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出世間的果。要斷集脫苦,就必須修道證滅。我們研究道谛,便可以了知修行的重要和艱難,決不是悠悠泛泛,懶惰放逸,而可以僥幸超出叁界,了脫生死。我們研究滅谛,便可以了知涅槃之中,沒有煩惱生死。惟有涅槃,才是唯一真正安樂寂靜的地方。

  苦、集、滅、道四谛,是藏、通、別、圓四教之所共談,雖則共談,而有原則性的不同。所謂生滅四啼、無生四谛、無量四谛、無作四谛。

  藏教所明,便是生滅的四谛:苦谛則生、異、滅叁相無常遷流;集谛則貪、瞋、癡、等分(貪瞋癡叁種都有,叫等分)煩惱,擾濁內心;道谛則以戒、定、慧叁學,對治貪、瞋、癡、等分煩惱;滅谛則滅盡叁界因果,證得偏空法性。這苦、集、滅、道四谛,都是有爲之法,苦、集二谛生,則道、滅二谛滅;道、滅二谛生,則苦、集二谛滅;所以叫做生滅四谛。

  我們研究了藏教的生滅四谛,可以了知煩惱不可以不斷,生死不可以不出,道品不可以不修,涅槃不可以不證。不論何人,都有離苦趣樂的要求。那麼在提出這個要求以前,必須先要認清,什麼是苦?什麼是樂?釋迦牟尼佛已明白告訴我們:叁界二十五有是苦,煩惱是苦的因,修道可以滅苦,證得了寂靜涅槃,才是真正的安樂。這是佛教的根本教義,也是解脫生死的唯一方便。

  乙、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從無明到老死,共有十二支。這十二支,輾轉爲因,互相資助,循環不斷,叫做十二因緣。

  一、無明,意思是無所明了。過去世來,沒有智慧光明,起一切煩惱,這些煩惱,叫做無明。

  二、行,就是造作。過去世來,因煩惱,造善、不善業,能招感現在世的果報,這些善、不善業叫做行。無明、行二支,是現在世識、名色等五支的因。

  叁、識,是垢染心。因過去世的煩惱和善、不善業,引生垢染心。一刹那間,對于自己的父母,生起憎愛意識妄念,投托母胎,這叫做識。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身體。在母胎中,全身的軀幹四肢,漸漸生成,但還沒有眼、耳、鼻、舌四根;雖有心識,也不明顯,這叫名色。

  五、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母胎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漸漸完備,叫做六入。

  六、觸,是接觸。出胎已後,眼、耳、鼻、舌、身五根,和外面色、聲、香、味、觸五塵接觸,生起意識。但對于好、壞、不好不壞的境界,還不能了了分別,這叫做觸。

  七、受,是領受。五六歲後,六根接觸六塵時,對于好、壞的境界,能分明領受;但對于男、女、財物,還不曉得貪愛,這叫做受。從識到受五支,是過去無明、行二支的果。

  八、愛,是貪愛。十四、五歲已後,對于男、女、財物,知所貪愛,但還不能廣遍追求,這叫做愛。

  九、取,是取著。二十歲以後,貪欲熾盛,對于色、聲、香、味、觸等境,生取著心,盡力追求,這叫做取。愛、取二支,是未來世生死的因,等于無明爲現在世識、名色等五支的因。

  十、有,是所造的業。因爲追求色、聲、香、味、觸等境,造善、不善業,牽引未來生死,這叫做有。這一支,也是未來世生死的因,等于行爲現在世識、名色等五支的因。

  十一、生、是未來世五陰之身。現在世的有支爲因,招感未來世五陰之身,這叫做生。

  十二、老死,五陰之身,住世衰變,叫做老;身壞命終,叫做死。生、老死二支,是現在世愛、取、有叁支的果,等于識、名色等五支,爲過去世無明、和行的果。

  十二因緣和叁世因果的關系,列表于下:

  ┌無明—惑┬屬過去世,是現在世識、名色、

  │行——業┘六入、觸、受五支的因。

  │識 ┐

  │名色│

  │六入├苦——屬現在世,是過去世

  十二因緣┤觸 │  無明、行二支的果。

  │受 ┘

  │愛┐ ┐

  │取┴惑├屬現在世、是未來世

  │有—業┘生、老死二支的因。

  │生 ─┬苦——屬未來世,是現在世

  └老死 ┘  愛、取、有叁支的果。

  (這裏所說的無明,是藏教二乘所破的見思惑,和別、圓二教菩薩所破的無明不同)。

  照上面所講,從無明緣行,一直到生緣老死,是十二因緣順生門。若反複研究,爲什麼會有未來世的生和老死?便知道因爲有現在世愛、取、有的緣故。爲什麼會有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便知道因爲有過去世的無明和行的緣故。若是沒有無明,也就沒有行;沒有行,也就沒有識;一直推到沒有生,也就沒有老死。所以經中說: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沒有因,當然就沒有果,這樣逆推下去,便是十二因緣還滅門。

