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帝览奏谢空,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此其始也。[87]
宋清源撰的《仁王经疏》中在解说此咒时亦引用此故事,说得更为详细。[88]
(三)后来众多大德讲说注疏此经
在《续高僧传》中记载了彦琮、慧赜、昙延、灵裕、慧光等不少大德讲说、注疏《仁王般若经》的,如:
释彦琮,俗缘李氏……及齐后西幸晋阳,延入宣德殿讲仁王经,国统僧都用为承奉,听徒二百,并是英髦。帝亲临御筵,文武咸侍,皇太后及以六宫,同升法会。[89]
释慧赜,俗姓李,荆州江陵人。……武德年内释侣云繁,屡建法筵,皆程气宇,时延兴寺,百座讲仁王经,王公卿士并从盛集。[90]
释昙延,俗缘王氏……所着涅槃义疏十五卷,宝性胜鬘仁王等疏。[91]
释灵裕,俗姓赵……自年三十即存著述……胜鬘央掘寿观仁王毘尼母往生论上下生遗教等诸经各为疏记。[92]
释慧光,姓杨氏,……凡所撰胜鬘遗教温室仁王般若等,皆有注释。[93]
《佛祖统纪》中还说神照撰《仁王忏仪》,记载中说:“讲忏仪,僧传称……神照撰仁王忏仪。”[94]
(四)信众持诵
国王受持读诵解说此经可以护国,灭灾,而大臣及人民诵读此经也护国灭灾的功效。经中说:
一切国土若欲乱时,有诸灾难贼来破坏,……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受读诵,如法修行,灾难即灭。[95]
经中还说:
若于是经受持读诵,一切所求官位富饶,男女慧解行来随意,人天果报皆得满足,疾疫厄难即得除愈,杻械枷锁捡系其身皆得解脱,破四重戒作五逆罪,及毁诸戒无量过咎悉得消灭。[96]
因为般若智慧能为众生带来极大福利,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因而历史上信众还是多有持诵修习,但信众们诵习也多是为了护国,利益大众。历史上记载般若经功德的故事不少,其中就有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在城被包围而劝众人诵般若经而退敌的故事。《五灯会元》记载说:
隋大业十三载,领徒众抵吉州,值群盗围城,七旬不解。万众惶怖,祖愍之,教令念《摩诃般若》。时贼众望雉堞间若有神兵,乃相谓曰:城内必有异人,不可攻矣。悄悄引去。[97]
(五)五部般若之说
般若部有分类有好几种,有三部、四部、五部、八部的说法,而般若的五支说,就是依据《仁王般若经》中的记载来的,《仁王般若经》《序品》中说:
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天王问般若波罗蜜多、大品等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多。[98]
这里的《大品般若》在罗什译本中作《光赞般若经》,这是说前面已说了四部般若,现在说了《仁王般若经》,就有五部了。在这里说到《仁王般若经》是在《大品般若》之后说的,因而又有称《仁王般若经》是般若结经的说法。
(六)三贤十地思想
《仁王般若经》的三贤十地思想在佛教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它对佛教菩萨果位的独特解说,受到后人的重视。关于菩萨的修行果位,经典中有不同的说法,智者大师在《维摩经玄疏卷》中说:“诸经明位数不同者,如《华严经》三十心、十地、佛地,但有四十一位。《璎珞经》明有五十二位,《仁王经》明五十一位。新翻《金光明胜天王般若》及《大品经》但明十地、佛地,不开三十心。《大涅槃经》明五行十功德义,推以开三十心、十地也。诸论明地位多小不同,悉是约经故尔。”[99]
《仁王般若经》中讲的菩萨修行次第就有五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贤位共古三十果位,以及十地果位,再加上等觉,共四十一位,在三贤位之前又有十信(十善)位,所以共有五十一位。《仁王般若经》中对三贤十地思想的论述使得它在后来人在讨论菩萨修行果位时总是加以关注、探索,窥基就是在无法确定《仁王般若经》真假时,仍是采用其中的思想,他在所撰《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中说:“如仁王经说有差别,地前有三心……西方寻访彼经,未闻有本,虽尔今且会之。”[100]这是说玄奘在西行取经时,没有见到此经,但经中讲地前三心,即十住十行十回向时,仍是引用此经中的义理。
《仁王般若经》是一部出现较晚的般若经典,它阐述了其它般若经中较少讲述的内容,如对般若护国功德的讲述,对文字般若修法的讲述以及修行般若的观行层次等等,这些都显出后期经典的翻译越来越成熟,在思想上也越来越接近当时的佛教思想,《仁王般若经》的思想价值使得后来的佛学家也多有注疏和研究。它对般若能护国利民的功德做了阐述,使国家重视该经,以此来护国利民,因而它的思想影响和社会意义还是较大的。
(责任校对:通贤)
--------------------------------------------------------------------------------
[1] 《大正藏》第8册,第834页上。
