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汙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聖……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雲何言心地法門?雲何言無盡燈?……一切法皆是佛法,諸法即是解脫,解脫者即是真如,諸法不出于真如;行住坐臥悉是不思議用,不待時節。……若見此理,真正不造諸業,隨分過生,一衣一衲,戒行增熏,積于淨業。但能如是,何慮不通![12]
“會其道,即心即佛。”馬祖在這裏揭示了“平常心是道”的內在內涵:第一、要提任“心爲萬法之根本”,所以要“識心達本源”,叁界都是我們凡夫的認知所顯現;第二、是“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要“事理雙通”,諸法就是解脫之法,就是真如實性,立處皆真。第叁、不要有任何的虛妄分別,直接契入,就能體會大道。第四,這是用功心性的一種最高修道方法。由此,他提出“平常心”是“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聖”。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主體的一切認知和行爲,都體現佛性或者佛教的教義,或者說應該將“道”貫徹到日常的一切認知和行爲中去,大體上講,這也就是宗密所謂“觸類是道”, “性在自然”的思想。不用特意的去修道,也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分別、就是放下、休去、而任心,這就是揭示的“平常心是道”的修行密意。
“平常心”,固然不脫離其“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等等馬祖說法用心。在具體實踐中無論如何是大大減少了諸般束縛,慧能的“無念爲宗“的思想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平常心是道”是其突出馬祖禅法的特點和根本宗旨,它經過“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的慈悲開示,最終讓大家得到與道相應的狀態。
如果說過去南宗祖師們重在“心性”的理體上的頓悟,那麼,馬祖則全力打破染淨、頓漸等二元對立的差別性,重在“心行”即平平常常的實際生活,在切實的生活中體現平等的心性,就是《華嚴經》的“事事無礙法界”,一滴水映現太陽的光輝。一顆平常心,可以把人的本心與諸法實性連接起來,把心靈的小宇宙與宇宙的大心靈連接起來,用個人的道德實踐體現宇宙萬法的真理,推動法界衆生的境界不斷提升。
馬祖的“平常心是道”如用《大乘起信論》心性思想也可以解釋的通。《起信論》主要通過一心二門來開顯如來一代的教法。二門中的“心真如義”、“心生滅義”來看,似乎馬祖也講“心”分爲“體”和“用”,但現存的語錄沒有具體詳述其論名,但在思想上已經運用其思想了。他認爲“心真如”是“無爲”,“心生滅”是“有爲”,前者是後者的根本,是其所依。“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緣,即是生滅義;不取諸法,即是真如義”。後來禅宗的看話頭,就是看沒有起心動念的那個心,也就是運用無分別,也是“平常心是道”的另外一種說法。修行者應從“無二”、“平等”的意義上體認此心的二義。所謂“迷”、“悟”不出于對此心本身的迷悟上。從馬祖的講述來看,前述的“平常心”應當就是在心“涉外”的情形下而不使“真如之心”汙染的心境,這就是他引用的《維摩經•菩薩品》中說的:“不盡有爲,不住無爲”所包容的內容。如神會對慧能禅法的概括一樣:“離此調伏不調伏二法,即是能禅師行處”。馬祖教導弟子,如果能夠做到“了心”,就是體認“即心是佛”,並且認識在在處處、一切事物無非是心的顯現,依“平常心是道”的理念生活,那麼在生活和修行兩個側面就能達到有機的結合,達到真正的自由解脫狀態。如《景德傳燈錄•馬祖傳》記載,他曾說:“若了此心,乃可隨時著衣吃飯,任運過時,更有何事!”其實就是依據慧能的“無念”的思想,般若中觀的“無所得”得理論,來指導日常生活。爲了破除弟子們“有所得”的習氣和心態,讓他們當下回心轉意,徹悟心性平等,自然生活。
五、結語
馬祖運用了靈活多樣的傳法方式,“應物接機”。接機,是禅宗特有的一種教化方法,是師徒之間直接、巧妙、意外的問答形式,多采用非一般的語言作略,諸如暗示、隱喻、反诘、棒打、喝斥等,目的是讓對方脫離語言名相束縛與表象迷惑,而達到徹悟。
馬祖道一的禅法思想在其弟子南泉普願與再傳弟子趙州從谂禅師發揮弘揚下,顯現出非常飄逸的禅法,頗受世人歡迎。但禅法太高深,常人難以領會,或由于曆史原因,這一法系沒有得到繼承,但其禅法思想一直影響到今天。其另一弟子百丈懷海的努力,建立禅寺製度,提倡農禅並重,經其再傳弟子沩山靈佑禅師而創立禅門五宗最早之沩仰宗;另一弟子黃檗希運及其弟子臨濟義玄禅師建立臨濟宗,法脈不絕,人才輩出,影響東亞區域的佛教。他們不管在禅法思想上,還是叢林製度上,抑或法脈的延續上,都真正的成爲中國佛教主流。這些與馬祖對般若思想那個領悟分不開的,其“平常心是道”的思想可以說是中國漢傳佛教最高最直接的修行法門。
“平常心是道”是突出馬祖禅法特點與佛教根本宗旨,是基于對般若實相的直接體悟,是佛法的命根。體驗的方法,即是“觸類是道而任心”,就是平常心是道所要解決的命題。如果說過去南宗祖師們重在“心性”的理體上的頓悟,那麼,馬祖則全力打破染淨、頓漸等二元對立的差別性,重在“心行”即平平常常的實際生活,在切實的生活中體現平等的心性,就是《華嚴經》的“事事無礙法界”,一滴水映現太陽的光輝,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佛法、禅法,是解決觀念問題,而不是在禅修打坐,是真如實性的激蕩。不管是“即心即佛”還是“非心非佛”,都可以說是與平常心是道同一命題的。這一命題是緊扣著佛法的本質,是叁藏十二部的精華,是佛教發展的最高智慧,人天眼目,涅槃妙心。由于馬祖的智慧,繼承的六祖慧能的禅法思想,不負祖師西來。
(責任校對:法恩)
--------------------------------------------------------------------------------
[①]文載河北《禅》雜志,1996年第3期。
[②]《祖堂集》載計88人,《景德傳燈錄》載計139人。
[③]《卍續藏經》第110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第867頁。
[④]《卍續藏經》第14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第557頁。
[⑤]《大正藏》第51冊,第246頁上。
[⑥]《江西馬祖道一廣錄》,《卍續藏經》第69冊,第2頁中。
[⑦][日]阿部正雄《禅與西方思想》,王雷泉、張汝倫譯,上海譯文出版社,第84頁。
[⑧]《江西馬祖道一廣錄》,河北佛教協會刊印《卍續藏經》第69冊,第4頁下。
[⑨]《江西馬祖道一廣錄》,河北佛教協會刊印《卍續藏經》第69冊,第4頁上。
[⑩]《景德傳燈錄》卷8,《大正藏》第51冊,第257下頁。
[11]《景德傳燈錄》卷8,《大正藏》第51冊,第258下頁。
[12] 《江西馬祖道一廣錄》,河北佛教協會刊印《卍續藏經》第69冊,第2頁下。
《“觸類是道而任心”的馬祖禅法思想(戒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