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

  天臺宗綱要

  靜權大師述

  目錄

  前言

  第一章、藏教

  (一)立名的意義

  (二)藏教的根性

  (叁)藏教的道理

  甲、生滅四谛

  乙、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丙、事六度行

  丁、實有二谛

  (四)藏教的因果

  (五)六即

  1、理即

  2、名字即

  3、觀行即

  (1)五停心

  子、多貪衆生不淨觀

  醜、多瞋衆生慈悲觀

  寅、多散衆生數息觀

  卯、愚癡衆生因緣觀

  辰、多障衆生念佛觀

  (2)別相念

  (3)總相念

  4、相似即

  (1)暖位

  (2)頂位

  (3)忍位

  (4)世第一位

  5、分證即

  (1)須陀洹果

  (2)斯陀含果

  (3)阿那含果

  6、究竟即

  (1)小乘阿羅漢果

  (2)中乘辟支佛果

  (3)大乘佛果

  (六)十乘觀法

  第一、觀正因緣境

  第二、真正發心

  第叁、善巧安心止觀

  第四、破法遍

  第五、識通塞

  第六、道品調適

  第七、對治助開

  第八、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

  第十、離法愛

  第二章、通教

  (一)立名的意義

  (二)通教的根性

  (叁)通教的道理

  甲、無生四谛

  乙、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

  丙、理六度行

  丁、幻有、空二谛

  戊、通含別二谛

  己、通含圓二谛

  庚、別入通叁谛

  辛、圓入通叁谛

  (四)通教的因果

  (五)六即

  1、理即

  2、名字即

  3、觀行即

  4、相似即

  5、分證即

  6、究竟即

  (六)十乘觀法

  第一、觀境

  第二、真正發心

  第叁、善巧安心止觀

  第四、破法遍

  第五、識通塞

  第六、道品調適

  第七、對治助開

  第八、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

  第十、離法愛

  第叁章、別教

  (一)立名的意義

  (二)別教的根性

  (叁)別教的道理

  甲、無量四谛

  乙、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丙、不思議六度、十度

  丁、顯中二谛

  戊、圓入別二谛

  己、別叁谛

  庚、圓入別叁谛

  (四)別教的因果

  (五)六即

  1、理即

  2、名字即

  3、觀行即

  4、相似即

  (1)十住位

  (2)十行位

  (3)十回向位

  5、分證即

  (1)十地位

  (2)等覺位

  6、究竟即

  (六)十乘觀法

  第一、觀境

  第二、真正發心

  第叁、善巧安心止觀

  第四、破法遍

  第五、識通塞

  第六、道品調適

  第七、對治助開

  第八、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

  第十、離法愛

  第四章、圓教

  (一)立名的意義

  (二)圓教的根性

  (叁)圓教的道理

  甲、無作四谛

  乙、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

  丙、稱性六度、十度

  丁、不思議二谛

  戊、圓妙叁谛

  (四)圓教的因果

  (五)六即

  1、理即

  2、名字即

  3、觀行即

  (1)隨喜品

  (2)讀誦品

  (3)說法品

  (4)兼行六度品

  (5)正行六度品

  4、相似即

  5、分證即

  6、究竟即

  (六)十乘觀法

  第一、觀不思議境

  第二、真正發菩提心

  第叁、善巧安心止觀

  第四、破法遍

  1、從假入空破

  (1)見假

  (2)思假

  2、從空入假破

  3、兩觀爲方便,得入中道破

  第五、識通塞

  第六、道品調適

  第七、對治助開

  第八、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

  第十、離法愛

  結論

  

  

  

  前言

  當漢武帝時,佛法已和我國開始發生了關系。據魏書記載:“漢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討匈奴,至臯蘭,過居延,斬首大獲。毗邪王殺休屠王,將其衆五萬來降。獲其金人,帝以爲大神,列于甘泉宮。金人率長丈余,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金人就是佛像。當時佛法雖未傳入中國內地,而北方的匈奴,卻先已照耀著佛教的光輝。其後,張骞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這時,我國已知有佛法。

  漢哀帝時,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即佛經),這時,佛經開始傳播到中國。後來漢明帝夜夢金人,項有白光,飛行殿庭。明日,問于群臣,傅毅以佛對。漢明帝于是就派蔡愔、秦景到印度求佛法。蔡愔等到月氏國,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遂與東還。愔等又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佛像,于是中國始有叁寶。從此以後,印度梵僧東來傳教,中國僧人西往求法,譯經的事業,也一天天的興盛起來了。到了南北朝末年,單是北魏方面,就有寺廟叁萬余所,僧尼二百余萬人,譯出的佛經,有四百一十部,合一千九百十九卷,可以想見當時的盛況。

