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護十地之行,也是般若之學範疇了。
[22] 《續藏經》第40冊,第726頁。羅什所譯《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中說:“大王,是般若波羅蜜,是諸佛菩薩一切衆生心識之神本也,一切國王之父母也。亦名神符,亦名辟鬼珠,亦名如意珠,亦名護國珠,亦名天地鏡,亦名龍寶神王。” (《大正藏》第8冊,第832頁下)又說:“一切國土安立,萬姓快樂,皆由般若波羅蜜。”(《大正藏》第8冊,第832頁中)
[23] 本文所引《仁王般若經》經文多是引自不空叁藏的譯本。
[24] 《大正藏》第8冊,第835頁下。
[25] 《大正藏》第8冊,第836頁上。
[26] 《大正藏》第8冊,第835頁下。
[27] 《大正藏》第8冊,第835頁下。
[28] 《大正藏》第8冊,第835頁下。
[29] 《大正藏》第8冊,第836頁上。
[30] 《大正藏》第8冊,第838頁上。
[31] 《大正藏》第8冊,第838頁中-下。
[32] 《大正藏》第8冊,第838頁下。
[33] 《大正藏》第8冊,第838頁下。
[34] 《大正藏》第8冊,第838頁中。
[35] 《大正藏》第8冊,第828頁中。
[36] 釋智旭《閱藏知津》第23卷中也說此經:“文更順暢,最宜流通。”(《嘉興藏》(新文豐版)第 32 冊,第93頁中)
[37] 羅什譯本作四天王,說一地菩薩做閻浮四天王。
[38] 《大正藏》第8冊,第837頁中。
[39] 《大正藏》第8冊,第835頁中。
[40] 《大正藏》第8冊,第835頁下。
[41] 《大正藏》第8冊,第836頁上。
[42] 《大正藏》第8冊,第835頁下。
[43] 《大正藏》第8冊,第839頁上。
[44] 《大正藏》第8冊,第835頁下。
[45] 《大正藏》第8冊,第835頁下。
[46] 《大正藏》第8冊,第839頁下。
[47] 《大正藏》第8冊,第838頁下。
[48] 《大正藏》第8冊,第838頁下。
[49] 《大正藏》第8冊,第835頁下。
[50] 《大正藏》第8冊,第839頁中。
[51] 《大正藏》第8冊,第837頁中。
[52] 《大正藏》第8冊,第837頁下。
[53] 《大正藏》第8冊,第829頁中。
[54] 羅什譯本《菩薩教化品》中說:忍心無二叁谛中,出有入無變化生……勝慧叁谛自達明,化樂天王百億國。空空谛觀無二相, 變化六道入無間。法現開士自在王,無二無照達理空。叁谛現前大智光,照千億土教一切……入百恒土化一切,圓照叁世恒劫事。返照樂虛無盡原,于第叁谛常寂然。(《大正藏》第8冊,第827頁下)
[55] 《大正藏》第8冊,第836頁下—837頁上。
[56] 《大正藏》第8冊,第838頁上。
[57] 《大正藏》第8冊,第836頁上-中。
[58] 《大正藏》第8冊,第836頁下。
[59] 《大正藏》第8冊,第839頁中。
[60] 《大正藏》第8冊,第839頁中。對于不離文字又不著文字地修文字般若,此經《二谛品》中也有一段話與此內容相應。經中說:“解心見無二,求二不可得。非謂二谛一,一亦不可得。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了達此一二,真入勝義谛。”( 《大正藏》第8冊,第839頁上)《慈悲梁皇寶忏》中也有一段較相應的解釋,說:“至德渺漠,本無言說,然言者德之诠,道之徑;說者理之階,聖之導。所以籍言以顯理,顯理故非言,理由言彰,言不越理。雖言理兩乖,善惡殊絕,然影響相符,未曾差濫。在于初學,要因言以會道,至于無學,以合理而言。《慈悲梁皇寶忏》(下冊)卷7,福建莆田廣化寺印,第46頁。
[61] 經中闡述了本覺思想,印度佛教重視本寂,中國佛教重視本覺,經中說自性清淨,即是本來的覺性。中國佛教多講本性自淨,本性覺悟,無有縛解,這在禅宗中多有體現,如初祖達磨對二祖慧可即是說本來無心,何來解縛。經中說:“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由此得爲衆生之本,亦是諸佛菩薩行本,是爲菩薩本所修行。”(《大正藏》第8冊,第837頁上)羅什譯本作:“自性清淨名覺薩婆若性,衆生本業是諸佛菩薩本年修行。“(《大正藏》第8冊,827頁上)這是說這種本自覺悟的自性是一切修學的根本。經中還說:“一切衆生自性清淨,所作諸行,無縛無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大正藏》第8冊,第838頁上)這是說因衆生本覺,因而一切所作無縛無解,非因果非不因果。
