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出世间的果。要断集脱苦,就必须修道证灭。我们研究道谛,便可以了知修行的重要和艰难,决不是悠悠泛泛,懒惰放逸,而可以侥幸超出三界,了脱生死。我们研究灭谛,便可以了知涅槃之中,没有烦恼生死。惟有涅槃,才是唯一真正安乐寂静的地方。

  苦、集、灭、道四谛,是藏、通、别、圆四教之所共谈,虽则共谈,而有原则性的不同。所谓生灭四啼、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

  藏教所明,便是生灭的四谛:苦谛则生、异、灭三相无常迁流;集谛则贪、瞋、痴、等分(贪瞋痴三种都有,叫等分)烦恼,扰浊内心;道谛则以戒、定、慧三学,对治贪、瞋、痴、等分烦恼;灭谛则灭尽三界因果,证得偏空法性。这苦、集、灭、道四谛,都是有为之法,苦、集二谛生,则道、灭二谛灭;道、灭二谛生,则苦、集二谛灭;所以叫做生灭四谛。

  我们研究了藏教的生灭四谛,可以了知烦恼不可以不断,生死不可以不出,道品不可以不修,涅槃不可以不证。不论何人,都有离苦趣乐的要求。那么在提出这个要求以前,必须先要认清,什么是苦?什么是乐?释迦牟尼佛已明白告诉我们:三界二十五有是苦,烦恼是苦的因,修道可以灭苦,证得了寂静涅槃,才是真正的安乐。这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也是解脱生死的唯一方便。

  乙、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从无明到老死,共有十二支。这十二支,辗转为因,互相资助,循环不断,叫做十二因缘。

  一、无明,意思是无所明了。过去世来,没有智慧光明,起一切烦恼,这些烦恼,叫做无明。

  二、行,就是造作。过去世来,因烦恼,造善、不善业,能招感现在世的果报,这些善、不善业叫做行。无明、行二支,是现在世识、名色等五支的因。

  三、识,是垢染心。因过去世的烦恼和善、不善业,引生垢染心。一刹那间,对于自己的父母,生起憎爱意识妄念,投托母胎,这叫做识。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身体。在母胎中,全身的躯干四肢,渐渐生成,但还没有眼、耳、鼻、舌四根;虽有心识,也不明显,这叫名色。

  五、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母胎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渐渐完备,叫做六入。

  六、触,是接触。出胎已后,眼、耳、鼻、舌、身五根,和外面色、声、香、味、触五尘接触,生起意识。但对于好、坏、不好不坏的境界,还不能了了分别,这叫做触。

  七、受,是领受。五六岁后,六根接触六尘时,对于好、坏的境界,能分明领受;但对于男、女、财物,还不晓得贪爱,这叫做受。从识到受五支,是过去无明、行二支的果。

  八、爱,是贪爱。十四、五岁已后,对于男、女、财物,知所贪爱,但还不能广遍追求,这叫做爱。

  九、取,是取著。二十岁以后,贪欲炽盛,对于色、声、香、味、触等境,生取著心,尽力追求,这叫做取。爱、取二支,是未来世生死的因,等于无明为现在世识、名色等五支的因。

  十、有,是所造的业。因为追求色、声、香、味、触等境,造善、不善业,牵引未来生死,这叫做有。这一支,也是未来世生死的因,等于行为现在世识、名色等五支的因。

  十一、生、是未来世五阴之身。现在世的有支为因,招感未来世五阴之身,这叫做生。

  十二、老死,五阴之身,住世衰变,叫做老;身坏命终,叫做死。生、老死二支,是现在世爱、取、有三支的果,等于识、名色等五支,为过去世无明、和行的果。

  十二因缘和三世因果的关系,列表于下:

  ┌无明—惑┬属过去世,是现在世识、名色、

  │行——业┘六入、触、受五支的因。

  │识 ┐

  │名色│

  │六入├苦——属现在世,是过去世

  十二因缘┤触 │  无明、行二支的果。

  │受 ┘

  │爱┐ ┐

  │取┴惑├属现在世、是未来世

  │有—业┘生、老死二支的因。

  │生 ─┬苦——属未来世,是现在世

  └老死 ┘  爱、取、有三支的果。

  (这里所说的无明,是藏教二乘所破的见思惑,和别、圆二教菩萨所破的无明不同)。

  照上面所讲,从无明缘行,一直到生缘老死,是十二因缘顺生门。若反复研究,为什么会有未来世的生和老死?便知道因为有现在世爱、取、有的缘故。为什么会有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便知道因为有过去世的无明和行的缘故。若是没有无明,也就没有行;没有行,也就没有识;一直推到没有生,也就没有老死。所以经中说: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没有因,当然就没有果,这样逆推下去,便是十二因缘还灭门。

