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又定执一切法为实有,不能了知诸法当体即空;所以称为钝根。
这里有三乘的根性,就是声闻根性、辟支佛根性、菩萨根性。虽有三乘根性,总而言之,还是三界里面的钝根众生。
称做钝根众生,是对通教的利根众生而言。我们不要因了钝根二字,便看轻藏教中人。他们能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小乘所见的菩萨行),能得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佛果(小乘所见的佛果);能断见思惑;能出三界狱;能证偏真法性。人天道中,就没有人能够及得上。若同凡夫比较,应该算做最利的根性。我们学佛,要自己明白自己的根性。只晓得欣慕圆教的高深,而轻视小教,弄得圆顿的教法,既修学不上;而小乘的教法,又不肯依之修学。结果,一无所成,还是一个生死的凡夫,上辜佛恩,下负己灵,这是应当引为炯戒的。
(三)藏教的道理
藏教的道理,依三乘分别,便是生灭四谛(声闻乘),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辟支佛乘),事六度行(菩萨乘);依七种二谛分别,便是实有二谛。
甲、生灭四谛。
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四种道理,都是真实不虚,所以称谛。
第一苦谛:就是三界二十五有依正二报。这三界二十五有,逼恼身心,所以称做苦谛。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二十五有,就是:
“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
四禅四空处,无想五那含。”
(四洲四恶趣,为八;加六欲天、梵天,为十五;再加四禅天、四空天,为二十三;再加无想天和五种阿那含天,为二十五。这里的名相很复杂,一时不易讲明白,等到将来另作专文解释。)
苦,是三苦、八苦、十苦、百一十苦等。(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十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苫、苦受苦、忧苦、痛恼苦、死生流转苫。百一十苦,出《瑜伽师地论》,名相繁多,不及备载,约之不出三苦、八苦。)这三界二十五有,上至非想非非想处,下至地狱,不论正报的身心,依报的国土,都是苦谛所摄,以不能脱离三苦、八苦等众苦故。我们应当深切体会。
第二集谛:就是见思惑。集以招集为义,这见惑和思惑,能起善恶诸业,招集生死,所以称做集谛。见惑,见理时能断此惑。《止观》中说:
“外道诸见,有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六十二见、一百八见等。”
执有、执无、执亦有亦无、执非有非无,叫做单四见;单四见每一见中,各具有无二见,叫做复四见;单四见每一见中,又各具单四见,叫做具足四见。列表如下:
┌有
│无
单四见┤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有有
┌有中二见┤
│ └有无
│ ┌无有
│无中二见┤
│ └无无
│ ┌亦有亦无有
复四见┤亦有亦无中二见┤
│ └亦有亦无无
│ ┌非有非无有
└非有非无中二见┤
└非有非无无
┌有有
│有无
┌有中具四见┤有亦有亦无
│ └有非有非无
│ ┌无有
│ │无无
│无中具四见┤无亦有亦无
│ └无非有非无
具足四见┤ ┌亦有亦无有
│ │亦有亦无无
│亦有亦无中具四见┤亦有亦无亦有亦无
│ └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 ┌非有非无有
│ │非有非无无
└非有非无中具四见┤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非有非无
色、受、想、行、识五阴,每一阴中有:阴大我小,我在阴中;我大阴小,阴在我中;离阴是我;即阴是我四见;便成二十种见。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便成六十种见。加断见、常见二根本见,共成六十二见。列表如下:
六┌色┐ ┌阴大我小,我在阴中┐成二┌过去┐成六┌断┐共成
十│受│ │我大阴小,阴在我中├十见┤现在├十见┤ ├六十
二┤想├乘┤离阴是我 │又乘└未来┘加 └常┘二见
见│行│ └即阴是我 ┘
└识┘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每根各有苦、乐、不苦不乐三种受,有十八见;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每尘各有好、恶、平三种尘,亦有十八见;合为三十六见;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共成一百八见。列表如下:
┌ ┐
│┌眼、耳、鼻┐ ┌苦 ┐十│
一││ ├乘┤乐 ├八│合三
百│└舌、身、意┘ └不苦不乐┘见│十六┌过去┐合一
八┤ ├见,┤现在├百八
见│┌色、声、香┐ ┌好┐ │乘 └未来┘见
││ ├乘┤恶├十八见 │
│└味、触、法┘ └平┘ │
└ ┘
上面所说的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六十二见、一百八见等,每一见中,又各有八十八使。身、边、见、戒、邪,叫做五利使;贪、瞋、痴、慢、疑,叫做五钝使。约欲、色、无色三界,和苦、集、灭、道四谛,有八十八使。《俱舍论》中,有一偈解释八十八使:
