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又定執一切法爲實有,不能了知諸法當體即空;所以稱爲鈍根。
這裏有叁乘的根性,就是聲聞根性、辟支佛根性、菩薩根性。雖有叁乘根性,總而言之,還是叁界裏面的鈍根衆生。
稱做鈍根衆生,是對通教的利根衆生而言。我們不要因了鈍根二字,便看輕藏教中人。他們能修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小乘所見的菩薩行),能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佛果(小乘所見的佛果);能斷見思惑;能出叁界獄;能證偏真法性。人天道中,就沒有人能夠及得上。若同凡夫比較,應該算做最利的根性。我們學佛,要自己明白自己的根性。只曉得欣慕圓教的高深,而輕視小教,弄得圓頓的教法,既修學不上;而小乘的教法,又不肯依之修學。結果,一無所成,還是一個生死的凡夫,上辜佛恩,下負己靈,這是應當引爲炯戒的。
(叁)藏教的道理
藏教的道理,依叁乘分別,便是生滅四谛(聲聞乘),思議生滅十二因緣(辟支佛乘),事六度行(菩薩乘);依七種二谛分別,便是實有二谛。
甲、生滅四谛。
四谛,就是苦谛、集谛、滅谛、道谛。這四種道理,都是真實不虛,所以稱谛。
第一苦谛:就是叁界二十五有依正二報。這叁界二十五有,逼惱身心,所以稱做苦谛。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五有,就是:
“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
四禅四空處,無想五那含。”
(四洲四惡趣,爲八;加六欲天、梵天,爲十五;再加四禅天、四空天,爲二十叁;再加無想天和五種阿那含天,爲二十五。這裏的名相很複雜,一時不易講明白,等到將來另作專文解釋。)
苦,是叁苦、八苦、十苦、百一十苦等。(叁苦,是苦苦、壞苦、行苦。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十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苫、苦受苦、憂苦、痛惱苦、死生流轉苫。百一十苦,出《瑜伽師地論》,名相繁多,不及備載,約之不出叁苦、八苦。)這叁界二十五有,上至非想非非想處,下至地獄,不論正報的身心,依報的國土,都是苦谛所攝,以不能脫離叁苦、八苦等衆苦故。我們應當深切體會。
第二集谛:就是見思惑。集以招集爲義,這見惑和思惑,能起善惡諸業,招集生死,所以稱做集谛。見惑,見理時能斷此惑。《止觀》中說:
“外道諸見,有單四見、複四見、具足四見、六十二見、一百八見等。”
執有、執無、執亦有亦無、執非有非無,叫做單四見;單四見每一見中,各具有無二見,叫做複四見;單四見每一見中,又各具單四見,叫做具足四見。列表如下:
┌有
│無
單四見┤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
┌有有
┌有中二見┤
│ └有無
│ ┌無有
│無中二見┤
│ └無無
│ ┌亦有亦無有
複四見┤亦有亦無中二見┤
│ └亦有亦無無
│ ┌非有非無有
└非有非無中二見┤
└非有非無無
┌有有
│有無
┌有中具四見┤有亦有亦無
│ └有非有非無
│ ┌無有
│ │無無
│無中具四見┤無亦有亦無
│ └無非有非無
具足四見┤ ┌亦有亦無有
│ │亦有亦無無
│亦有亦無中具四見┤亦有亦無亦有亦無
│ └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 ┌非有非無有
│ │非有非無無
└非有非無中具四見┤非有非無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非有非無
色、受、想、行、識五陰,每一陰中有:陰大我小,我在陰中;我大陰小,陰在我中;離陰是我;即陰是我四見;便成二十種見。乘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便成六十種見。加斷見、常見二根本見,共成六十二見。列表如下:
六┌色┐ ┌陰大我小,我在陰中┐成二┌過去┐成六┌斷┐共成
十│受│ │我大陰小,陰在我中├十見┤現在├十見┤ ├六十
二┤想├乘┤離陰是我 │又乘└未來┘加 └常┘二見
見│行│ └即陰是我 ┘
└識┘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每根各有苦、樂、不苦不樂叁種受,有十八見;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每塵各有好、惡、平叁種塵,亦有十八見;合爲叁十六見;乘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共成一百八見。列表如下:
┌ ┐
│┌眼、耳、鼻┐ ┌苦 ┐十│
一││ ├乘┤樂 ├八│合叁
百│└舌、身、意┘ └不苦不樂┘見│十六┌過去┐合一
八┤ ├見,┤現在├百八
見│┌色、聲、香┐ ┌好┐ │乘 └未來┘見
││ ├乘┤惡├十八見 │
│└味、觸、法┘ └平┘ │
└ ┘
上面所說的單四見、複四見、具足四見、六十二見、一百八見等,每一見中,又各有八十八使。身、邊、見、戒、邪,叫做五利使;貪、瞋、癡、慢、疑,叫做五鈍使。約欲、色、無色叁界,和苦、集、滅、道四谛,有八十八使。《俱舍論》中,有一偈解釋八十八使:
