二谛相反而不相融的,完全不同。

  戊、通含別二谛。

  俗谛是幻有,和前面幻有、空二谛中所說的相同。真谛是幻有即空,這個空,並不是空無一物,也不即是幻有,而是真如理體;換言之,就是但中佛性。但中佛性,其體不空,這便是從空中見到不空。這樣通教的真谛中,包含了別教的中谛,因此就稱爲通含別二谛。

  己、通含圓二谛。

  俗谛是幻有,也和前面幻有、空二谛中所說的相同。真谛是幻有即空,這個空,既不是空無一物,也不即是幻有,也不是通含別二谛中所明的但中佛性,而即是如來藏,換言之,就是中道佛性(不但中)。這中道佛性,亦稱爲空,亦稱爲不空。若稱爲空,空中便具足一切法,一切法都趣于空;若稱爲不空,不空也具足一切法,一切法都趣于不空。這便是圓教的中道佛性。圓教的中道佛性,亦空、亦不空,這也是從空見到了不空。不過這裏的不空,卻又比通含別二谛的不空,深入了一層。這樣,通教真谛中,包合了圓教的中谛,因此就稱爲通含圓二谛。

  庚、別入通叁谛。

  叁谛,是真谛、俗谛、中谛。五種叁谛:便是別入通叁谛、圓入通叁谛、別叁谛、圓入別叁谛、圓妙叁谛。別入通叁谛,俗谛是有漏,真谛是無漏,中谛是非有漏非無漏。這別入通叁谛,其實就等于通含別二谛。通含別二谛中的幻有爲俗,就是這裏的俗谛;幻有即空爲真,就是這裏的真谛;幻有即空中所有的真如理體——但中佛性,就是這裏的中谛。這真如理體,是超出空、有,別顯一中的,所以就成爲別教的中谛。

  辛、圓入通叁谛。

  俗谛和真谛,與前面別入通叁谛中的真、俗二谛相同。中谛是非漏非無漏中具足一切法,一切法趣于非漏非無漏。這圓入通叁谛,其實就等于通含圓二谛,通含圓二谛中的幻有爲俗,就是這裏的俗谛;幻有即空爲真,就是這裏的真谛;幻有即空中所有的如來藏——中道佛性,就是這裏的中谛。這如來藏,具足一切法,一切法都趣入于此,所以就成爲圓教的中谛。

  通教所明的有叁種二谛,兩種叁谛,前面雖已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但是還不夠明白,現在再來總述一下:

  通教中所說的俗谛,是幻有,指一切法,都好比鏡中的像,水中的月,非有而有,所以稱爲幻有。通教中所說的真谛,有叁種意義:一種是幻有即空,指一切法,都好比鏡中的像,水中的月,非有而有,稱爲幻有,既是幻有,幻有即是空(這是幻有、空二谛中的真谛)。一種是雖幻有即空,空中還具有真如理體——但中佛性,空中有不空(這是通含別二谛中的真谛)。一種是雖幻有即空,空中有不空,而此不空,即是如來藏——中道佛性,具足一切法,一切法都趣入于此(這是通含圓二谛中的真谛)。通教中所說的中谛,有兩種意義:一種是超出空、有,別顯一中的,這就是但中佛性(這是別入通叁谛中的中谛)。一種是具足一切法,一切法都趣入于此,這就是中道佛性(這是圓入通叁谛中的中谛)。這裏雖然說的是通教的道理,有許多地方,卻都已深入了別、圓二教的範圍,像通含別、通含圓、別入通、圓入通等都是。

  (四)通教的因果

  通教的因,是體空觀。觀察色、受、想、行、識五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十二入,再由十二入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十八界,這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就包括了我們的世界和身心,觀察這些東西,都是因緣所生,不從自生,不從他生,亦不是自他共生,亦不是無因緣而生。

  怎麼說不從自生呢?譬如人家罵我一句,我就生起了瞋恨心,這個瞋恨心,並不是從自己心裏生出來的,因爲心尚且本來是空,那裏能生出瞋恨來。假使自己心中能生出瞋恨,那麼就不須要等到人家來罵,方才生瞋恨,一切時中,應該常常生起瞋恨心,而其實不然!就是說明瞋恨心不是從自己心裏生出未的。

  怎麼說不從他生呢?這個瞋恨心,雖然因爲人家來罵,才生起來的,然而人家去罵已斷煩惱的聖人,聖人並不會生瞋恨心,或者去罵木石,木石也不會生瞋恨心。可見這個瞋恨心,也不是罵的…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