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P10

  ..續本文上一頁人身上生出來的,這就說明瞋恨心不是從他人方面生出來的。

  怎麼說不是自他共生呢?這個瞋恨心,既不是從自己心裏生出來的,也不從他人方面生出來的,單是自己不會生瞋恨心,單是他人也不會生瞋恨心,自、他兩面都不會生瞋恨心,那麼合起來,也是不會生瞋恨心。譬如兩個瞎子合起來,不會成爲亮眼,兩堆沙合起來,不會成爲米,這就說明瞋恨心不是自他和合共同生出來的。

  怎麼說不是無因緣而生呢?一切萬物的出生,必定要有它出生的因緣,不能無因而有,我們不能在深夜忽然看見太陽,也不能使一塊泥土忽然變成了金子,這個瞋恨心的生起,必須有它生起的條件。假使沒有自己的心和他人的罵,也不會生起瞋恨心來的,這就說明瞋恨心不是無因緣而忽然生出來的。

  這就叫做四句推檢,結果,四皆不生。既然四皆不生,爲什麼我們現在又明明覺得有這個瞋恨心呢?應該知道:這個瞋恨心,是無生而生,生即無生,譬如鏡中的像,水中的月,非有似有,有即非有。《中論》中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觀察瞋恨心是如此,觀察其他一切法,都是如此。這樣,就見到身心世界,一切皆是幻有,幻有即空,這便叫做體空觀。藏教的析空觀,是要把一切法,分析而後,方見是空。通教的體空觀,觀一切法,當體是空,不須分析。這樣觀察,可以破人我執,出分段生死,證真谛涅槃。若是利根的人,便可以用體空觀,破法我執,出變易生死,證入別、圓二教的位次。

  通教的果,是真谛涅槃。這裏的真谛涅槃,事實和藏教的偏真涅槃相同。不過藏教的偏真涅槃,是要滅盡一切法,方證涅槃;而通教的真谛涅槃,便是見一切法,當體是空,便是涅槃,不待滅盡方空。通教裏的聲聞、緣覺、和佛所證的果位,還是同藏教一樣的;若是利根的人,便可以通入別、圓二教,那麼他們所證的涅槃,也就和這裏的真谛涅槃大不相同了。

  (五)六即

  就通教而談六即,還是很勉強的。通教固然有六個階段的位次,也能互相融通,但並沒有談到本有佛性,是即而非佛。現在姑且依圓教的教義,就通教而談六即的位次。

  先製一表,表明六即的位次,然後依次敘述。

  ┌一理 即—真空法性

  │二名字即—了達真空法性

  │叁觀行即—第一乾慧地—和藏教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齊

  六│四相似即—第二性地—和藏教暖、頂、忍、世第一位齊

  ┤  ┌第叁八人地┐

  即│  │第四見地─┴和藏教須陀洹果齊

  │  │第五薄地——和藏教斯陀含果齊

  │五分證即┤第六離欲地——和藏教阿那含果齊

  │  │第七已辦地——和藏教阿羅漢果齊

  │  │第八辟支佛地——和藏教辟支佛果齊

  │  └第九菩薩地

  └六、究竟即——第十佛地——和藏教佛果齊

  一、理即。

  就是真空法性。《中論》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一切諸法,不論是心是境,都如鏡花水月,乾城陽焰,既非自生,亦非他生,亦非自他和合而生,亦非無因而生,四句推檢,求其生相,了不可得,名爲無生,無生之理,便是真空法性。這真空法性,在佛不增,在生不減,今古常然,始終不改。若依四谛解釋:叁界諸苦,都如空華一般,苦無逼迫相,當下即是真空法性;集無和合相,煩惱本空;道不二相,無有能治所治;滅無生相,生既不有,何處有滅;這集、滅、道叁谛,也和空華一般,當下即是真空法性。譬如空華顯現的地方,就在虛空之中,華本無有,唯有虛空而已。藏教所說的法性,是在因果事相之外,稱爲偏真法性;這裏所說的法性,不離因果事相,因果事相當下便是法性,稱爲真空法性。因果事相,叫做俗谛,法性叫做真谛,真、俗二谛,圓融無礙,這才是通教的法性。

  通教是通前藏教,通後別、圓二教的。若把真空法性,誤認爲在因果事相之外,這便成了藏教的偏真法性;若見真空法性中還有不空的道理,這不空的道理,是超出于生死、涅槃以外的,就成了別教的但中佛性;若見真空法性中,還有不空的道理,這不空的道理,與一切法圓融無礙,這就成了圓教的中道佛性。

  二、名字即。

  就是了達真空法性。了知一切色法、心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都是因緣所生,當體即是真空法性,猶如幻化夢境,非有而有,有即非有。譬如人做夢的時候,看見山河大地、人物事業,宛然是有,等到夢覺的時候,便一毫也不可得。一切諸法,也就如夢境一般,當體全空,所以說:“生死涅槃,同于昨夢。”能夠這樣地真實了解,便是通教名字即的位次。

  叁、觀行即。

  就是第一乾慧地。是叁乘外凡位。見思煩惱譬如火,真空法性譬如水,用真空法來對治見、思煩惱,譬如用水克火。在這裏,已經了達真空法性,能依教修觀。雖然有些智慧,然而煩惱的火,還沒有消滅,法性的水,還沒有引出,只是乾燥的智慧,所以稱爲乾慧。在這裏,同藏教一樣修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但是能觀察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如幻如化,當體即空,便和藏教不同。

