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將這「徒自憂苦」的無意義事,徹底放下。
環境不順,固然是事實。然如不比對過去的順適,何至如此憂苦?過去的已經過去,過去的光榮與福樂,值不得留戀。「顧戀過去」,是衆生的煩惱──愛縛,使我們在過去的回憶中,增加了失望與悲哀,低落了克難精進的努力。爲什麼不如此想?你沒有陷身鐵幕,比關在鐵幕中的千千萬萬同胞,實在幸運得多!幾年來的流離過去了,到達了自由的祖國,而且找到了一分職業。這比之還在流 [P263] 離中的難胞,受著失業的苦痛,豈不是處境要順適得多!從業緣而成的當前境遇,應該隨遇而安,漸求進步,自求多福。生活的艱苦,可從淡泊中度過。人事的不安,可從勤勞與謙退中改善。佛法有「少欲」、「知足」法門,「隨緣而住」法門,可以修學。
經上說:「(財物)積聚皆銷散,(名位)崇高必墮落,(眷屬友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這是有名的「四非常偈」,對于你的思家病,正是迷夢中的晨鍾。要知道:家業沒有不消散的,眷屬沒有不別離的,只是時間問題。如有福緣,白手也可以創業;否則,家業是無法保守的。財物原是五家(水、火、賊、惡王、惡兒)所共的,如留身鐵幕之中,産業被共黨敲詐、壓榨、剝奪得精光,切身的苦痛,實在比你還難過得多。至于家屬,如因緣已盡,就是厮守家鄉,也還是會生離死別的。如因緣未盡,自有重逢的日子。父母妻兒的生活如何,健康如何,生還是死,這是你所朝夕挂念,臥寐不安的。佛說;「愛生則苦生」,雖是人之常情,但在這非常的時代,應自愛而爲更有利的計劃,不能老是徒自 [P264] 憂苦!你想:你這樣憂念在心,身體成病,是你父母妻兒所樂意的嗎?一旦重逢,不是徒增家屬的悲哀,徒增加來日的困難嗎?現在要從可能的有益的方面去想去作,節省憂思;憂思是于事無補的,應該老實放下來!這不是無情,而是不爲愚癡的情愛所迷。
爲個人的家庭的情愛所系縛,是苦痛的主要根源。學佛法,首先應擴大心胸,去我去私。衆生無始以來,生死無邊,現在寶島的八百萬軍民,誰不是你曆劫的父母妻兒兄弟姊妹,爲什麼生不起親熱的愛悅?鐵幕內四億五千萬同胞,誰不是你曆劫的父母妻兒兄弟姊妹,爲什麼生不起關切的悲哀!專在狹隘的小圈子中打轉,這才引起無邊的愁思。不但無益于人,而且有害于己,這是何等的愚癡!不記得儒家所說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是更徹底的推而大之,慈悲心由此激發;個己的愛縛,便可從此開脫。剩下來的問題是:怎樣來愛護我的同胞,解救我的同胞。不要說你沒有力量!力量只有大小,決非有無問題。盡自己的能力,首先完成自己崗位上的責任,更以余力來作有益于人 [P265] ,有益于國的事。那怕是一點一滴,都是無比的功德。大家能集一點一滴而彙成大流,什麼暴政,什麼惡行,也會一決無余。共業所感的苦難,要從共同努力中去改變!萦纏在你心中的問題,也唯有這樣,才能徹底解決了。不從此著想,而終日陷于憂苦中,是無益的。因此而來的健康惡化,佛菩薩是不能代爲解除的。佛法是從因果中去解決一切,不像狂妄的神教,以爲神的意思,可以自由的改變一切。
這些,我想你也許知道,只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環境與家屬的雜想,會不時的湧上心來。纏繞自己,無法撇下。對于這些,佛法的一貫精神,是以智化情。如能徹底反省,深切明白,痛下決心,那對于無謂的憂思,自然會松淡下來,恢複正常的。在這轉化的過程中,有兩點可以日常修習,這是以清淨情而代替染情的方法。一、忏悔:這雖是共業所感的時代苦難,而你適逢其會。某些方面,自己會覺得特別苦痛;這是自己不共的別業,前生與今生所造作,而現在享受其惡果。這應該早晚在佛菩薩前(無佛像,可想佛菩薩如在左右),痛切忏悔自己的 [P266] 業障。一種深切的忏悔,充滿信願而懇切的忏悔,是走向新生的無比力量。自己一向慣習了的思想路數,想這想那,會忽然不再走老路。偶然想起,也會立刻自覺而中止。二、稱念佛菩薩聖號:以清淨心,稱念清淨的聖號,將雜念排擠出去,雜念自會停息下來。心地漸漸平靜,不但憂苦漸除,佛菩薩的感應道交,也由此而得。心地一清淨,頓覺無邊光明,喜樂充滿。你的情緒,你的身體,都會不求好轉而自然好轉過來!
總之,憂思是愚昧的,無益的!學佛應爲衆生──人類的苦難而發心,不可拘蔽于狹隘的私我!祝你生活于佛法的光明之中,洋溢著正法的喜樂! [P267]
二六、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在樂生療養院說──
我來樂生院,與諸位說法,真可說感想萬端。諸位的病苦,當然首先的引起了我的痛切。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家還能來共同修學佛法,這不能不說太難得!佛菩薩的慈悲,並不遺棄你們。佛菩薩從來不曾遺棄任何人,我們都常在佛菩薩護念的恩光中;只可惜我們的心行,不完全能與佛菩薩的心行相應。在這無邊苦迫的世界,唯有佛法是我們的安慰,是我們的光明,是我們的依怙!除了佛法,我們還指望什麼?
