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在中国的传译(蔡宏)▪P5

  ..续本文上一页护十地之行,也是般若之学范畴了。

  [22] 《续藏经》第40册,第726页。罗什所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中说:“大王,是般若波罗蜜,是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心识之神本也,一切国王之父母也。亦名神符,亦名辟鬼珠,亦名如意珠,亦名护国珠,亦名天地镜,亦名龙宝神王。” (《大正藏》第8册,第832页下)又说:“一切国土安立,万姓快乐,皆由般若波罗蜜。”(《大正藏》第8册,第832页中)

  [23] 本文所引《仁王般若经》经文多是引自不空三藏的译本。

  [24] 《大正藏》第8册,第835页下。

  [25] 《大正藏》第8册,第836页上。

  [26] 《大正藏》第8册,第835页下。

  [27] 《大正藏》第8册,第835页下。

  [28] 《大正藏》第8册,第835页下。

  [29] 《大正藏》第8册,第836页上。

  [30] 《大正藏》第8册,第838页上。

  [31] 《大正藏》第8册,第838页中-下。

  [32] 《大正藏》第8册,第838页下。

  [33] 《大正藏》第8册,第838页下。

  [34] 《大正藏》第8册,第838页中。

  [35] 《大正藏》第8册,第828页中。

  [36] 释智旭《阅藏知津》第23卷中也说此经:“文更顺畅,最宜流通。”(《嘉兴藏》(新文丰版)第 32 册,第93页中)

  [37] 罗什译本作四天王,说一地菩萨做阎浮四天王。

  [38] 《大正藏》第8册,第837页中。

  [39] 《大正藏》第8册,第835页中。

  [40] 《大正藏》第8册,第835页下。

  [41] 《大正藏》第8册,第836页上。

  [42] 《大正藏》第8册,第835页下。

  [43] 《大正藏》第8册,第839页上。

  [44] 《大正藏》第8册,第835页下。

  [45] 《大正藏》第8册,第835页下。

  [46] 《大正藏》第8册,第839页下。

  [47] 《大正藏》第8册,第838页下。

  [48] 《大正藏》第8册,第838页下。

  [49] 《大正藏》第8册,第835页下。

  [50] 《大正藏》第8册,第839页中。

  [51] 《大正藏》第8册,第837页中。

  [52] 《大正藏》第8册,第837页下。

  [53] 《大正藏》第8册,第829页中。 

  [54] 罗什译本《菩萨教化品》中说:忍心无二三谛中,出有入无变化生……胜慧三谛自达明,化乐天王百亿国。空空谛观无二相, 变化六道入无间。法现开士自在王,无二无照达理空。三谛现前大智光,照千亿土教一切……入百恒土化一切,圆照三世恒劫事。返照乐虚无尽原,于第三谛常寂然。(《大正藏》第8册,第827页下)

  [55] 《大正藏》第8册,第836页下—837页上。

  [56] 《大正藏》第8册,第838页上。

  [57] 《大正藏》第8册,第836页上-中。

  [58] 《大正藏》第8册,第836页下。

  [59] 《大正藏》第8册,第839页中。

  [60] 《大正藏》第8册,第839页中。对于不离文字又不著文字地修文字般若,此经《二谛品》中也有一段话与此内容相应。经中说:“解心见无二,求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一亦不可得。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了达此一二,真入胜义谛。”( 《大正藏》第8册,第839页上)《慈悲梁皇宝忏》中也有一段较相应的解释,说:“至德渺漠,本无言说,然言者德之诠,道之径;说者理之阶,圣之导。所以籍言以显理,显理故非言,理由言彰,言不越理。虽言理两乖,善恶殊绝,然影响相符,未曾差滥。在于初学,要因言以会道,至于无学,以合理而言。《慈悲梁皇宝忏》(下册)卷7,福建莆田广化寺印,第46页。

  [61] 经中阐述了本觉思想,印度佛教重视本寂,中国佛教重视本觉,经中说自性清净,即是本来的觉性。中国佛教多讲本性自净,本性觉悟,无有缚解,这在禅宗中多有体现,如初祖达磨对二祖慧可即是说本来无心,何来解缚。经中说:“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由此得为众生之本,亦是诸佛菩萨行本,是为菩萨本所修行。”(《大正藏》第8册,第837页上)罗什译本作:“自性清净名觉萨婆若性,众生本业是诸佛菩萨本年修行。“(《大正藏》第8册,827页上)这是说这种本自觉悟的自性是一切修学的根本。经中还说:“一切众生自性清净,所作诸行,无缚无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大正藏》第8册,第838页上)这是说因众生本觉,因而一切所作无缚无解,非因果非不因果。