  四、相似即。

  就是第二性地。是叁乘內凡位。仿佛見到真空法性,所以稱做相似。性指法性,過乾慧地,得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在這個階段裏,通稱爲性地。在這裏,法性的水,仿佛已經引出了,見、思煩惱的火,已經潛伏而不現了,智慧輾轉增長,煩惱逐漸微薄,法性仿佛顯現,是爲性地。和藏教暖、頂、忍、世第一位齊。

  五、分證即。

  這裏有七個位次:1、第叁八人地,2、第四見地,3、第五薄地,4、第六離欲地。5、第七已辦地,6、第八辟支佛地,7、第九菩薩地。在藏教裏,第七已辦地,即是阿羅漢位。第九辟支佛地,即是辟支佛位,都要算做究竟即。通教是通于叁乘的,依二乘說起來,第七已辦地,第八辟支佛地,可以算做究竟即;若依大乘說,唯有佛地,才可以算做究竟,所以現在第九菩薩地以前,一律算做分證即。

  1、第叁八人地,2、第四見地,是叁乘見道位。體達見惑煩惱,即是真空法性,斷叁界見惑。八人就是八忍。在這二位時,修八忍八智(八忍、八智,藏教中曾列表),已經得八忍七智——十五心,便還沒有得到道類智,這是八人地;八忍八智——十六心具足,頓斷叁界八十八使見惑,親見真空法性,便是見地了。這二位,雖分兩地,其實是用無間叁昧連續證得的,在修觀時,無有間斷,不出于觀,名爲無間叁昧。十五心時,稱爲八人地,十六心滿,便稱見地。和藏教須陀洹果齊。

  3、第五薄地,叁乘斷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思惑,體達欲界思惑煩惱,即是真空法性。第四見地,已斷見惑,但思惑還沒有斷,現在進斷欲界六品思惑,煩惱漸薄,所以稱爲薄地。和藏教斯陀含果齊。

  4、第六離欲地,叁乘斷欲界九品思惑盡,體達欲界思惑煩惱,即是真空法性。斷身見、戒取、疑、貪、瞋五下分結,離欲界煩惱,所以稱爲離欲地。和藏教阿那含果齊。

  5、第七已辦地,叁乘斷叁界見、思惑盡。體達色界、無色界思惑煩惱,即是真空法性。斷掉舉、慢、無明、色染、無色染五上分結。這時,色界、無色界七十二品思惑,都已斷除,所作已辦,所以稱爲已辦地。和藏教阿羅漢果齊。

  第七已辦地以前,都是叁乘共行,第八辟支佛地以上,過二乘地,唯是菩薩所行。

  6、第八辟支佛地,第七已辦地斷見、思惑盡,猶有習氣存在,譬如燒木成炭;這裏,更侵習氣,譬如燒炭成灰。和藏教辟支佛果齊。

  7、第九菩薩地,第七已辦地,斷盡見、思惑,第八辟支佛地,侵除習氣,到這裏,習氣也將要斷盡了。二乘觀一切法空,菩薩雖觀空,而不住于空;更能從空入假,作六度萬行等利益衆生之事,所以超出于二乘。菩薩既觀真谛,又觀俗谛,所以得法眼:既照真谛,又照俗谛,所以得道種智。能夠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

  藏教所說的菩薩,並不斷惑,但是伏惑而不發,叫做伏惑行因。因爲藏教認見、思惑爲叁界的根本,若斷見、思惑,就不能再到叁界裏度衆生了。通教所說的菩薩,雖斷見、思惑,而不斷習氣,叫做扶習潤生。因爲通教認爲若斷習氣,便成爲一無所有,豈能再到叁界度衆生呢?所以必須用本來誓度衆生的願力,扶起殘余的習氣,以滋潤叁界的生死,生于叁界之中,作利益衆生的事業。若別、圓二教的菩薩,就不須伏惑行因,也不用扶習潤生,因爲別、圓二教中,有中道佛性,這中道佛性,是不空的;自能從這裏發起應化等身,遍于法界,濟度衆生。

  藏教雖說有菩薩,其實是沒有菩薩的,既不斷見、思煩惱,豈能曆叁阿僧祗劫,不會迷失退墮呢?藏教的菩薩,其實本是別、圓二教的菩薩,爲化二乘,方便應現,並不是真有不斷惑的菩薩啊!所以這裏,正說菩薩決定斷惑!若說菩薩不斷惑,是方便的說法,不是真實的道理。

  六、究竟即。

  第十佛地。過菩薩地,便入佛地。用誓願力,扶習潤生,生閻浮提中,八相成道:l、從兜率天下、2、入胎、3、出胎、4、出家、5、降魔、6、成道、7、轉*輪、8、入涅槃。衆生機緣既熟,運用與真空法性相應的一念智慧,頓斷一切煩惱習氣,坐七寶菩提樹下,天衣爲座,現帶劣勝應身成佛。通教的佛身,本來也是丈六之身,但能現十裏、百億尊特之身;若鈍根人所見,便是丈六佛身;若利根人所見,便是尊特之身;實是一佛,機見不同。丈六名爲劣,尊特名爲勝,所以稱爲帶劣勝應身。爲叁乘人,轉無生四谛*輪,所謂“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生相”等義。化緣既盡,便入涅槃。阿羅漢留習氣,如燒木爲炭;辟支佛侵習氣,如燒炭爲灰;佛煩惱習氣,一切都盡,如劫火燒須彌山,一切大地都盡,無炭無灰。究竟和藏教佛果一樣。

  藏、通二教,雖說有佛果,…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