[62] 不即不離的思想在此經中有講說,經中說:“是以般若,非即五蘊,非離五蘊。非即衆生,非離衆生。非即境界,非離境界。非即行解,非離行解。如是等相,不可思量。”(《大正藏》第8冊,第838頁中)這裏說不即不離的中道,對後來禅宗運用般若思想,講不即不離,非有非無,即有即無的思想方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般若經裏講中道時,采用不即不離,非有非無,即有即無的說法,講得如此直截了當的,還是不多的。
[63] 經中多提到萬法性空,一切法是不二,不即不離,則世間萬法是什麼樣的呢?經中說到一切法皆如的思想。經中說:“法同法性猶如虛空,一切法皆如也。”(《大正藏》第8冊,第835頁下)又說:“一切諸法悉皆空故,若于諸法而得不動,不生不滅,無相無無相,不應起見。何以故?一切法皆如也,諸佛法僧亦如也。”(《大正藏》第8冊,第835頁下)“諸佛如來與一切法悉皆如故。”(《大正藏》第8冊,第839頁中)“如”在其它般若經典中也有講解,這種如其所是的思想是佛教對世界本相的闡述,這在《仁王般若經》中也有體現。
[64] 《大正藏》第8冊,第843頁上。
[65] 《大正藏》第8冊,第843頁上-中。
[66] 《大正藏》第8冊,第843頁上。
[67] 《大正藏》第8冊,第840頁中-下。
[68] 《大正藏》第8冊,第840頁下。這裏記載了普明王所誦持的一偈,這一偈在羅什譯本中,與《賢愚經》《無惱指鬘品》中的偈文基本相似。
[69] 《大正藏》第8冊,第840頁下。
[70] 《大正藏》第8冊,第840頁上。
[71] 《大正藏》第8冊,第840頁上。
[72] 《大正藏》第8冊,第843頁。
[73] 《大正藏》第8冊,第843頁中。
[74] 《大正藏》第8冊,第844頁下 。
[75] 《大正藏》第8冊,第836頁上。
[76] 《大正藏》第8冊,第843頁中。
[77] 《大正藏》第8冊,第843頁中-下。
[78] 《大正藏》第8冊,第843頁下。
[79]《解惑篇》中記載說:“上問帝師雲:修寺建塔,有何功德?答雲:福蔭大千。由是建仁王護國寺。” (《嘉興藏》(新文豐版)第 35 冊,第463頁中)
[80] 《大正藏》第49冊,第182頁下。陳朝正殿名爲太極。
[81] 《大正藏》第49冊,第247頁下。
[82] 《大正藏》第49冊,第363頁中。
[83] 《大正藏》第50冊,第214頁下。
[84] 在日本,自齊明天皇天皇年元年(660年)修仁王法會後,每到新天皇即位之時,都于全國百處修仁王會,稱爲一代一度仁王會。高麗(韓國)于文宗(1041-1082年)以來,亦數次設立百座仁王會。
[85] 《大正藏》第49冊,第456頁上。《佛祖統紀》中記載說:“永泰元年……十月吐蕃寇逼京師,命內出仁王經二辇送西明諸寺,诏不空叁藏置百高座講經,帝臨禦行香禮敬,已而寇平。”(《大正藏》第49冊,第377頁下)
[86] 《大正藏》第51冊,第846頁中。
[87] 《宋高僧傳》,中華書局 ,1987年8月第一版,第11-12頁。
[88] 宋清源撰的《仁王經疏》中說不空叁藏曾誦此咒解羌胡之圍,在天寶元年西番、大石、康等五國來侵犯安西,唐玄宗本想發兵,但距安西一萬余裏,要一個月才能到。于是就诏不空進宮做法會,不空誦此經陀羅尼二十七遍,帝見神人,不空說是毗沙門第二子獨健領兵來救。二個月後安西來報說,二月十一日(不空做法會的那天)從早上巳到下午酉時有神兵相助,又經過兩天後,來犯軍隊潰敗逃走。那時來犯軍隊營裏有金毛鼠咬斷弓弦及器仗,都不能用了,又有光明天王出現在安西城樓上。
[89]《大正藏》第50冊,第436頁中-下。
[90]《大正藏》第50冊,第440頁下-441頁下
[91]《大正藏》第50冊,第488頁上-489頁下。
[92]《大正藏》第50冊,第495頁中-497頁下。
[93]《大正藏》第50冊,第607頁中-608頁上。
[94]《大正藏》第50冊,第319頁上。
[95] 《大正藏》第8冊,第840頁上。
[96] 《大正藏》第8冊,第840頁上。
[97] (宋)普濟《五燈會元》,中華書局,1984年10月第一版,第50頁。
[98] 《大正藏》第8冊,第835頁上。
[99] 《大正藏》第38冊,第538頁下。
[100] 《大正藏》第43冊,第129頁中。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在中國的傳譯(蔡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