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在中國的傳譯(蔡宏)▪P4

  ..續本文上一頁帝覽奏謝空,因敕諸道城樓置天王像,此其始也。[87]

  

  宋清源撰的《仁王經疏》中在解說此咒時亦引用此故事,說得更爲詳細。[88]

  

  (叁)後來衆多大德講說注疏此經

  在《續高僧傳》中記載了彥琮、慧赜、昙延、靈裕、慧光等不少大德講說、注疏《仁王般若經》的,如:

  

  釋彥琮,俗緣李氏……及齊後西幸晉陽,延入宣德殿講仁王經,國統僧都用爲承奉,聽徒二百,並是英髦。帝親臨禦筵,文武鹹侍,皇太後及以六宮,同升法會。[89]

  釋慧赜,俗姓李,荊州江陵人。……武德年內釋侶雲繁,屢建法筵,皆程氣宇,時延興寺,百座講仁王經,王公卿士並從盛集。[90]

  釋昙延,俗緣王氏……所著涅槃義疏十五卷,寶性勝鬘仁王等疏。[91]

  釋靈裕,俗姓趙……自年叁十即存著述……勝鬘央掘壽觀仁王毘尼母往生論上下生遺教等諸經各爲疏記。[92]

  釋慧光,姓楊氏,……凡所撰勝鬘遺教溫室仁王般若等,皆有注釋。[93]

  

  《佛祖統紀》中還說神照撰《仁王忏儀》,記載中說:“講忏儀,僧傳稱……神照撰仁王忏儀。”[94]

  

  (四)信衆持誦

  國王受持讀誦解說此經可以護國,滅災,而大臣及人民誦讀此經也護國滅災的功效。經中說:

  

  一切國土若欲亂時,有諸災難賊來破壞,……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受讀誦,如法修行,災難即滅。[95]

  

  經中還說:

  

  若于是經受持讀誦,一切所求官位富饒,男女慧解行來隨意,人天果報皆得滿足,疾疫厄難即得除愈,杻械枷鎖撿系其身皆得解脫,破四重戒作五逆罪,及毀諸戒無量過咎悉得消滅。[96]

  

  因爲般若智慧能爲衆生帶來極大福利,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因而曆史上信衆還是多有持誦修習,但信衆們誦習也多是爲了護國,利益大衆。曆史上記載般若經功德的故事不少,其中就有禅宗四祖道信禅師在城被包圍而勸衆人誦般若經而退敵的故事。《五燈會元》記載說:

  

  隋大業十叁載,領徒衆抵吉州,值群盜圍城,七旬不解。萬衆惶怖,祖愍之,教令念《摩诃般若》。時賊衆望雉堞間若有神兵,乃相謂曰:城內必有異人,不可攻矣。悄悄引去。[97]

  

  (五)五部般若之說

  般若部有分類有好幾種,有叁部、四部、五部、八部的說法,而般若的五支說,就是依據《仁王般若經》中的記載來的,《仁王般若經》《序品》中說:

  

  大覺世尊,前已爲我等,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多、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天王問般若波羅蜜多、大品等無量無數般若波羅蜜多。[98]

  

  這裏的《大品般若》在羅什譯本中作《光贊般若經》,這是說前面已說了四部般若,現在說了《仁王般若經》,就有五部了。在這裏說到《仁王般若經》是在《大品般若》之後說的,因而又有稱《仁王般若經》是般若結經的說法。

  

  (六)叁賢十地思想

  《仁王般若經》的叁賢十地思想在佛教中有著一定的影響,它對佛教菩薩果位的獨特解說,受到後人的重視。關于菩薩的修行果位,經典中有不同的說法,智者大師在《維摩經玄疏卷》中說:“諸經明位數不同者,如《華嚴經》叁十心、十地、佛地,但有四十一位。《璎珞經》明有五十二位,《仁王經》明五十一位。新翻《金光明勝天王般若》及《大品經》但明十地、佛地,不開叁十心。《大涅槃經》明五行十功德義,推以開叁十心、十地也。諸論明地位多小不同,悉是約經故爾。”[99]

  《仁王般若經》中講的菩薩修行次第就有五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叁賢位共古叁十果位,以及十地果位,再加上等覺,共四十一位,在叁賢位之前又有十信(十善)位,所以共有五十一位。《仁王般若經》中對叁賢十地思想的論述使得它在後來人在討論菩薩修行果位時總是加以關注、探索,窺基就是在無法確定《仁王般若經》真假時,仍是采用其中的思想,他在所撰《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中說:“如仁王經說有差別,地前有叁心……西方尋訪彼經,未聞有本,雖爾今且會之。”[100]這是說玄奘在西行取經時,沒有見到此經,但經中講地前叁心,即十住十行十回向時,仍是引用此經中的義理。

  《仁王般若經》是一部出現較晚的般若經典,它闡述了其它般若經中較少講述的內容,如對般若護國功德的講述,對文字般若修法的講述以及修行般若的觀行層次等等,這些都顯出後期經典的翻譯越來越成熟,在思想上也越來越接近當時的佛教思想,《仁王般若經》的思想價值使得後來的佛學家也多有注疏和研究。它對般若能護國利民的功德做了闡述,使國家重視該經,以此來護國利民,因而它的思想影響和社會意義還是較大的。 