  十二因缘和四谛的意义相同,不过开合不同而已。无明、行、爱、取、有五支,合为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合为苦谛;对治十二因缘顺生的方法,便是道谛;无明灭,一直到老死灭,便是灭谛。

  十二因缘,说明了一切法,都有它真正的因缘。开示真正的因缘,便是破斥邪因缘和无因缘。外道有主张邪因缘的,说:“一切法从时间生,时间常住不变,是一切法的因。”有的说:“一切法从空间生,空间常住不变,是一切法的因。”有的说:“一切法从大梵天王生,大梵天王是一切法的因。”有的说:“一切法从极微(极细小的尘)生,极微是一切法的因。”有的说:“一切法从地、水、火、风、虚空、冥初法自性生,地、水、火、风、虚空、冥初自性是一切法的因。”这些说法,都是从自己妄想心中计度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因缘,所以叫做邪因缘。还有主张无因缘的外道说:“一切法都是偶然而有的,并没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推翻了世间、出世间一切因果法则,是十分错误的。佛说十二因缘,是真正的因缘。这种真正的因缘,佛教徒必须认识清楚。

  十二因缘,也是藏、通、别、圆四教之所共谈,所谓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藏教),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通教),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别教),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圆数)。怎样叫做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可以心意卜度,是可思;可以语言分别,是可议;无明缘行,一直到生缘老死,名顺生门;无明灭则行灭,一直到生灭则老死灭,名还灭门。生灭显然,都属有为之法,这是生灭。所以叫做思议生灭十二团缘。

  我们研究了藏教的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可以知道生老病死的痛苦,从何而有?贪爱追求,从何而起?为什么一切众生,在三界中轮回相续?为什么一切圣人,能超出三界轮回,永离生老病死?

  丙、事六度行。

  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件事,可以使自他度脱生死,到涅槃彼岸,所以叫做六度。

  一、布施,有二种:一财施,二法施。财施又有二种:一内财,自己的身体,像发、毛、爪、齿、眼、耳、鼻、舌,乃至心、肝、肺、脏等。二外财,自己的财物,像饮食、衣服、财产等。菩萨行财施时,一切内财、外财,都能布施。像释迦佛舍弃王位,便是布施外财。舍身饲虎,便是布施内财。法施,是把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教人。菩萨行法施时,以清净心,为人演说菩提妙法,而不希望受教的人供养恭敬。

  二、持戒,也有二种:一在家戒,就是三归依、五戒、八关斋戒。二出家戒,就是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通于在家出家。菩萨行持戒时,以清净心,奉持戒法,虽舍身命,不犯净戒。像须陀摩王持不妄语戒,以身就死,终不妄语。

  三、忍辱,也有二种:一生忍,二法忍。生忍又有二种:一受人恭敬供养,不生骄慢放逸心。二受人辱骂打扑,不生瞋恨怨恼心。法忍也有二种:一非心法,对于冷、热、饥、渴、老、病、死等,能忍不动。二心法,对于瞋恨、忧愁、淫欲、骄慢等,能忍不动。菩萨行忍辱时,以质直心,对于一切苦乐境界,安忍不动。

  四、精进,也有二种:一身精进,以自身勤行善法,行道、礼拜、诵念、讲说,身不疲厌。二心精进,以自心勤行善道,念佛、修观,一心不乱。菩萨行精进时,以质直清净心,身心精进,尽未来际,不生疲厌。像释迦佛,因精进故,先弥勒菩萨成佛。

  五、禅定,也有二种:一世间禅,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和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这些都是凡夫所行禅。二出世间禅,又有二种;一出世间禅,就是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练禅、十四变化、愿智顶禅、无诤三昧、三三昧、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乃至三明、六通等,这些都是出世间禅。也叫做二乘共禅,是菩萨和声闻、缘觉共同修学的。二出世间上上禅,就是自性等九种大禅,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诸佛不动等百二十三昧,这些都是出世间上上禅,也叫做不共禅,只有菩萨能修,声闻、缘觉不能修习。菩萨修禅定时,以质直清净心,修行这些禅定,如如不动。像螺髻仙人修禅定时,鸟在他的头上做窝生卵,他想出定,恐怕鸟要惊飞,于是仍入禅定,等到鸟飞方起。(禅定的内容很复杂,现在只能举各种禅定的名称,若要详知,可读智者大师《禅波罗蜜法门》)。

  六、智慧,有三种;一、声闻智慧,二缘觉智慧,三佛智慧。菩萨修智慧时,以质直清净心,修三种智慧,像诸佛如来三智圆明,这便是修行智慧的果。

  这六度行,也是藏、通、别、圆四教共谈。

  所谓事六度行(藏教),理六度行(通教),不思议六度、十度(别教),称性六度、十度(圆教),(别、圆二教中,还要修十度,就是从第六智慧中,再开出方便、愿、力、智四度,共成十度…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