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藏教菩薩,沒有證悟諸法本空的道理,而于事相方面,卻能勇猛實踐,所以叫做事六度行。末世學佛的人,往往好談空理,于事相方面,缺乏實踐精神,和藏教菩薩,恰恰相反。要知空理,不是依稀仿佛的認識,或者口裏說說就算數的。像藏教菩薩,修行叁大阿僧祗劫,尚不能證悟諸法本空的道理,可見證悟空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對于事六度行,不能實踐,倒能夠證悟空理,這恐怕是世界上所沒有的事。這樣的口便說空,行在有中,不是自欺欺人,一定是著了空魔,是學佛過程中一件最危險不過的事。
丁、實有二谛。
二谛,是真谛和俗谛。七種二谛:便是實有二谛,幻有、空二谛,通含別二谛,通含圓二谛,顯中二谛,圓入別二谛,不思議二谛。實有二谛:俗谛“實有”而不是空,指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都是實實在在有的,既不是沒有,也不是幻有,所以叫做實有。真谛“真空”而不是有,指涅槃中所證的偏空法性,既不是五陰,也不是十二處、十八界等,一切沒有,空無一物,所以叫做真空。真俗二谛,完全相反而不相融,便是藏教中所明實有二谛的道理。
(四)藏教的因果
修觀是因,觀成證涅槃,涅槃是果。外道所修的邪行,都不能趨入涅槃,因爲這些邪行,都不是證涅槃的因。因邪,所以就沒有果。佛法有因有果,因正果正。
藏教的因,是析空觀。觀自己身體,是個什麼?觀身是地、水、火、風、空五大合成。如骨、肉、髒、腑等屬于地大;涕、唾、精、血等屬于水大;暖氣屬于火大;動轉屬于風大;身體裏面的虛空屬于空大。這樣觀察,便知身體不過是五大所合成,我在那裏呢?我既沒有,什麼是我所有的東西呢?再觀自己的心,是個什麼?觀心是識大(地、水、火、風、空、識,叫做六大),識雖然好像有知覺,能了別,但假使沒外面的境界,識又從何而起呢(這裏所指的識,不過是第六意識,若第七、第八二識,那是別、圓二教所說,不是藏教人所知)?這識是刹那刹那生、住、異、滅的,並不是常住不變。這樣觀察,便知心不過是識大,我在哪裏呢?我既沒有,什麼是我所有的東西呢?這樣觀察,可以破人我執,出分段生死,證偏真涅槃。
藏教的果,是偏真涅槃。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一切滅盡,證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在這涅槃裏,沒有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空無一物,叫做偏真涅槃。藏教的偏真涅槃,和通教真谛涅槃不同之點,便是一則要滅盡一切法,方證涅槃(藏教);一則一切法當體是空,便是涅槃,不待滅盡方空(通教)。至于別、圓二教,並不只以空爲究竟,所以他們的涅槃,也就不能和藏、通二教所可同語了。
(五)六即
六即:一理即,二名字即,叁觀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證即,六究竟即。這六即,表明了從凡夫到成佛的一切位次。
爲什麼叫做六即?“六顯因果之事相,即顯佛性之理體。”從凡夫到成佛,其間因果事相,共有六個階段,曆曆分明,不可混濫,所以稱“六”。從凡夫到成佛,所有佛性理體,完全一致,凡夫的佛性,即是菩薩的佛性,也即是一切諸佛的佛性,同然一味,所以稱“即”。譬如初一夜的月亮,和初二、初叁、乃至十五夜的月亮,從明暗盈虧方面觀察,便有十五天的不同,若從月亮的本體上觀察,原只是一個月亮。同時還要明白“六而常即、即而常六”的道理:從凡夫到成佛,佛性雖然一樣,而因果事相,不可混濫,分明有六個階段,這是“即而常六”。譬如初一到十五夜的月亮,雖十五天盈虧不同,只是一個月亮,這就如“六而常即”。初一到十五夜的月亮,雖是一個月亮,然而卻有十五天的盈虧不同,這就如“即而常六”。
用普潤大師的《六即頌》來說明六即的道理,是最爲恰當的。大師的《六即頌》,這樣說:
動靜理全是 行藏事盡非
冥冥隨物去 杳杳不知歸
這是頌理即佛,指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而言。一切衆生,全具佛性之理;這佛性之理,和十方諸佛,完全一樣,所以稱“理即佛”。據理而言,一切衆生當下是佛,所以說“動靜理全是”。約事而言,一切衆生,起心動念,完全和佛性相違,所以說“行藏事盡非”。一切衆生,雖具有佛性,而不能自知,因此逐物忘返,長劫輪回。遂令佛性之體,隨六塵而流轉,不知發真歸元,修學佛法。所謂“法身流轉五道,名爲衆生”,所以說:“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學佛的人,往往有兩種毛病:一種是只知道“動靜理全是”。便大言不慚,自謂即心是佛,直踏毗盧頂上行,當下與十方諸佛一鼻孔出氣,說什麼持戒、念佛、修善、作福。還有謂:“呵佛罵祖,是祖師家風;魔來也斬,佛來也斬。”言語雖然相像,爭奈“行藏事盡非”,自已到底仍是一個業障凡夫。還有一種人只知道“行藏事盡非”,自認是一個業障凡夫,那裏有資格學佛?那裏有資格生淨土?更那裏有資格成佛度生?這便是辜負了自家的佛性,而不知“動靜理全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明白這理即佛頌,便可以對治上面所說的兩種毛病。
方聽無生曲 始聞不死歌
今知當體是 翻恨自磋陀