佛說「人生是苦」,這是大家所能深切體會的。佛說「人身如病,如癰,如疠」,這在大家是更能深切經驗的。佛說何等徹底!不但大家現在陷在病苦中,一切人類,一切衆生,都從來不曾離得了病痛,離得了苦迫,不過小苦大苦,小 [P268] 病大病而已。所以大家現在的病苦,極爲深重,如能減輕一分,這當然是好的。然而切勿對照別人,渴想那無苦的快樂,無病的健康,因而增加無謂的痛苦。要知道,一切生死衆生,是從來不曾離得了病苦的。大家一向在病苦中,而現在的病苦更深。這唯有徹底放下,向解脫生死的大道邁進,向不病不死的境地邁進!
說到苦痛,有身苦,有心苦。如無衣,無食,風吹,日曬,冰凍,鞭打,火灼,刀瘡,蜂螫,蛇傷,這種種身苦,是一切人所同感的。這可從增加生産,勞資合作,醫藥進步等去補救。雖不能徹底,卻可以相對的救濟。心苦可就不同,如失望,怨恨,憂愁,恐怖,憤結,悲哀,熱惱等等,是人人不同的。如同樣的觀月,引起的心情,各各不同:有的欣悅,有的悲傷,有的怖畏,有的感到孤獨淒涼,有的覺得清涼優美。又如病苦,有的小病而心裏悲傷恐怖到極點,有的雖是重病,也能不引起心苦。所以,從過去業報,或現生違緣所招來的身苦,我們固然要謀求相對的救治;而從現緣或宿習而來的心苦,我們在佛法的修持中,更應充分的控製他,解除他,做到「無有恐怖」,「憂悲苦惱滅」。如諸位既經染 [P269] 上重病,無論是過去生的業報,或是這一生的橫緣,在現代的醫藥上,還不能作徹底的根治,那唯有安命,切勿愚癡而增重心苦。反之,心苦的解除,卻是自己作得主的。我告訴大家:有些了生脫死的阿羅漢,還免不了身體的病苦,但卻能沒有心苦。佛曾經說:你們要「身苦心不苦」。我覺得,「身苦心不苦」,是佛陀最慈悲,最方便的教授!在座諸位,應特別的頂戴奉行!
身與心──精神與物質,本是互相影響的,所以身苦會引起心苦,心苦也會引發身苦。然而身體苦痛的減少,不一定是精神上苦痛的減少。如近代的物質文明,非常進步,論理應該精神更愉快,而事實卻不然,患神經衰弱,精神失常的人,反而多起來。鬥爭恐怖的政策,使人更陷于驚惶失措,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苦海中。比諸位身體的苦痛,實在還要難受。可是心苦的消失,雖不一定沒有身體的苦痛;而修持有力的,確能做到身苦的解除。從心不苦而做到身不苦,這才是佛陀最徹底的救濟!可作爲我們的理想而努力去實現。
不知佛法,不依佛法而行的愚人,身苦會引起心苦,心苦會引起身苦,小苦 [P270] 會演變成大苦。如小病而恐怖憂郁,或思親單戀而臥食不安,久之身體是更壞更苦了!這在我國的現社會中,到處都是,用不著舉例。了解佛法,依佛法而行的智者,身苦不會引起心苦,決不因心苦而引起身苦,小苦不會變成大苦,反而大苦化小苦,小苦成無苦。這主要的關鍵在:一、通達因果事理,深信業報,不爲苦痛所擾亂,不顛顛倒倒的自作瘡疣。二、忏悔罪業,求佛菩薩加被,多集善根來減輕苦惱。叁、修習禅觀,這是由心轉身的有力方法。從前南嶽思大師,起初風疾發作,四肢緩慢,身不由心。後來因禅觀的力量,完全康複。還有一個事實,出于清人的筆記中,也與佛法相合,可作諸位的參考:
出身富貴的某女郎,美麗而聰慧,嫁得一位門當戶對的才郎。夫婦的感情很不錯,翁姑也合得來。不幸得很,她忽然染上了疠疾──痲瘋。發現以後,無論她的丈夫與翁姑,怎樣的愛她,也不能不實行隔離。不久,病勢越發厲害,這才爲她造一所小屋,整天住在裏面,與閉關差不多。她在小屋裏,整天想她的病相,對自己一幅醜惡不淨的身相,越看越醜惡,越看越可厭!醜惡不淨的身相,時 [P271] 刻的不離心念,連飲食便利時也如此。後來,她見不淨醜惡的病體脫落,僅剩一付雪白的骨骸,不再有穢濁。忽而從白骨中放射光明,照滿小室,她的惡病,也就從此完全好了!她厭離這世間的色身不淨,就一直住在這小屋中,過她的自由生活。──這一傳說的故事,吻合佛法中從修不淨觀而到淨觀的過程。由于心得定慧力而引起色身的轉變,是可能的。諸位!現在何妨以此樂生院作關房,切實的修習一下!
我想:大家平常大概是念佛的。念佛,是求得身心清淨而往生淨土的法門。這必須厭離此世間,徹底的看爲醜惡不淨,這才有可能。古人說:娑婆的厭心不切,難于舍娑婆而生淨土。娑婆是五濁惡世,色身是五蘊毒聚,如徹底的觀爲不淨,自有從不淨而轉爲清淨的可能。方才說的女郎,可以作爲大家的榜樣。諸位!佛是…
《佛法是救世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