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align="center">
如果從上圖來看,《安樂集》結構的條理性不太清晰,內容的系統性也不明顯。同爲唐代淨土教大師的迦才評論此書也這樣認爲:
雖廣引衆經,略申道理,其文義參雜,章品混淆,後之讀者亦躊躇未決。[38]
其實,道綽大師志在闡揚淨土教義,乍看起來他的著述是不講求形式,文字也有零散之嫌,但仔細深究,他對淨土相關問題的論證和辨析相當精到,有著嚴密的內在邏輯性,書中也前後貫穿著一條潛在的主線。
(二)各門大意
1、第一大門
第一大門是全書的重點之一,共有九番料簡,主要說明淨土法門易修易證應時應機而廣勸修學;並說明《觀無量壽經》,《觀佛叁昧經》等以觀佛叁昧、念佛叁昧爲宗,念佛叁昧是一切叁昧中王。又說明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報身報土,阿彌陀佛淨土的地位通于上下,上至菩薩,下至凡夫,都可以往生,而且彌陀淨國的領域還超出叁界等。更詳細一點來說,便是第一番料簡“教興所由”,對時機進行深深反省,指出當下是唯有淨土一門可以趣入的時代。第二番料簡“說聽方軌”,說明“佛說者”與“聽聞者“應遵循的軌則。第叁番“發心久近供佛多少”,判定聽聞佛說者的資格。第四番“宗旨不同”,說明《觀經》是以觀佛叁昧爲宗。第五番“諸經得名”與第六番“說人差別”,述經名與講經者。第七番“叁身叁土義”,指出極樂的佛身佛土爲報身報土。第八番“凡聖通往”,指明凡夫與聖者都一樣往生極樂。第九番“叁界攝否”,說明彌陀淨土非叁界所攝。
2、第二大門
第二大門也是全書的重點之一,共有叁番料簡。先說明欲往生淨土者,須先發菩提心。道綽倡導淨土門,是根據末世衆生之根性淺下的實際情況而提出的,並不是要否定其它的教理和修行方法。所以他對一些“異執”,也提出了批評。他列出九個方面,或批評,或會通,從中凸顯出淨土思想,也反映出道綽對佛教狀況的宏觀了解,並非偏于一宗。
(1)破妄計大乘無相。按照大乘的無相空觀來看,求生西方淨土的法門,是執相。道綽大師在此中指出,佛法的根本要素,一是法性,二是二谛。大乘的無相,只明法性,而不順二谛,因而是偏。
(2)會通菩薩之慈悲。按照大乘空觀,菩薩對衆生起慈悲心,是爲染,應該去除。而淨土門講往生淨土,是染著,不能解脫。道綽大師于中申明,菩薩既講慈悲,又證般若性空。修般若空,而能入六道生死卻不被系累。因爲慈悲,而又不住涅槃,要來解救衆生。菩薩能取中道。
(3)破心外無法論。按照心外無法的觀點,淨土境也在心內,求淨土只需在自心中,不必往生西方。道綽大師指出,對于上根之人,破除邊見,悟得諸法不去不來,無生無滅等,這種覺悟,是無生之生;但對于沒有這樣覺悟中下根性的衆生來說,還是以求生西方淨土爲佳。
(4)破願生穢土不願生淨土。有人願在穢土救衆生,不願生淨土。道綽大師指出,這是已得不退轉境界的大菩薩,他們能處染不染,如同鵝鴨下水,水不能濕;但對于一般的衆生來講,自己達不到這個境界,自身常處輪回,怎能讓他人脫離輪回,還是應該往生淨土。
(5)破淨土多喜樂。有人認爲,淨土會耽著喜樂,會妨礙修道,因而不願往生。道綽大師指出,淨土沒有耽著喜樂等貪愛的煩惱。
(6)破求生淨土爲小乘法。有人以往生淨土是小乘法門而不願往生。道綽大師指出,小乘之教是從來不知道往生淨土這一點的。
(7)會通彌勒淨土。道綽大師指出,彌勒淨土和彌陀淨土差別很大,是小同大異。言同,是信同,兜率天衆生聽彌勒講不退之法,也能生信而獲益,與衆生聽往生彌陀淨土法而生信獲益是一樣的。言異,兜率境畢竟還不是不退轉境界,而西方淨土境卻是;兜率天衆生有五欲,難成聖道,而淨土無喜樂之穢。
(8)批評願生十方淨土,不願生西方淨土。道綽大師指出,十方淨土,雖然也是淨土,但範圍太大,易使人分心而不專,要使衆生專志,只有往生西方淨土爲好。十方淨土的深淺狀況,衆生難知,西方淨土是淨土的初門,往生容易。娑婆世界是穢土之末,與西方彌陀淨土最近,所以應發心往西方,不應舍近求遠。
(9)解釋“別時意語”。《觀無量壽經》中講到下品人造重罪,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念佛十聲,就能往生。這在《攝大乘論》稱爲“導佛別時意語”。有不少解釋此段文字,認爲這個罪人已經可以往生了,但還沒有往生。道綽大師指出,一生造罪,臨終十念成就,就已經往生了。惡人念佛也能往生淨土。
3、第叁大門
第叁大門也是全書的重點之一,共四番料簡,主要內容是判釋教相並顯示全書的正旨,先明難行易行二道和自力他力兩種法門而說明淨土教法是他力易行,隨後明劫時大小不同,再對大乘佛教分作聖淨二門。引《大集經》、《大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說明有此難易二門的原因。後更征引經教證成勸信求往。
