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宗法融禅学思想探析
刘晓玉
【内容提要】牛头宗是禅宗的重要一支,作为该宗的初祖,法融的禅学思想直接决定了牛头宗在中国禅宗史上的独特地位。究其要旨,其核心思想在于“道本虚空”,“无心合道”,在禅法修习上他则主张“无心用功”,“绝观忘守”,而从“虚空为道本”、“无心与绝观”、“无情可成佛”、“凡圣不二”这四个层面来看,其禅学思想主要是对三论宗义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牛头宗 法融 无心绝观
【作 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博士生。
法融,润州延陵(今江苏镇江)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卒于唐高宗显庆二年(657)。据道宣的《续高僧传》所载,法融在十九岁的时候,就达到了“翰林坟典,探索将尽”的程度,当他受到般若义学的熏陶后,即认识到“儒道俗文,信同糠粃,般若止观,实可舟航”[1],尽而弃儒、道而从佛了。法融出家后最早师从茅山大明法师,明法师承袭三论宗兴皇法朗的道统,学问修为极高,明法师入灭后,法融又历事多师,均属于三论一系。法融的著述多已不存,唯有从敦煌遗书中发现的《绝观论》和存于《景德传灯录》中的《心铭》两篇是目前为止,保存最完整的著述。有鉴于此,本文对法融禅学思想的研究,主要以这两篇为文本依据。
一、虚空为道本
《绝观论》开篇即言:“大道冲虚,幽微寂寞,不可以心会,不可以言诠”[2],这也就是说宇宙万象的真理无形、无言、无声,既不能用心智来体会,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只有借助“空”来体现和认知,也就是说“道本虚空”。
“道”本是老庄玄学的术语,它代表着宇宙本源,万物本体,是人类乃至自然万物所应遵循的规律。当佛法初传中国,为了理解上的方便,译经师就借用了“道”这一中国本土化的术语,代表着菩提,觉知,以及修行的方法。尽管后期的译经师为了避免佛道混淆也作了一些修正,但在江东和清谈玄学盛行的地方,佛家依然喜欢用“道”一词,法融亦是如此,特别是在他的《绝观论》中多处都运用了“道”这一词,而这个“道”在《绝观论》中主要代表了万法本相、佛法根本的意思,指的是我们要契悟、觉证的内容。
“空”作为佛学术语,应从无自性上去理解,这一点与玄学的“无”有很大的不同。老庄玄的“无”能生“有”,“有”成万化,万物的根源为“无”;而佛学的“空”代表真空,是与假有相对,指的是万物缘起性空,在这里性空不是万物本源,也没有说性空能生万有。
法融以道作为万法的本相,那么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呢?《绝观论》中入理和缘门有如下讨论:(在悟道程度上,“缘门”要低于“入理”,通常“缘门”代表弟子所问,“入理”代表师父作答,在这里“入理”代表法融的思想,以下均同。)
问曰:夫求道者,为一人得耶,为众人得耶;为各各得耶,为总共有之;为本来有之,为复修成得之?答曰:皆不如汝所说。何以故,若一人得者,道即不遍;若众人得者,道即有穷;若各各得者,道即有数;若总共得者,方便即空;若本来有者,万行虚设。若修成得者,造作非真。问曰:究竟云何?答曰:离一切限量,分别贪欲。[3]
可见作为万法实相的道,不是一人可得,不是众人可得,不是分别可得,不是总共可得,既不是本来就有的,也不是后来修行得到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道若为一个所得,那么就违背了无所不遍的属性;道若为多数人所得,那道就是有穷尽的,这也违背其无穷无尽的宗旨;道若明确地分别为人所得,那么道则有了数量,这也违背了至道唯一的宗旨;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得道,那么一切修行方便就等同无用;如果道为众人所本来具有,那么一切修行万法就没有意义了;如果通过修行得道,那么这就属于刻意造作,破坏了它的本真状态。否定了一切,那如何求道呢?法融指出要远离一切数量限制,言语造作,同时又不会消泯任何方便万行所存在的必要性。
事实上,在这里法融并不是说道不可得,方便修行的法门无用,而是意在强调求道的关键是远离刻意的限制、造作,因为“虚空为道本”。而关于空为道之本的判定,法融又是这样解释的:
缘门问曰:道究竟属谁?答曰:究竟无所属,如空无所依。道若有系属,即有遮有开,有主有寄也。问曰:云何为道本?云何为法用?答曰:虚空为道本,森罗为法用也。问曰: 于中谁为造作?答曰: 于中实无作者,法界性自然。夫言实相者,即是空无相也。三界如幻实空。[4]
事实上,作为万法真相的道,如同虚空那样无所依属,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如果有所依属,那么就会有偏离,有依寄,虚空才是它的本然状态,森罗万法才是它的功用,其中没有任何造作者,万法的本性就是那样自然而然,所以说三界幻化,空无实相才是宇宙的真实面貌,道本虚空,由道而变现的森罗万象即一切法的本性也是空寂的。然而据此理而推衍,宇宙万法的实相便与无形无象的佛的法身无有差别,那是否能说,众生只要悟到空理、实相,便与佛了无差别了吗?缘门、入理就此接着讨论:
