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牛頭宗法融禅學思想探析(劉曉玉)

  牛頭宗法融禅學思想探析

  劉曉玉  

  【內容提要】牛頭宗是禅宗的重要一支,作爲該宗的初祖,法融的禅學思想直接決定了牛頭宗在中國禅宗史上的獨特地位。究其要旨,其核心思想在于“道本虛空”,“無心合道”,在禅法修習上他則主張“無心用功”,“絕觀忘守”,而從“虛空爲道本”、“無心與絕觀”、“無情可成佛”、“凡聖不二”這四個層面來看,其禅學思想主要是對叁論宗義學思想的繼承和發揚。

  【關鍵詞】牛頭宗 法融 無心絕觀

  【作 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法融,潤州延陵(今江蘇鎮江)人,生于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卒于唐高宗顯慶二年(657)。據道宣的《續高僧傳》所載,法融在十九歲的時候,就達到了“翰林墳典,探索將盡”的程度,當他受到般若義學的熏陶後,即認識到“儒道俗文,信同糠粃,般若止觀,實可舟航”[1],盡而棄儒、道而從佛了。法融出家後最早師從茅山大明法師,明法師承襲叁論宗興皇法朗的道統,學問修爲極高,明法師入滅後,法融又曆事多師,均屬于叁論一系。法融的著述多已不存,唯有從敦煌遺書中發現的《絕觀論》和存于《景德傳燈錄》中的《心銘》兩篇是目前爲止,保存最完整的著述。有鑒于此,本文對法融禅學思想的研究,主要以這兩篇爲文本依據。

  

  一、虛空爲道本

  

  《絕觀論》開篇即言:“大道沖虛,幽微寂寞,不可以心會,不可以言诠”[2],這也就是說宇宙萬象的真理無形、無言、無聲,既不能用心智來體會,也不能用言語來表達,只有借助“空”來體現和認知,也就是說“道本虛空”。

  “道”本是老莊玄學的術語,它代表著宇宙本源,萬物本體,是人類乃至自然萬物所應遵循的規律。當佛法初傳中國,爲了理解上的方便,譯經師就借用了“道”這一中國本土化的術語,代表著菩提,覺知,以及修行的方法。盡管後期的譯經師爲了避免佛道混淆也作了一些修正,但在江東和清談玄學盛行的地方,佛家依然喜歡用“道”一詞,法融亦是如此,特別是在他的《絕觀論》中多處都運用了“道”這一詞,而這個“道”在《絕觀論》中主要代表了萬法本相、佛法根本的意思,指的是我們要契悟、覺證的內容。

  “空”作爲佛學術語,應從無自性上去理解,這一點與玄學的“無”有很大的不同。老莊玄的“無”能生“有”,“有”成萬化,萬物的根源爲“無”;而佛學的“空”代表真空,是與假有相對,指的是萬物緣起性空,在這裏性空不是萬物本源,也沒有說性空能生萬有。

  法融以道作爲萬法的本相,那麼它具有怎樣的性質呢?《絕觀論》中入理和緣門有如下討論:(在悟道程度上,“緣門”要低于“入理”,通常“緣門”代表弟子所問,“入理”代表師父作答,在這裏“入理”代表法融的思想,以下均同。)

  問曰:夫求道者,爲一人得耶,爲衆人得耶;爲各各得耶,爲總共有之;爲本來有之,爲複修成得之?答曰:皆不如汝所說。何以故,若一人得者,道即不遍;若衆人得者,道即有窮;若各各得者,道即有數;若總共得者,方便即空;若本來有者,萬行虛設。若修成得者,造作非真。問曰:究竟雲何?答曰:離一切限量,分別貪欲。[3]

  可見作爲萬法實相的道,不是一人可得,不是衆人可得,不是分別可得,不是總共可得,既不是本來就有的,也不是後來修行得到的,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道若爲一個所得,那麼就違背了無所不遍的屬性;道若爲多數人所得,那道就是有窮盡的,這也違背其無窮無盡的宗旨;道若明確地分別爲人所得,那麼道則有了數量,這也違背了至道唯一的宗旨;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得道,那麼一切修行方便就等同無用;如果道爲衆人所本來具有,那麼一切修行萬法就沒有意義了;如果通過修行得道,那麼這就屬于刻意造作,破壞了它的本真狀態。否定了一切,那如何求道呢?法融指出要遠離一切數量限製,言語造作,同時又不會消泯任何方便萬行所存在的必要性。

  事實上,在這裏法融並不是說道不可得,方便修行的法門無用,而是意在強調求道的關鍵是遠離刻意的限製、造作,因爲“虛空爲道本”。而關于空爲道之本的判定,法融又是這樣解釋的:

  緣門問曰:道究竟屬誰?答曰:究竟無所屬,如空無所依。道若有系屬,即有遮有開,有主有寄也。問曰:雲何爲道本?雲何爲法用?答曰:虛空爲道本,森羅爲法用也。問曰: 于中誰爲造作?答曰: 于中實無作者,法界性自然。夫言實相者,即是空無相也。叁界如幻實空。[4]

