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藏教
(一)立名的意义
(二)藏教的根性
(三)藏教的道理
甲、生灭四谛
乙、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丙、事六度行
丁、实有二谛
(四)藏教的因果
(五)六即
1、理即
2、名字即
3、观行即
(1)五停心
子、多贪众生不净观
丑、多瞋众生慈悲观
寅、多散众生数息观
卯、愚痴众生因缘观
辰、多障众生念佛观
(2)别相念
(3)总相念
4、相似即
(1)暖位
(2)顶位
(3)忍位
(4)世第一位
5、分证即
(1)须陀洹果
(2)斯陀含果
(3)阿那含果
6、究竟即
(1)小乘阿罗汉果
(2)中乘辟支佛果
(3)大乘佛果
(六)十乘观法
第一、观正因缘境
第二、真正发心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第四、破法遍
第五、识通塞
第六、道品调适
第七、对治助开
第八、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
第十、离法爱
第二章、通教
(一)立名的意义
(二)通教的根性
(三)通教的道理
甲、无生四谛
乙、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丙、理六度行
丁、幻有、空二谛
戊、通含别二谛
己、通含圆二谛
庚、别入通三谛
辛、圆入通三谛
(四)通教的因果
(五)六即
1、理即
2、名字即
3、观行即
4、相似即
5、分证即
6、究竟即
(六)十乘观法
第一、观境
第二、真正发心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第四、破法遍
第五、识通塞
第六、道品调适
第七、对治助开
第八、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
第十、离法爱
第三章、别教
(一)立名的意义
(二)别教的根性
(三)别教的道理
甲、无量四谛
乙、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丙、不思议六度、十度
丁、显中二谛
戊、圆入别二谛
己、别三谛
庚、圆入别三谛
(四)别教的因果
(五)六即
1、理即
2、名字即
3、观行即
4、相似即
(1)十住位
(2)十行位
(3)十回向位
5、分证即
(1)十地位
(2)等觉位
6、究竟即
(六)十乘观法
第一、观境
第二、真正发心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第四、破法遍
第五、识通塞
第六、道品调适
第七、对治助开
第八、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
第十、离法爱
第四章、圆教
(一)立名的意义
(二)圆教的根性
(三)圆教的道理
甲、无作四谛
乙、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丙、称性六度、十度
丁、不思议二谛
戊、圆妙三谛
(四)圆教的因果
(五)六即
1、理即
2、名字即
3、观行即
(1)随喜品
(2)读诵品
(3)说法品
(4)兼行六度品
(5)正行六度品
4、相似即
5、分证即
6、究竟即
(六)十乘观法
第一、观不思议境
第二、真正发菩提心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第四、破法遍
1、从假入空破
(1)见假
(2)思假
2、从空入假破
3、两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破
第五、识通塞
第六、道品调适
第七、对治助开
第八、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
第十、离法爱
结论
前言
当汉武帝时,佛法已和我国开始发生了关系。据魏书记载:“汉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讨匈奴,至皋兰,过居延,斩首大获。毗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降。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金人就是佛像。当时佛法虽未传入中国内地,而北方的匈奴,却先已照耀着佛教的光辉。其后,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这时,我国已知有佛法。
汉哀帝时,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即佛经),这时,佛经开始传播到中国。后来汉明帝夜梦金人,项有白光,飞行殿庭。明日,问于群臣,傅毅以佛对。汉明帝于是就派蔡愔、秦景到印度求佛法。蔡愔等到月氏国,遇沙门摄摩腾、竺法兰,遂与东还。愔等又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佛像,于是中国始有三宝。从此以后,印度梵僧东来传教,中国僧人西往求法,译经的事业,也一天天的兴盛起来了。到了南北朝末年,单是北魏方面,就有寺庙三万余所,僧尼二百余万人,译出的佛经,有四百一十部,合一千九百十九卷,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
佛经的译述既多,讲经的风气,也就盛极一时。在判释教义的时候,因为师法的不统一,就不免互有分歧。南北朝之间,分宗判教最著名的,有十家,所谓“南三北七”。“南三”,便是:一、虎丘山岌师,二、宗爱法师,三、定林柔次二师,这三家在南朝;所谓“北七”,便是:一、北地师,二、菩提流支,三、佛驮三藏、光统,四、护身自轨大乘所用,五、耆阇凛师所用,六、北地禅师,七、北地掸师。(以上所说,都是根据《法华玄义》,一、四、五、六、七诸家,原书未举禅师之名。)这七家都在北朝。所判的教义:有一音教、二相教、半满教、四宗教、五宗教、六宗教;又于顿、渐、不定三教中,开渐为三时教、四时教、五时教等。这许多法师,都各有各的师承,各有各的家法,他们的智慧,也都是出类拔萃;学者修习,无所折衷。于是南岳慧思禅师出,勘同经论,遵守佛语,立天台教观。其后智者大师,承南岳的衣钵,用“五时八教”判释一代时教。台教既兴,众说皆废.而五时八教的判释,便如日丽中天,为诸方学者所共遵了!