问曰: 既言空为道本,空是佛不?答曰: 如是。问曰: 若空是者,圣人何不遣众生念空,而令念佛也?答曰: 为愚痴众生,教令念佛。若有道心之士,即令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夫言实相者,即是空无相也。[5]
既然“空为道本”,空性即是佛性,那么是否就可以叫众生只念空,而不要念佛了?这当然不行,因为众生根器不同,体证大道的途径自然不相同,下根之人念佛悟道,上根之人体证了实相为空的道理,自然观实相即同念佛,而所谓实相,即是空相。
事实上,缘起性空,实相无相代表着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也是般若学说所倡的根本之义,正如龙树菩萨在《中论·观四谛品》中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6],可以说法融立“虚空为道本,森罗为法用”,其中虚空就代表着缘起性空之义,即缘起之当下就是性空,又因为性空,所以才会有缘起之功用。
二、无心与绝观
道本虚空,不可以言诠,不可以心思。这样的大道,怎样才能悟入呢?法融的回答是“无心用功”、“绝观忘守”,这也就是说外在之境本来空寂,内在之心同样也空,唯有绝观忘守,才能达到泯灭差别观念的无所得境界。
法融在《心铭》中开宗即述:“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往返无端,追寻不见。一切莫作,明寂自现”。因为在他看来:“三世无物,无心无佛,众生无心,依无心出”[7]。
可以说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如梦如幻,本性空寂的,所以外境为空,随境而起的心性亦空。一切心、法,本来就是无始无终,无去无来,无处追寻的,所以一切造作行为都不必执着,至理大道会于本心显现。这里的“无心”是从般若空义上解,意为心空,而心空又作何解呢?《宗镜录》中引《心铭》的一段话里有集中的论述:
问云:何者是心?答:六根所观,并悉是心。问:心若为?答:心寂灭”。而心之寂灭又与外境本空相契,故而“心随境起,心处无境,境处无心,将心灭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两处不生,寂静虚明,菩提影现,心水常清。[8]
心作何解呢?可以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即的,都是心的内容,可见心即是境,境即是心。另外心的状态是寂灭的,而心的寂灭与外境的空又是相互契合的,所以心随外境而发起,心内无外境,外境也无心,如果强以心灭境,心、境就会彼此妨碍。事实上,心寂、境空,境随心而灭,心随境而无,如果心、境俱不生灭,那么本心的菩提觉知就自然显现,自心也会常自清净,没有杂染。那既然心无,那是什么在学道呢?法融解释到:
道非心念,何在于心也。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若众生实有心,即颠倒;只为于无心中而立心,乃生妄想。无心即无物, 无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本无心境,莫起生灭之见。[9]
道不是由心念的,也无关于心。因为有念就是在用心,用心就违背了大道,无念则无心,无心才是真正的大道。如果众生以为心为实有,那么就是颠倒知见,如果强于无心之心中立心,就会生起妄想。可以说无心即无有一物,无有一物即是自然之真谛,自然之真谛就是至理之大道。本来就没有心,没有外境,所以就不要生起有心,有境的知见来。
在这里法融一方面认为六根所即的都是心,将心与境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又主张心、境俱寂灭,并且只有在心、境俱灭的情况下,菩提之知才会于本心显现,所以无心才是达到泯灭一切有无、是非、我他、内外等差别观念达到“无所得”境界的关键,这也正是“无心合道”的意旨所在。
另外,法融指出一心有滞则诸法不通,一心无妄则万缘调直,可见,在法融看来心中妄念四起的时候,则于万法而不融通。那么,何为妄想呢?法融回答到“想念心是”,的确如此,心性本寂,然一旦内心有了生灭造作之念自然就会打破平静,正如一潭平静的湖水,清可见底,澈可映景,然而一旦涟漪四起,一切的一切也就打乱了。那这妄心为什么会生起呢?法融以为是“于无心中而立心”,因为立心本来就属错误之举,如果在依所谓的“安心”之法,那岂不是错上加错,所以“不须立心,亦不须强安,可谓安矣”。然而当妄想之心生起时,又该如何熄灭妄想呢
法融以为“知妄想不生,无妄可息。知心无心,无心可息是也”。如此看来妄想本无,心亦本无,何来妄想,何来熄妄之心呢!如果修行者真能体会到“一切莫顾,安心无处,无处安心”的道理,自然是能达到“虚明自露,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牛头宗法融禅学思想探析(刘晓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