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解脱者即是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不待时节。……若见此理,真正不造诸业,随分过生,一衣一衲,戒行增熏,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12]
“会其道,即心即佛。”马祖在这里揭示了“平常心是道”的内在内涵:第一、要提任“心为万法之根本”,所以要“识心达本源”,三界都是我们凡夫的认知所显现;第二、是“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要“事理双通”,诸法就是解脱之法,就是真如实性,立处皆真。第三、不要有任何的虚妄分别,直接契入,就能体会大道。第四,这是用功心性的一种最高修道方法。由此,他提出“平常心”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主体的一切认知和行为,都体现佛性或者佛教的教义,或者说应该将“道”贯彻到日常的一切认知和行为中去,大体上讲,这也就是宗密所谓“触类是道”, “性在自然”的思想。不用特意的去修道,也不要去执着、不要去分别、就是放下、休去、而任心,这就是揭示的“平常心是道”的修行密意。
“平常心”,固然不脱离其“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等等马祖说法用心。在具体实践中无论如何是大大减少了诸般束缚,慧能的“无念为宗“的思想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平常心是道”是其突出马祖禅法的特点和根本宗旨,它经过“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的慈悲开示,最终让大家得到与道相应的状态。
如果说过去南宗祖师们重在“心性”的理体上的顿悟,那么,马祖则全力打破染净、顿渐等二元对立的差别性,重在“心行”即平平常常的实际生活,在切实的生活中体现平等的心性,就是《华严经》的“事事无碍法界”,一滴水映现太阳的光辉。一颗平常心,可以把人的本心与诸法实性连接起来,把心灵的小宇宙与宇宙的大心灵连接起来,用个人的道德实践体现宇宙万法的真理,推动法界众生的境界不断提升。
马祖的“平常心是道”如用《大乘起信论》心性思想也可以解释的通。《起信论》主要通过一心二门来开显如来一代的教法。二门中的“心真如义”、“心生灭义”来看,似乎马祖也讲“心”分为“体”和“用”,但现存的语录没有具体详述其论名,但在思想上已经运用其思想了。他认为“心真如”是“无为”,“心生灭”是“有为”,前者是后者的根本,是其所依。“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缘,即是生灭义;不取诸法,即是真如义”。后来禅宗的看话头,就是看没有起心动念的那个心,也就是运用无分别,也是“平常心是道”的另外一种说法。修行者应从“无二”、“平等”的意义上体认此心的二义。所谓“迷”、“悟”不出于对此心本身的迷悟上。从马祖的讲述来看,前述的“平常心”应当就是在心“涉外”的情形下而不使“真如之心”污染的心境,这就是他引用的《维摩经•菩萨品》中说的:“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所包容的内容。如神会对慧能禅法的概括一样:“离此调伏不调伏二法,即是能禅师行处”。马祖教导弟子,如果能够做到“了心”,就是体认“即心是佛”,并且认识在在处处、一切事物无非是心的显现,依“平常心是道”的理念生活,那么在生活和修行两个侧面就能达到有机的结合,达到真正的自由解脱状态。如《景德传灯录•马祖传》记载,他曾说:“若了此心,乃可随时着衣吃饭,任运过时,更有何事!”其实就是依据慧能的“无念”的思想,般若中观的“无所得”得理论,来指导日常生活。为了破除弟子们“有所得”的习气和心态,让他们当下回心转意,彻悟心性平等,自然生活。
五、结语
马祖运用了灵活多样的传法方式,“应物接机”。接机,是禅宗特有的一种教化方法,是师徒之间直接、巧妙、意外的问答形式,多采用非一般的语言作略,诸如暗示、隐喻、反诘、棒打、喝斥等,目的是让对方脱离语言名相束缚与表象迷惑,而达到彻悟。
马祖道一的禅法思想在其弟子南泉普愿与再传弟子赵州从谂禅师发挥弘扬下,显现出非常飘逸的禅法,颇受世人欢迎。但禅法太高深,常人难以领会,或由于历史原因,这一法系没有得到继承,但其禅法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其另一弟子百丈怀海的努力,建立禅寺制度,提倡农禅并重,经其再传弟子沩山灵佑禅师而创立禅门五宗最早之沩仰宗;另一弟子黄檗希运及其弟子临济义玄禅师建立临济宗,法脉不绝,人才辈出,影响东亚区域的佛教。他们不管在禅法思想上,还是丛林制度上,抑或法脉的延续上,都真正的成为中国佛教主流。这些与马祖对般若思想那个领悟分不开的,其“平常心是道”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汉传佛教最高最直接的修行法门。
“平常心是道”是突出马祖禅法特点与佛教根本宗旨,是基于对般若实相的直接体悟,是佛法的命根。体验的方法,即是“触类是道而任心”,就是平常心是道所要解决的命题。如果说过去南宗祖师们重在“心性”的理体上的顿悟,那么,马祖则全力打破染净、顿渐等二元对立的差别性,重在“心行”即平平常常的实际生活,在切实的生活中体现平等的心性,就是《华严经》的“事事无碍法界”,一滴水映现太阳的光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法、禅法,是解决观念问题,而不是在禅修打坐,是真如实性的激荡。不管是“即心即佛”还是“非心非佛”,都可以说是与平常心是道同一命题的。这一命题是紧扣着佛法的本质,是三藏十二部的精华,是佛教发展的最高智慧,人天眼目,涅槃妙心。由于马祖的智慧,继承的六祖慧能的禅法思想,不负祖师西来。
(责任校对:法恩)
--------------------------------------------------------------------------------
[①]文载河北《禅》杂志,1996年第3期。
[②]《祖堂集》载计88人,《景德传灯录》载计139人。
[③]《卍续藏经》第110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第867页。
[④]《卍续藏经》第14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第557页。
[⑤]《大正藏》第51册,第246页上。
[⑥]《江西马祖道一广录》,《卍续藏经》第69册,第2页中。
[⑦][日]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王雷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84页。
[⑧]《江西马祖道一广录》,河北佛教协会刊印《卍续藏经》第69册,第4页下。
[⑨]《江西马祖道一广录》,河北佛教协会刊印《卍续藏经》第69册,第4页上。
[⑩]《景德传灯录》卷8,《大正藏》第51册,第257下页。
[11]《景德传灯录》卷8,《大正藏》第51册,第258下页。
[12] 《江西马祖道一广录》,河北佛教协会刊印《卍续藏经》第69册,第2页下。
《“触类是道而任心”的马祖禅法思想(戒毓)》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