4、第四大門
第四大門至第十二門,都是在對前叁門的內容進行補充論證。此門共叁番料簡,引證中國高僧所行的淨土法門作爲示範,並說明諸經多明念佛叁昧,踐行念佛叁昧必獲種種利益,顯明二行之優劣,說明念佛爲修行要路。
5、第五大門
第五大門四番料簡,主要說明難行道須修行萬劫,易行道淨土法門隨壽長短,一生即可至“不退位”。此土修禅全靠自力,難入易退;彼土修習禅觀有佛力護持,位階不退等。
6、第六大門
第六大門叁番料簡,將彌陀淨土與十方淨土相對比,說明十方淨土只此極樂世界最爲殊勝,並指出釋迦佛正法、像法、末法的年代,最後諸經隨滅,特留此經止住百年,所以應立志往生。
7、第七大門
第七大門兩番料簡,以西方淨土與娑婆相比對,及此土和彼土修道用功輕重和獲報真僞的對比,來說明此土的厄縛和彼土的解脫,勸修淨土。
8、第八大門
第八大門叁番料簡,主要引經證明,並提出彌陀、釋迦和安樂世界、娑婆世界的比較,贊歎彌陀佛德,勸舍此土,祈求往生。
9、第九大門
第九大門兩番料簡,說明在此娑婆世界中雖有苦樂二報,但樂少苦多;彌陀淨土則有善無惡,有樂無苦。此土壽命長者不過百年,彌陀淨土則壽命長遠不可思議。
10、第十大門
第十大門兩番料簡,引經證明西方淨土不可思議。此界衆生修行艱難並且緩慢,諸佛大悲,特別勸以所修諸業回向西方以成就大益。
11、第十一大門
第十一大門有兩番料簡,力勸所有衆生依善知識作向西意,並指出淨土受生的殊勝。
12、第十二大門
第十二大門僅一番料簡,引《十往生經》,殷勤勸生西方,並作總結,將功德回向一切。
五、《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道綽大師《安樂集》結構與其師昙鸾大師注釋體的《往生論注》不同,也與其學生善導大師《觀經疏》之體裁有別,書中屢見“今此觀經”之語,可見此書對《觀經》的重視;還屢有“勸信求往”之辭,可見此書的主題和寫作目的。綜觀全書,旁征博引,反映了道綽大師對諸多大乘經論的熟悉程度和他的佛學造詣,常引用的除《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淨土叁經外,還引用有《大集經》、《涅槃經》、《華嚴經》、《維摩經》、《法華經》、《般若經》、《大悲經》、《增一阿含經》、《十地經》、《觀佛叁昧經》、《十方隨願往生經》、《法句經》、《大乘同性經》等經典;《大智度論》、《大乘起信論》、《俱舍論》、《往生論》等論典;以及中土昙鸾法師的《贊阿彌陀佛偈》等著述。據學者統計,《安樂集》中所征的經論,計經四十四部,律一部,論八部,釋叁部,共五十六部之多。[39]這些引文有一個特點,即不是依據經論之原文字句照抄不誤,而是廣事搜羅諸經論,斟酌意蘊,加以融會貫通,將經論意函銘記于心,寫作之時,隨取其意而付之筆端。《安樂集》一書的思想很龐雜,讀來使人有躊躇不決之慨,其所廣引諸部經論,目的在于申明淨土教義,勸引衆生歸向西方淨土,所以其中的思想,無疑是以淨土思想爲核心,其他思想都是服務于這一中心而旁涉到的。
對于道綽大師的淨土思想,不少人已做過深入細致的研究,國外,比如日本二十世紀早期著名的佛教學者望月信享先生在其大作《中國淨土教理史》中[40]、後期的有名學者牧田谛亮先生[41]等;國內,如淨土宗史專家陳揚炯先生在其有名的淨土宗專著《中國淨土宗通史》和《道綽法師傳》中[42]、劉長東博士在其博士學位論文《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中[43],都有過比較完整系統的梳理和歸納。望月先生從聖、淨二門之分別,淨土論,生因論等方面對道綽大師的淨土思想進行了總結;陳揚炯教授將道綽大師的淨土思想主要歸納爲根據末法說、機教相應說提出聖道淨土二門的判教主張,彌陀淨土和彌陀本身是報非化的身土判屬觀,凡夫可往生報土,彌陀淨土超越叁界的殊勝和優越性質,十念成就非別時意,稱名往生的因行等幾個方面;劉長東博士則從另一角度,對道綽大師所解決和辯明的淨土是否真實存在、應否往生淨土、應該往生何方淨土、往生西方的難易等幾個實際問題進行論述。他們的研究,從不同的層面揭示了道綽大師的淨土思想,今僅就其在淨土教發展史的曆程中最具新意和特色的部分,作一簡述。
(一)、聖淨二門判教
佛陀教法,時機相扣則易修易悟,時機相違則證悟艱難。所以學佛行人,首先得觀察時機,選擇應時對機的法門。有著清晰的末法意識和強烈的末法感受的道綽大師,繼承並拓展了他的老師昙鸾法師的思想。昙鸾大師依據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卷五中易行道一章…
《道綽《安樂集》探略(正澄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