[2] 参与翻译的还有义学沙门良贲、释飞锡、翰林学士柳抗等十六人。《续高僧传》中说:“释飞锡……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奉诏于大明宫内道场同义学沙门良贲等十六人,参译仁王护国般若经并密严经,……不空与锡等及翰林学士柳抗,重更详定,锡充证义,正员辞笔,不愧斯职也。”(《大正藏》第50册,第721页下)
[3] 《大正藏》第33册,第254页中。智者大师疏中引《历代三宝记》说有三译本:“一者晋时永嘉年,月支三藏昙摩罗察,晋云法护,翻出二卷,名仁王般若。二是伪秦弘始三年,鸠摩罗什,于长安逍遥园别馆翻二卷,名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三者梁时真谛,大同年于豫章实因寺翻出一卷,名仁王般若经,疏有六卷。虽有三本,秦为周悉。依费长房入藏目录云耳。”(《大正藏》第33册,第254页中)
[4] 《大正藏》第33册,第254页中。
[5] 《大正藏》第33册,第254页。
[6] 这两卷写本,都是与罗什所译的《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有关的。《仁王般若实相论》中引用了罗什所译经本的内容,说“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说十万亿偈般若波罗蜜。”(《大正藏》第85册,第160页中)《仁王经疏》解说了“佛说仁王护国波若波罗蜜”这一经题。(《大正藏》第85册,第167页中)[7] 《续藏经》第40册,第83页。
[8] 《续藏经》第40册,第726页。
[9]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下记载一个故事说到时人同时持诵两译本,说:“德宗皇帝贞元十九年,有一沙门,不知名及住处,宿太山府君庙堂,诵新译经四无常偈,府君梦示云:吾昔在佛前,亲闻此经,什公翻译词质义味泯合,闻读诵声,身心清凉。新经又词甚美,义味淡薄,汝持本又毘沙门与经卷副。沙门梦觉,兼持旧本矣。”(《大正藏》第51册,第846页中)
[10]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9月第一版,第213页
[11] 般若经典到中国,人们又对般若经进行了分类,有三部、四部、五部、八部般若的说法。
三部般若:三部般若的说法出自《大智度论》卷六七,说般若经有上、中下品三种:般若波罗蜜部经卷,有多有少,有上中下──光赞、放光、道行。(《大正藏》第25册,第529页中)
四部般若:随着般若经的传入和翻译,又有四部般若的说法。就是说在三部外,加一部六百偈本。即三部以外加《金刚般若》,合成四部,但《金刚经》只有三百多偈。
五部般若:《仁王护国经》中说有五时般若,五时般若少有人提,吉藏对此评论时,引用《大智度论》一百卷中说:诸龙天宫有千亿万偈般若经。所以他认为般若“岂局在五时,限于八部耶?” (《大正藏》第33册,第86页)
八部般若: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年),菩提留支到中国来,译出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这部论是世亲所造的,菩提留支又依据世亲的论释,造《金刚仙论》十卷。《金刚仙论》说有“八部般若”,论中卷一说:八部般若,以十种义释对治十。其第一部十万偈(大品是);第二部二万五千偈(放光是);第三部一万八千偈(光赞是);第四部八千偈(道行是);第五部四千偈(小品是);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问是);第七部六百偈(文殊是);第八部三百偈(即此金刚般若是)。(《大正藏》第25册,第798页。括号内为后人的小字注解。又见于《续藏经》第二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民国83年第一版,第391页)
[12] 《大正藏》第43册,第129页中。
[13] 《大正藏》第8册,第835页上。
[14] 《大正藏》第8册,第825页中。
[15] 副岛正光《般若经典的基础研究》,春秋社,第22页。
[16] 《大正藏》第8册,第834页中。
[17]《大正藏》第55册,第126页中。
[18]《大正藏》第33册,第254页。
[19]《嘉兴藏》(新文丰版)第35册,第347页中。《佛教各宗大意》中认为此经可以增加信众对佛法的信心,因而天台宗重视此经。说天台“以《妙法莲华经》为正依经典,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涅般经》为扶疏,以《大品经》为观法,引《维摩》、《仁王》等经以增信,引《佛性》、《宝性》等论以助成。”(《佛教各宗大意》,黄忏华著,佛陀教育基金会,民国八十一年印,第392页。)
[20] 《续藏经》第40册,第83页。
[21]唐遇良的《仁王经疏法衡钞》中说到般若有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眷属般若以及境界般若,其中文字般若可泛指三藏十二部,眷属般若中包括六度万行,这样则经中讲到如何护佛果,…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在中国的传译(蔡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