  [62] 不即不离的思想在此经中有讲说,经中说:“是以般若,非即五蕴,非离五蕴。非即众生,非离众生。非即境界,非离境界。非即行解,非离行解。如是等相,不可思量。”(《大正藏》第8册,第838页中)这里说不即不离的中道,对后来禅宗运用般若思想,讲不即不离,非有非无,即有即无的思想方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般若经里讲中道时,采用不即不离,非有非无,即有即无的说法,讲得如此直截了当的,还是不多的。

  [63] 经中多提到万法性空,一切法是不二,不即不离,则世间万法是什么样的呢?经中说到一切法皆如的思想。经中说:“法同法性犹如虚空,一切法皆如也。”(《大正藏》第8册,第835页下)又说:“一切诸法悉皆空故,若于诸法而得不动,不生不灭,无相无无相,不应起见。何以故?一切法皆如也,诸佛法僧亦如也。”(《大正藏》第8册,第835页下)“诸佛如来与一切法悉皆如故。”(《大正藏》第8册,第839页中)“如”在其它般若经典中也有讲解,这种如其所是的思想是佛教对世界本相的阐述,这在《仁王般若经》中也有体现。

  [64] 《大正藏》第8册,第843页上。

  [65] 《大正藏》第8册,第843页上-中。

  [66] 《大正藏》第8册,第843页上。

  [67] 《大正藏》第8册,第840页中-下。

  [68] 《大正藏》第8册,第840页下。这里记载了普明王所诵持的一偈,这一偈在罗什译本中,与《贤愚经》《无恼指鬘品》中的偈文基本相似。

  [69] 《大正藏》第8册,第840页下。

  [70] 《大正藏》第8册,第840页上。

  [71] 《大正藏》第8册,第840页上。

  [72] 《大正藏》第8册,第843页。

  [73] 《大正藏》第8册,第843页中。

  [74] 《大正藏》第8册,第844页下 。

  [75] 《大正藏》第8册,第836页上。

  [76] 《大正藏》第8册,第843页中。

  [77] 《大正藏》第8册,第843页中-下。

  [78] 《大正藏》第8册,第843页下。

  [79]《解惑篇》中记载说:“上问帝师云:修寺建塔,有何功德?答云:福荫大千。由是建仁王护国寺。” (《嘉兴藏》(新文丰版)第 35 册,第463页中)

  [80] 《大正藏》第49册,第182页下。陈朝正殿名为太极。

  [81] 《大正藏》第49册,第247页下。

  [82] 《大正藏》第49册,第363页中。

  [83] 《大正藏》第50册,第214页下。

  [84] 在日本,自齐明天皇天皇年元年(660年)修仁王法会后,每到新天皇即位之时,都于全国百处修仁王会,称为一代一度仁王会。高丽(韩国)于文宗(1041-1082年)以来,亦数次设立百座仁王会。

  [85] 《大正藏》第49册,第456页上。《佛祖统纪》中记载说:“永泰元年……十月吐蕃寇逼京师,命內出仁王经二辇送西明诸寺,诏不空三藏置百高座讲经,帝临御行香礼敬,已而寇平。”(《大正藏》第49册,第377页下)

  [86] 《大正藏》第51册,第846页中。

  [87] 《宋高僧传》,中华书局 ,1987年8月第一版,第11-12页。

  [88] 宋清源撰的《仁王经疏》中说不空三藏曾诵此咒解羌胡之围,在天宝元年西番、大石、康等五国来侵犯安西,唐玄宗本想发兵,但距安西一万余里,要一个月才能到。于是就诏不空进宫做法会,不空诵此经陀罗尼二十七遍,帝见神人,不空说是毗沙门第二子独健领兵来救。二个月后安西来报说,二月十一日(不空做法会的那天)从早上巳到下午酉时有神兵相助,又经过两天后,来犯军队溃败逃走。那时来犯军队营里有金毛鼠咬断弓弦及器仗,都不能用了,又有光明天王出现在安西城楼上。

  [89]《大正藏》第50册,第436页中-下。

  [90]《大正藏》第50册,第440页下-441页下

  [91]《大正藏》第50册,第488页上-489页下。

  [92]《大正藏》第50册,第495页中-497页下。

  [93]《大正藏》第50册,第607页中-608页上。

  [94]《大正藏》第50册,第319页上。

  [95] 《大正藏》第8册,第840页上。

  [96] 《大正藏》第8册,第840页上。

  [97] (宋)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一版,第50页。

  [98] 《大正藏》第8册,第835页上。

  [99] 《大正藏》第38册,第538页下。

  [100] 《大正藏》第43册,第129页中。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在中国的传译(蔡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