  佛經的譯述既多,講經的風氣,也就盛極一時。在判釋教義的時候,因爲師法的不統一,就不免互有分歧。南北朝之間,分宗判教最著名的,有十家,所謂“南叁北七”。“南叁”,便是:一、虎丘山岌師,二、宗愛法師,叁、定林柔次二師,這叁家在南朝;所謂“北七”,便是:一、北地師,二、菩提流支,叁、佛馱叁藏、光統,四、護身自軌大乘所用,五、耆阇凜師所用,六、北地禅師,七、北地撣師。(以上所說,都是根據《法華玄義》,一、四、五、六、七諸家,原書未舉禅師之名。)這七家都在北朝。所判的教義:有一音教、二相教、半滿教、四宗教、五宗教、六宗教;又于頓、漸、不定叁教中,開漸爲叁時教、四時教、五時教等。這許多法師,都各有各的師承,各有各的家法,他們的智慧,也都是出類拔萃;學者修習,無所折衷。于是南嶽慧思禅師出,勘同經論,遵守佛語,立天臺教觀。其後智者大師,承南嶽的衣缽,用“五時八教”判釋一代時教。臺教既興,衆說皆廢.而五時八教的判釋,便如日麗中天,爲諸方學者所共遵了!

  要明白天臺宗的教義,必須遠溯龍樹菩薩。龍樹造《大智度論》、《中論》,發明一心叁觀的要旨。其後北齊慧文禅師,讀《中論》,妙悟其旨,開空、假、中叁觀的止觀法門。南嶽慧思禅師,從學于慧文禅師,悟入法華叁昧,及旋陀羅尼,著《大乘止觀》,奠定臺教的基礎。

  智者大師,從慧思禅師學,誦《法華經》到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悟入法華叁昧,得旋陀羅尼,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乃辭師出山,遊化于陳隋之間;當時王公卿相庶人士女,受教的不可勝計。大師謂“法華爲一乘妙典,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會衆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遂出《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和《維摩》、《金光明》、《仁王》、《觀經》、《觀音經》等注疏。學者宗之,競相講習,天臺宗遂大行于中國。

  或者以爲講演經論,只要根據正文,依文解義,便可明白,何必判教?這是不懂佛法的說法。且舉幾個例子:如說“涅槃”二字,使可作幾種解釋。可以說:“滅除生、老、病、死,一切都盡,名爲涅槃”(藏教);也可以說:“生死本空,本來無苦,名爲涅槃”(通教);也可以說:“生死是一邊,生死滅盡是一邊,超出二邊,名爲涅槃”(別教);也可以說:“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生死不可思議,涅槃也不可思議”(圓教)。又如說:“佛身長丈六”(藏教);也有說:“佛身如須彌山”(通教);也有說:“佛身有微塵相好”(別教);也有說:“佛身等真法界”(圓教)。有這樣許多不同的說法,假使不用藏、通、別、圓四教來判釋,怎麼會明白呢?所以判釋教義是講演經論時所不可缺少的工作;而研究教義,也就是學習經論時所不可忽略的學問。

  天臺宗判一代時教爲五時八教。五時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是: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五時是從豎的方面說,把一代時教,分爲五個時期;八教是從橫的方面說,把一代時教,分成八種教義。而八教中,頓、漸、秘密、不定四教,是說教時所用的儀式,稱做化儀四教;藏、通、別、圓四教,是教法中所含有的義理,稱做化法四教。直說大法,叫做頓;先說小乘,由小而大,叫做漸;唯獨當機明白,他人不能知,叫秘密;或頓或漸,並無一定,叫不定。這化儀四教,雖稱爲教,其實它內中所含有的義理,還是藏、通、別、圓四教。化儀四教,譬如藥方;而化法四教,譬如藥味。藥方僅僅是一張紙,它之所以能有醫療疾病的作用,還是在于種種藥味。以下就但明化法四教,化儀四教便略而不談。

  化法四教,是藏、通、別、圓。因爲衆生的智慧有利鈍,煩惱有厚薄,所以如來以利他妙智,善巧方便,于一佛乘,開爲四教。以下就依次敘述:先明藏教,次通、次別、次圓。根據佛祖的言教,而加以說明,教觀兼舉,理事俱談。背塵合黨,從凡入聖,應當從這裏認識開始。

  

  一、藏教

  首先敘述藏教,分爲六節:1、立名的意義;2、藏教的根性;3、藏教的道理;4、藏教的因果;5、六即;6、十乘觀法。

  (一)立名的意義

  藏教,又稱叁藏教。叁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四阿含爲經藏(《增一阿含》、《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名四阿含),毗尼爲律藏,阿毗昙爲論藏。阿含、毗尼、阿毗昙,都是梵語,其實就是經、律、論。以經、律、論叁藏爲宗依,所以稱做叁藏教。

  藏教就是小乘教,大小乘都以經、律、論叁藏爲宗依,而獨稱小乘爲藏教,這是有其根據的。《法華經》說:“貪著小乘,叁藏學者。”《大智度論》說:“處處以摩诃衍(大乘),斥叁藏法。”這裏很明顯地指出,叁藏教就是小乘教。而且小乘叁藏,部秩各別;大乘經律二藏,混而不分;所以叁藏之名,獨歸于小乘。

  藏教既是小乘,不稱小乘而稱藏教?這是因爲藏教裏還有辟支佛和菩薩。

  (二)藏教的根性

  藏教的根性,便是叁界內的鈍根衆生。他們長住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裏面,業障深重,智慧薄弱,不能接受大法…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