“苦下具一切,集滅各除叁,
道除于二見,上二不行瞋。”
這是什麼意思呢?上面叁句是指欲界而言;下面一句,是指色界和無色界而言。欲界的苦谛下具十使,所以說具一切;集滅二谛下,除去身、邊、戒叁使,各具七使,所以說各除叁;道谛下除身、邊二使,具八使,所以說除二見;這樣,欲界四谛下共有叁十二使。上二,是指色界、無色界。這二界每一谛下,比了欲界,多除去一瞋使,便成苦谛下具九使;集滅二谛下各具六使;道谛下具七使。色界四谛下共有二十八使,無色界四谛下,也有二十八使,這樣叁界四谛下便合成八十八使。這是見惑的分齊。列表如下:
┌苦谛下—身、邊、見、戒、 ┐
│ 邪、貪、瞋、癡、慢、疑——十使│合┐
│集谛下—見、邪、貪、瞋、 │叁│
┌欲界┤ 癡、慢、疑————————七使│十│
│ │滅谛下—見、邪、貪、瞋、 │二│
│ │ 癡、慢、疑————————七使│使│共
叁│ │道谛下—見、戒、邪、貪、 │ │成
界│ └ 瞋、癡、慢、疑——————八使┘ │八
見┤ ┌苦谛下—身、邊、見、戒、 ┐ │十
惑│ │ 邪、貪、癡、慢、疑————九使│ │八
│ │集谛下—見、邪、貪、 │合│使
│色界┤ 癡、慢、疑————————六使│二│
│ │滅谛下—見、邪、貪、 │十│
│ │ 癡、慢、疑————————六使│八│
│ │道谛下—見、戒、邪、貪、 │使│
│ └ 癡、慢、疑————————七使┘ │
└無色界——和色界同————————合二十八使 ┘
思惑,思維道時,能斷此惑。有八十一品:便是分叁界爲九地,每地有九品。
九地:欲界一地:五趣雜居地;色界四地:初禅離生喜樂地、二禅定生喜樂地、叁禅離喜妙樂地、四禅舍念清靜地;無色界四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非想處地。這九地各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思惑,合成八十一品思惑。五趣雜居地中,有九品貪、瞋、癡、慢;上八地各有九品貪、癡、慢,而沒有瞋;總爲八十一品思惑。列表如下:
┌欲界—五趣雜居地——貪、瞋、癡、慢┐
│ ┌初禅—離生喜樂地—貪、癡、慢│ ┌上上品┐
叁│ │二禅—定生喜樂地—貪、癡、慢│ │上中品│
界│色界┤叁禅—離喜妙樂地—貪、癡、慢│ │上下品│合
思┤ └四禅—舍念清靜地—貪、癡、慢│ │中上品│八
惑│ ├乘┤中中品├十
│ ┌空無邊處地——貪、癡、慢 │ │中下品│一
│ │識無邊處地——貪、癡、慢 │ │下上品│品
│無色界┤無所有處地——貪、癡、慢 │ │下中品│
└ └非非想處地——貪、癡、慢 ┘ └下下品┘
集谛是世間的因,苦谛是世間的果。我們研究集谛,便可以了知見、思二惑的浩翰無涯,世界上最利根智慧的人,還不能超出單四見,何況其他。所以破見思惑,實在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我們研究苦谛,便可以了知叁界之中,無非是苦,即使生在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四千劫後,依然還要墮落。所以我們必須要勤求佛法,慕滅修道。
第叁滅谛:就是涅槃。滅前苦集二谛,證得偏空的法性。見思二惑,都已斷除,叁界二十五有都已超越,這才是證得了滅谛。
第四道谛:略而言之,便是戒、定、慧叁學;廣而言之,便是叁十七道品。所謂叁十七道品,合爲七科:一、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四正勤: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滅,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叁、四如意足:欲、念、進、慧。四、五根:信、進、念、定、慧。五、五力,同上根名。六、七覺支:念、擇、進、喜、輕安、定、舍。七、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這些道品,猶如道路一般,能令行人通至涅槃,所以稱做道谛。列表如下:
┌一、四念處——1、觀身不淨,2、觀受是苦
│ 3、觀心無常,4、觀法無我
│二、四正勤——l、未生惡令不生,2、已生惡令滅
叁│ 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長
十│二、四如意足—1、欲如意足,2、念如意足
七┤ 3、進如意足,4、慧如意足
道│四、五 根——l、信根,2、進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品│五、五 力——1、信力,2、進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六、七覺支——1、念覺支,2、擇法覺支,3、精進覺支,4、喜覺支
│ 5、輕安覺支,6、定覺支,7、舍覺支
│七、八正道——1,正見,2、正思惟,3、正語,4、正業
└ 5、正精進,6、正定,7、正念,8、正命
道谛是出世間的因,滅谛是…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