“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
道除于二见,上二不行瞋。”
这是什么意思呢?上面三句是指欲界而言;下面一句,是指色界和无色界而言。欲界的苦谛下具十使,所以说具一切;集灭二谛下,除去身、边、戒三使,各具七使,所以说各除三;道谛下除身、边二使,具八使,所以说除二见;这样,欲界四谛下共有三十二使。上二,是指色界、无色界。这二界每一谛下,比了欲界,多除去一瞋使,便成苦谛下具九使;集灭二谛下各具六使;道谛下具七使。色界四谛下共有二十八使,无色界四谛下,也有二十八使,这样三界四谛下便合成八十八使。这是见惑的分齐。列表如下:
┌苦谛下—身、边、见、戒、 ┐
│ 邪、贪、瞋、痴、慢、疑——十使│合┐
│集谛下—见、邪、贪、瞋、 │三│
┌欲界┤ 痴、慢、疑————————七使│十│
│ │灭谛下—见、邪、贪、瞋、 │二│
│ │ 痴、慢、疑————————七使│使│共
三│ │道谛下—见、戒、邪、贪、 │ │成
界│ └ 瞋、痴、慢、疑——————八使┘ │八
见┤ ┌苦谛下—身、边、见、戒、 ┐ │十
惑│ │ 邪、贪、痴、慢、疑————九使│ │八
│ │集谛下—见、邪、贪、 │合│使
│色界┤ 痴、慢、疑————————六使│二│
│ │灭谛下—见、邪、贪、 │十│
│ │ 痴、慢、疑————————六使│八│
│ │道谛下—见、戒、邪、贪、 │使│
│ └ 痴、慢、疑————————七使┘ │
└无色界——和色界同————————合二十八使 ┘
思惑,思维道时,能断此惑。有八十一品:便是分三界为九地,每地有九品。
九地:欲界一地:五趣杂居地;色界四地: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静地;无色界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非想处地。这九地各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思惑,合成八十一品思惑。五趣杂居地中,有九品贪、瞋、痴、慢;上八地各有九品贪、痴、慢,而没有瞋;总为八十一品思惑。列表如下:
┌欲界—五趣杂居地——贪、瞋、痴、慢┐
│ ┌初禅—离生喜乐地—贪、痴、慢│ ┌上上品┐
三│ │二禅—定生喜乐地—贪、痴、慢│ │上中品│
界│色界┤三禅—离喜妙乐地—贪、痴、慢│ │上下品│合
思┤ └四禅—舍念清静地—贪、痴、慢│ │中上品│八
惑│ ├乘┤中中品├十
│ ┌空无边处地——贪、痴、慢 │ │中下品│一
│ │识无边处地——贪、痴、慢 │ │下上品│品
│无色界┤无所有处地——贪、痴、慢 │ │下中品│
└ └非非想处地——贪、痴、慢 ┘ └下下品┘
集谛是世间的因,苦谛是世间的果。我们研究集谛,便可以了知见、思二惑的浩翰无涯,世界上最利根智慧的人,还不能超出单四见,何况其他。所以破见思惑,实在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我们研究苦谛,便可以了知三界之中,无非是苦,即使生在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四千劫后,依然还要堕落。所以我们必须要勤求佛法,慕灭修道。
第三灭谛:就是涅槃。灭前苦集二谛,证得偏空的法性。见思二惑,都已断除,三界二十五有都已超越,这才是证得了灭谛。
第四道谛:略而言之,便是戒、定、慧三学;广而言之,便是三十七道品。所谓三十七道品,合为七科:一、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四正勤: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三、四如意足:欲、念、进、慧。四、五根:信、进、念、定、慧。五、五力,同上根名。六、七觉支:念、择、进、喜、轻安、定、舍。七、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这些道品,犹如道路一般,能令行人通至涅槃,所以称做道谛。列表如下:
┌一、四念处——1、观身不净,2、观受是苦
│ 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
│二、四正勤——l、未生恶令不生,2、已生恶令灭
三│ 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长
十│二、四如意足—1、欲如意足,2、念如意足
七┤ 3、进如意足,4、慧如意足
道│四、五 根——l、信根,2、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品│五、五 力——1、信力,2、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六、七觉支——1、念觉支,2、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
│ 5、轻安觉支,6、定觉支,7、舍觉支
│七、八正道——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
└ 5、正精进,6、正定,7、正念,8、正命
道谛是出世间的因,灭谛是…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