要明白天台宗的教义,必须远溯龙树菩萨。龙树造《大智度论》、《中论》,发明一心三观的要旨。其后北齐慧文禅师,读《中论》,妙悟其旨,开空、假、中三观的止观法门。南岳慧思禅师,从学于慧文禅师,悟入法华三昧,及旋陀罗尼,著《大乘止观》,奠定台教的基础。
智者大师,从慧思禅师学,诵《法华经》到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悟入法华三昧,得旋陀罗尼,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乃辞师出山,游化于陈隋之间;当时王公卿相庶人士女,受教的不可胜计。大师谓“法华为一乘妙典,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遂出《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和《维摩》、《金光明》、《仁王》、《观经》、《观音经》等注疏。学者宗之,竞相讲习,天台宗遂大行于中国。
或者以为讲演经论,只要根据正文,依文解义,便可明白,何必判教?这是不懂佛法的说法。且举几个例子:如说“涅槃”二字,使可作几种解释。可以说:“灭除生、老、病、死,一切都尽,名为涅槃”(藏教);也可以说:“生死本空,本来无苦,名为涅槃”(通教);也可以说:“生死是一边,生死灭尽是一边,超出二边,名为涅槃”(别教);也可以说:“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生死不可思议,涅槃也不可思议”(圆教)。又如说:“佛身长丈六”(藏教);也有说:“佛身如须弥山”(通教);也有说:“佛身有微尘相好”(别教);也有说:“佛身等真法界”(圆教)。有这样许多不同的说法,假使不用藏、通、别、圆四教来判释,怎么会明白呢?所以判释教义是讲演经论时所不可缺少的工作;而研究教义,也就是学习经论时所不可忽略的学问。
天台宗判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五时是从竖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八教是从横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成八种教义。而八教中,顿、渐、秘密、不定四教,是说教时所用的仪式,称做化仪四教;藏、通、别、圆四教,是教法中所含有的义理,称做化法四教。直说大法,叫做顿;先说小乘,由小而大,叫做渐;唯独当机明白,他人不能知,叫秘密;或顿或渐,并无一定,叫不定。这化仪四教,虽称为教,其实它内中所含有的义理,还是藏、通、别、圆四教。化仪四教,譬如药方;而化法四教,譬如药味。药方仅仅是一张纸,它之所以能有医疗疾病的作用,还是在于种种药味。以下就但明化法四教,化仪四教便略而不谈。
化法四教,是藏、通、别、圆。因为众生的智慧有利钝,烦恼有厚薄,所以如来以利他妙智,善巧方便,于一佛乘,开为四教。以下就依次叙述:先明藏教,次通、次别、次圆。根据佛祖的言教,而加以说明,教观兼举,理事俱谈。背尘合党,从凡入圣,应当从这里认识开始。
一、藏教
首先叙述藏教,分为六节:1、立名的意义;2、藏教的根性;3、藏教的道理;4、藏教的因果;5、六即;6、十乘观法。
(一)立名的意义
藏教,又称三藏教。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四阿含为经藏(《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名四阿含),毗尼为律藏,阿毗昙为论藏。阿含、毗尼、阿毗昙,都是梵语,其实就是经、律、论。以经、律、论三藏为宗依,所以称做三藏教。
藏教就是小乘教,大小乘都以经、律、论三藏为宗依,而独称小乘为藏教,这是有其根据的。《法华经》说:“贪著小乘,三藏学者。”《大智度论》说:“处处以摩诃衍(大乘),斥三藏法。”这里很明显地指出,三藏教就是小乘教。而且小乘三藏,部秩各别;大乘经律二藏,混而不分;所以三藏之名,独归于小乘。
藏教既是小乘,不称小乘而称藏教?这是因为藏教里还有辟支佛和菩萨。
(二)藏教的根性
藏教的根性,便是三界内的钝根众生。他们长住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面,业障深重,智慧薄弱,不能接受大法…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