這是頌名字即佛,指聞名知字,悟解佛性而言。學佛人從善知識所,或經論中,悟解不生不滅的本有佛性。已知佛性的名字,知道自己的佛性,和十方諸佛的佛性,完全一樣,所以稱“名字即佛”。“無生曲”、“不死歌”,是指佛性不生不滅的道理。即心是佛,不假外求,所以說:“當體是”。從前不知,現今方知,自恨從前昏昧,不解佛性的道理,造諸惡業,枉受輪回,所以說:“翻恨自磋砣”。
念念照常理 心心息幻塵
遍觀諸法性 無假亦無真
這是頌觀行即佛,指已悟佛性,順性起修而言。依教修觀行,而能觀的智慧,所觀的境界,本來和十方諸佛,完全一樣,所以稱“觀行即佛”。“念念照常理”,是念念照真常的佛性。“心心息幻塵”,是心心息滅虛幻的塵緣。遍觀一切諸法的本性,非假非真,便是中道第一義谛。這正是修觀行時,所用的法門。
四住雖先落 六塵末盡空
眼中猶有翳 空裏見花紅
這是頌相似即佛,指觀行有得,相似解發而言。雖沒有真正斷惑證真,卻相似于斷惑證真,所以稱“相似即佛”。“四住”便是見、思二惑:見惑一住(見一切住地),思惑叁住(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見思煩惱,雖然已經斷除,而無明還沒有破,所以說:“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無明還在,還沒有得到清淨的智慧,親見本有的佛性。譬如眼病尚未全愈,空中仍見狂花,所以只能算相似即佛,比真正斷惑證真的不同。這相似即佛的位次,雖沒有真正斷惑證真,然而要得到卻也極不容易。南嶽大師自稱證十信位,十信位便是相似即佛的位次。《起信論》說:“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成就信心,就是證十信位,可見證十信位不是容易的事。而智者大師自稱證五品位,那是觀行即佛的位次;蕅益大師自稱名字位,那只是名字即佛的位次而已。這幾位大師自示所證的位次,並不一定是謙虛,是在告誡學者,要老實修持,不要生增上慢,未得謂得,疑誤自他。《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中,所說六根清淨,所得功德,便是相似位中的相貌。舉世學佛的人很多,但是沒有看見一個人,有這樣的六根功德。可見相似即佛的位次,已經不容易證到,何況分證即佛,究竟即佛呢!所以我們博地凡夫,唯有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弘願,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才是真正超凡入聖的途徑啊!
豁爾心開悟 湛然一切通
窮源猶未盡 尚見月朦胧
這是頌分證即佛,指分斷無明,分證法身而言(法身就是佛性)。從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直到斷四十一品無明,證四十一分法身,都屬于分證即佛。無明分分而斷,法身分分而證,所以稱“分證即佛”。功行既深,一旦無明豁破,心得開悟,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所以說:“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然而還沒有斷盡無明,滿證法身。比如雖窮水流,猶未能盡其源頭,雖見明月,猶未能十分親切,所以說:“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胧”。經中說:“菩薩雖見佛性,猶未了了,如隔羅[索*殳]。”正是這個意思。
從來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
但複本時性 更無一法新
這是頌究竟即佛,指真窮惑盡,智斷圓滿而言。無明斷盡,法身圓證,這是妙覺極果的位次(妙覺就是佛),所以稱“究竟即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因爲不能認識,于是逆性而修,招種種苦報,翻本有的佛性,成爲虛妄之法。諸佛如來,明見佛性,順性而修,得常、樂、我、淨的勝報(常、樂、我、淨,是涅槃四德),翻衆生虛妄之法,成佛性常住之果。其實衆生諸佛,佛性相同,因爲一則順性而修,一則逆性而修,順性便全妄成真,逆性便全真成妄,所以古德常說:“衆生所迷,即是諸佛法身;諸佛所證,即是衆生理本。”所以說:“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諸佛成道,但證本有佛性,佛性以外,那裏更有一法,爲諸佛之所證得。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所以說:“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這六即的道理,也是藏、通、別、圓四教之所共談,但也有原則性的不同。藏教六而不即,因爲真、俗二谛,不相和會,只有六個階段的位次,而不能一味融通;通教雖六而常即,而不即是佛,因爲雖真、俗二谛,互相融通,而沒有談到佛性;別教雖談佛性,但仍是六而不即,因爲別教真、俗、中叁谛,曆別不融。雖談佛性,而佛性在生死、涅槃二邊以外,不即生死、涅槃是佛性,所以只有六個階段的位次,也不能一味融通;圓教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六即佛的道理,只有圓教方才具足。即而常六,如冰水之不同;六而常即,如濕性之一體。所以說:“前叁皆權(方便),唯圓教是實(真實)。”
就藏教而談六即,…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