  十二因緣和四谛的意義相同,不過開合不同而已。無明、行、愛、取、有五支,合爲集谛;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合爲苦谛;對治十二因緣順生的方法,便是道谛;無明滅,一直到老死滅,便是滅谛。

  十二因緣,說明了一切法,都有它真正的因緣。開示真正的因緣,便是破斥邪因緣和無因緣。外道有主張邪因緣的,說:“一切法從時間生,時間常住不變,是一切法的因。”有的說:“一切法從空間生,空間常住不變,是一切法的因。”有的說:“一切法從大梵天王生,大梵天王是一切法的因。”有的說:“一切法從極微(極細小的塵)生,極微是一切法的因。”有的說:“一切法從地、水、火、風、虛空、冥初法自性生,地、水、火、風、虛空、冥初自性是一切法的因。”這些說法,都是從自己妄想心中計度出來的,不是真正的因緣,所以叫做邪因緣。還有主張無因緣的外道說:“一切法都是偶然而有的,並沒有一定的原因和條件。”推翻了世間、出世間一切因果法則,是十分錯誤的。佛說十二因緣,是真正的因緣。這種真正的因緣,佛教徒必須認識清楚。

  十二因緣,也是藏、通、別、圓四教之所共談,所謂思議生滅十二因緣(藏教),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通教),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別教),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圓數)。怎樣叫做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可以心意蔔度,是可思;可以語言分別,是可議;無明緣行,一直到生緣老死,名順生門;無明滅則行滅,一直到生滅則老死滅,名還滅門。生滅顯然,都屬有爲之法,這是生滅。所以叫做思議生滅十二團緣。

  我們研究了藏教的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可以知道生老病死的痛苦,從何而有?貪愛追求,從何而起?爲什麼一切衆生,在叁界中輪回相續?爲什麼一切聖人,能超出叁界輪回,永離生老病死?

  丙、事六度行。

  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六件事,可以使自他度脫生死,到涅槃彼岸,所以叫做六度。

  一、布施,有二種:一財施,二法施。財施又有二種:一內財,自己的身體,像發、毛、爪、齒、眼、耳、鼻、舌,乃至心、肝、肺、髒等。二外財,自己的財物,像飲食、衣服、財産等。菩薩行財施時,一切內財、外財,都能布施。像釋迦佛舍棄王位,便是布施外財。舍身飼虎,便是布施內財。法施,是把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教人。菩薩行法施時,以清淨心,爲人演說菩提妙法,而不希望受教的人供養恭敬。

  二、持戒,也有二種:一在家戒,就是叁歸依、五戒、八關齋戒。二出家戒,就是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通于在家出家。菩薩行持戒時,以清淨心,奉持戒法,雖舍身命,不犯淨戒。像須陀摩王持不妄語戒,以身就死,終不妄語。

  叁、忍辱,也有二種:一生忍,二法忍。生忍又有二種:一受人恭敬供養,不生驕慢放逸心。二受人辱罵打撲,不生瞋恨怨惱心。法忍也有二種:一非心法,對于冷、熱、饑、渴、老、病、死等,能忍不動。二心法,對于瞋恨、憂愁、淫欲、驕慢等,能忍不動。菩薩行忍辱時,以質直心,對于一切苦樂境界,安忍不動。

  四、精進,也有二種:一身精進,以自身勤行善法,行道、禮拜、誦念、講說,身不疲厭。二心精進,以自心勤行善道,念佛、修觀,一心不亂。菩薩行精進時,以質直清淨心,身心精進,盡未來際,不生疲厭。像釋迦佛,因精進故,先彌勒菩薩成佛。

  五、禅定,也有二種:一世間禅,就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和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等,這些都是凡夫所行禅。二出世間禅,又有二種;一出世間禅,就是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練禅、十四變化、願智頂禅、無诤叁昧、叁叁昧、師子奮迅叁昧、超越叁昧,乃至叁明、六通等,這些都是出世間禅。也叫做二乘共禅,是菩薩和聲聞、緣覺共同修學的。二出世間上上禅,就是自性等九種大禅,首楞嚴等百八叁昧,諸佛不動等百二十叁昧,這些都是出世間上上禅,也叫做不共禅,只有菩薩能修,聲聞、緣覺不能修習。菩薩修禅定時,以質直清淨心,修行這些禅定,如如不動。像螺髻仙人修禅定時,鳥在他的頭上做窩生卵,他想出定,恐怕鳥要驚飛,于是仍入禅定,等到鳥飛方起。(禅定的內容很複雜,現在只能舉各種禅定的名稱,若要詳知,可讀智者大師《禅波羅蜜法門》)。

  六、智慧,有叁種;一、聲聞智慧,二緣覺智慧,叁佛智慧。菩薩修智慧時,以質直清淨心,修叁種智慧,像諸佛如來叁智圓明,這便是修行智慧的果。

  這六度行,也是藏、通、別、圓四教共談。

  所謂事六度行(藏教),理六度行(通教),不思議六度、十度(別教),稱性六度、十度(圓教),(別、圓二教中,還要修十度,就是從第六智慧中,再開出方便、願、力、智四度,共成十度…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