  

  

  (責任校對:通賢) 

  --------------------------------------------------------------------------------

  [1] 《大正藏》第8冊,第834頁上。

  [2] 參與翻譯的還有義學沙門良贲、釋飛錫、翰林學士柳抗等十六人。《續高僧傳》中說:“釋飛錫……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奉诏于大明宮內道場同義學沙門良贲等十六人,參譯仁王護國般若經並密嚴經,……不空與錫等及翰林學士柳抗,重更詳定,錫充證義,正員辭筆,不愧斯職也。”(《大正藏》第50冊,第721頁下)

  [3] 《大正藏》第33冊,第254頁中。智者大師疏中引《曆代叁寶記》說有叁譯本:“一者晉時永嘉年,月支叁藏昙摩羅察,晉雲法護,翻出二卷,名仁王般若。二是僞秦弘始叁年,鸠摩羅什,于長安逍遙園別館翻二卷,名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叁者梁時真谛,大同年于豫章實因寺翻出一卷,名仁王般若經,疏有六卷。雖有叁本,秦爲周悉。依費長房入藏目錄雲耳。”(《大正藏》第33冊,第254頁中)

  [4] 《大正藏》第33冊,第254頁中。

  [5] 《大正藏》第33冊,第254頁。

  [6] 這兩卷寫本,都是與羅什所譯的《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有關的。《仁王般若實相論》中引用了羅什所譯經本的內容,說“爾時十六大國王聞佛說十萬億偈般若波羅蜜。”(《大正藏》第85冊,第160頁中)《仁王經疏》解說了“佛說仁王護國波若波羅蜜”這一經題。(《大正藏》第85冊,第167頁中)[7] 《續藏經》第40冊,第83頁。

  [8] 《續藏經》第40冊,第726頁。

  [9] 《叁寶感應要略錄》卷下記載一個故事說到時人同時持誦兩譯本,說:“德宗皇帝貞元十九年,有一沙門,不知名及住處,宿太山府君廟堂,誦新譯經四無常偈,府君夢示雲:吾昔在佛前,親聞此經,什公翻譯詞質義味泯合,聞讀誦聲,身心清涼。新經又詞甚美,義味淡薄,汝持本又毘沙門與經卷副。沙門夢覺,兼持舊本矣。”(《大正藏》第51冊,第846頁中)

  [10]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9月第一版,第213頁

  [11] 般若經典到中國,人們又對般若經進行了分類,有叁部、四部、五部、八部般若的說法。

  叁部般若:叁部般若的說法出自《大智度論》卷六七,說般若經有上、中下品叁種:般若波羅蜜部經卷,有多有少,有上中下──光贊、放光、道行。(《大正藏》第25冊,第529頁中)

  四部般若:隨著般若經的傳入和翻譯,又有四部般若的說法。就是說在叁部外,加一部六百偈本。即叁部以外加《金剛般若》,合成四部,但《金剛經》只有叁百多偈。

  五部般若:《仁王護國經》中說有五時般若,五時般若少有人提,吉藏對此評論時,引用《大智度論》一百卷中說:諸龍天宮有千億萬偈般若經。所以他認爲般若“豈局在五時,限于八部耶?” (《大正藏》第33冊,第86頁)

  八部般若: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年),菩提留支到中國來,譯出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叁卷,這部論是世親所造的,菩提留支又依據世親的論釋,造《金剛仙論》十卷。《金剛仙論》說有“八部般若”,論中卷一說:八部般若,以十種義釋對治十。其第一部十萬偈(大品是);第二部二萬五千偈(放光是);第叁部一萬八千偈(光贊是);第四部八千偈(道行是);第五部四千偈(小品是);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問是);第七部六百偈(文殊是);第八部叁百偈(即此金剛般若是)。(《大正藏》第25冊,第798頁。括號內爲後人的小字注解。又見于《續藏經》第二冊,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民國83年第一版,第391頁)

  [12] 《大正藏》第43冊,第129頁中。

  [13] 《大正藏》第8冊,第835頁上。

  [14] 《大正藏》第8冊,第825頁中。

  [15] 副島正光《般若經典的基礎研究》,春秋社,第22頁。

  [16] 《大正藏》第8冊,第834頁中。

  [17]《大正藏》第55冊,第126頁中。

  [18]《大正藏》第33冊,第254頁。

  [19]《嘉興藏》(新文豐版)第35冊,第347頁中。《佛教各宗大意》中認爲此經可以增加信衆對佛法的信心,因而天臺宗重視此經。說天臺“以《妙法蓮華經》爲正依經典,以《大智度論》爲指南,以《涅般經》爲扶疏,以《大品經》爲觀法,引《維摩》、《仁王》等經以增信,引《佛性》、《寶性》等論以助成。”(《佛教各宗大意》,黃忏華著,佛陀教育基金會,民國八十一年印,第392頁。)

  [20] 《續藏經》第40冊,第83頁。

  [21]唐遇良的《仁王經疏法衡鈔》中說到般若有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眷屬般若以及境界般若,其中文字般若可泛指叁藏十二部,眷屬般若中包括六度萬行,這樣則經中講到如何護佛果,…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在中國的傳譯(蔡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