  事實上,作爲萬法真相的道,如同虛空那樣無所依屬,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如果有所依屬,那麼就會有偏離,有依寄,虛空才是它的本然狀態,森羅萬法才是它的功用,其中沒有任何造作者,萬法的本性就是那樣自然而然,所以說叁界幻化,空無實相才是宇宙的真實面貌,道本虛空,由道而變現的森羅萬象即一切法的本性也是空寂的。然而據此理而推衍,宇宙萬法的實相便與無形無象的佛的法身無有差別,那是否能說,衆生只要悟到空理、實相,便與佛了無差別了嗎?緣門、入理就此接著討論:

  問曰: 既言空爲道本,空是佛不?答曰: 如是。問曰: 若空是者,聖人何不遣衆生念空,而令念佛也?答曰: 爲愚癡衆生,教令念佛。若有道心之士,即令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夫言實相者,即是空無相也。[5]

  既然“空爲道本”,空性即是佛性,那麼是否就可以叫衆生只念空,而不要念佛了?這當然不行,因爲衆生根器不同,體證大道的途徑自然不相同,下根之人念佛悟道,上根之人體證了實相爲空的道理,自然觀實相即同念佛,而所謂實相,即是空相。

  事實上,緣起性空,實相無相代表著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也是般若學說所倡的根本之義,正如龍樹菩薩在《中論·觀四谛品》中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6],可以說法融立“虛空爲道本,森羅爲法用”,其中虛空就代表著緣起性空之義,即緣起之當下就是性空,又因爲性空,所以才會有緣起之功用。

  二、無心與絕觀

  道本虛空,不可以言诠,不可以心思。這樣的大道,怎樣才能悟入呢?法融的回答是“無心用功”、“絕觀忘守”,這也就是說外在之境本來空寂,內在之心同樣也空,唯有絕觀忘守,才能達到泯滅差別觀念的無所得境界。

  法融在《心銘》中開宗即述:“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熏煉。往返無端,追尋不見。一切莫作,明寂自現”。因爲在他看來:“叁世無物,無心無佛,衆生無心,依無心出”[7]。

  可以說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如夢如幻,本性空寂的,所以外境爲空,隨境而起的心性亦空。一切心、法,本來就是無始無終,無去無來,無處追尋的,所以一切造作行爲都不必執著,至理大道會于本心顯現。這裏的“無心”是從般若空義上解,意爲心空,而心空又作何解呢?《宗鏡錄》中引《心銘》的一段話裏有集中的論述:

  問雲:何者是心?答:六根所觀,並悉是心。問:心若爲?答:心寂滅”。而心之寂滅又與外境本空相契,故而“心隨境起,心處無境,境處無心,將心滅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境隨心滅,心隨境無,兩處不生,寂靜虛明,菩提影現,心水常清。[8]

  心作何解呢?可以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即的,都是心的內容,可見心即是境,境即是心。另外心的狀態是寂滅的,而心的寂滅與外境的空又是相互契合的,所以心隨外境而發起,心內無外境,外境也無心,如果強以心滅境,心、境就會彼此妨礙。事實上,心寂、境空,境隨心而滅,心隨境而無,如果心、境俱不生滅,那麼本心的菩提覺知就自然顯現,自心也會常自清淨,沒有雜染。那既然心無,那是什麼在學道呢?法融解釋到:

  道非心念,何在于心也。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無念即無心,無心即真道。若衆生實有心,即顛倒;只爲于無心中而立心,乃生妄想。無心即無物, 無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本無心境,莫起生滅之見。[9]

  道不是由心念的,也無關于心。因爲有念就是在用心,用心就違背了大道,無念則無心,無心才是真正的大道。如果衆生以爲心爲實有,那麼就是顛倒知見,如果強于無心之心中立心,就會生起妄想。可以說無心即無有一物,無有一物即是自然之真谛,自然之真谛就是至理之大道。本來就沒有心,沒有外境,所以就不要生起有心,有境的知見來。

  在這裏法融一方面認爲六根所即的都是心,將心與境統一起來,另一方面又主張心、境俱寂滅,並且只有在心、境俱滅的情況下,菩提之知才會于本心顯現,所以無心才是達到泯滅一切有無、是非、我他、內外等差別觀念達到“無所得”境界的關鍵,這也正是“無心合道”的意旨所在。

  另外,法融指出一心有滯則諸法不通,一心無妄則萬緣調直,可見,在法融看來心中妄念四起的時候,則于萬法而不融通。那麼,何爲妄想呢?法融回答到“想念心是”,的確如此,心性本寂,然一旦內心有了生滅造作之念自然就會打破平靜,正如一潭平靜的湖水,清可見底,澈可映景,然而一旦漣漪四起,一切的一切也就打亂了。那這妄心爲什麼會生起呢?法融以爲是“于無心中而立心”,因爲立心本來就屬錯誤之舉,如果在依所謂的“安心”之法,那豈不是錯上加錯,所以“不須立心,亦不須強安,可謂安矣”。然而當妄想之心生起時,又該如何熄滅妄想呢

  法融以爲“知妄想不生,無妄可息。知心無心,無心可息是也”。如此看來妄想本無,心亦本無,何來妄想,何來熄妄之心呢!如果修行者真能體會到“一切莫顧,安心無處,無處安心”的道理,自然是能達到“虛明自露,寂靜不生,放曠縱橫,所作無滯,去住皆平…

《牛頭宗法融禅學思想探析(劉曉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