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align="center">
如果从上图来看,《安乐集》结构的条理性不太清晰,内容的系统性也不明显。同为唐代净土教大师的迦才评论此书也这样认为:
虽广引众经,略申道理,其文义参杂,章品混淆,后之读者亦踌躇未决。[38]
其实,道绰大师志在阐扬净土教义,乍看起来他的著述是不讲求形式,文字也有零散之嫌,但仔细深究,他对净土相关问题的论证和辨析相当精到,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性,书中也前后贯穿着一条潜在的主线。
(二)各门大意
1、第一大门
第一大门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共有九番料简,主要说明净土法门易修易证应时应机而广劝修学;并说明《观无量寿经》,《观佛三昧经》等以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为宗,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王。又说明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报身报土,阿弥陀佛净土的地位通于上下,上至菩萨,下至凡夫,都可以往生,而且弥陀净国的领域还超出三界等。更详细一点来说,便是第一番料简“教兴所由”,对时机进行深深反省,指出当下是唯有净土一门可以趣入的时代。第二番料简“说听方轨”,说明“佛说者”与“听闻者“应遵循的轨则。第三番“发心久近供佛多少”,判定听闻佛说者的资格。第四番“宗旨不同”,说明《观经》是以观佛三昧为宗。第五番“诸经得名”与第六番“说人差别”,述经名与讲经者。第七番“三身三土义”,指出极乐的佛身佛土为报身报土。第八番“凡圣通往”,指明凡夫与圣者都一样往生极乐。第九番“三界摄否”,说明弥陀净土非三界所摄。
2、第二大门
第二大门也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共有三番料简。先说明欲往生净土者,须先发菩提心。道绰倡导净土门,是根据末世众生之根性浅下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并不是要否定其它的教理和修行方法。所以他对一些“异执”,也提出了批评。他列出九个方面,或批评,或会通,从中凸显出净土思想,也反映出道绰对佛教状况的宏观了解,并非偏于一宗。
(1)破妄计大乘无相。按照大乘的无相空观来看,求生西方净土的法门,是执相。道绰大师在此中指出,佛法的根本要素,一是法性,二是二谛。大乘的无相,只明法性,而不顺二谛,因而是偏。
(2)会通菩萨之慈悲。按照大乘空观,菩萨对众生起慈悲心,是为染,应该去除。而净土门讲往生净土,是染着,不能解脱。道绰大师于中申明,菩萨既讲慈悲,又证般若性空。修般若空,而能入六道生死却不被系累。因为慈悲,而又不住涅槃,要来解救众生。菩萨能取中道。
(3)破心外无法论。按照心外无法的观点,净土境也在心内,求净土只需在自心中,不必往生西方。道绰大师指出,对于上根之人,破除边见,悟得诸法不去不来,无生无灭等,这种觉悟,是无生之生;但对于没有这样觉悟中下根性的众生来说,还是以求生西方净土为佳。
(4)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有人愿在秽土救众生,不愿生净土。道绰大师指出,这是已得不退转境界的大菩萨,他们能处染不染,如同鹅鸭下水,水不能湿;但对于一般的众生来讲,自己达不到这个境界,自身常处轮回,怎能让他人脱离轮回,还是应该往生净土。
(5)破净土多喜乐。有人认为,净土会耽著喜乐,会妨碍修道,因而不愿往生。道绰大师指出,净土没有耽著喜乐等贪爱的烦恼。
(6)破求生净土为小乘法。有人以往生净土是小乘法门而不愿往生。道绰大师指出,小乘之教是从来不知道往生净土这一点的。
(7)会通弥勒净土。道绰大师指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差别很大,是小同大异。言同,是信同,兜率天众生听弥勒讲不退之法,也能生信而获益,与众生听往生弥陀净土法而生信获益是一样的。言异,兜率境毕竟还不是不退转境界,而西方净土境却是;兜率天众生有五欲,难成圣道,而净土无喜乐之秽。
(8)批评愿生十方净土,不愿生西方净土。道绰大师指出,十方净土,虽然也是净土,但范围太大,易使人分心而不专,要使众生专志,只有往生西方净土为好。十方净土的深浅状况,众生难知,西方净土是净土的初门,往生容易。娑婆世界是秽土之末,与西方弥陀净土最近,所以应发心往西方,不应舍近求远。
(9)解释“别时意语”。《观无量寿经》中讲到下品人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念佛十声,就能往生。这在《摄大乘论》称为“导佛别时意语”。有不少解释此段文字,认为这个罪人已经可以往生了,但还没有往生。道绰大师指出,一生造罪,临终十念成就,就已经往生了。恶人念佛也能往生净土。
3、第三大门
第三大门也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共四番料简,主要内容是判释教相并显示全书的正旨,先明难行易行二道和自力他力两种法门而说明净土教法是他力易行,随后明劫时大小不同,再对大乘佛教分作圣净二门。引《大集经》、《大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说明有此难易二门的原因。后更征引经教证成劝信求往。
4、第四大门
第四大门至第十二门,都是在对前三门的内容进行补充论证。此门共三番料简,引证中国高僧所行的净土法门作为示范,并说明诸经多明念佛三昧,践行念佛三昧必获种种利益,显明二行之优劣,说明念佛为修行要路。
5、第五大门
第五大门四番料简,主要说明难行道须修行万劫,易行道净土法门随寿长短,一生即可至“不退位”。此土修禅全靠自力,难入易退;彼土修习禅观有佛力护持,位阶不退等。
6、第六大门
第六大门三番料简,将弥陀净土与十方净土相对比,说明十方净土只此极乐世界最为殊胜,并指出释迦佛正法、像法、末法的年代,最后诸经随灭,特留此经止住百年,所以应立志往生。
7、第七大门
第七大门两番料简,以西方净土与娑婆相比对,及此土和彼土修道用功轻重和获报真伪的对比,来说明此土的厄缚和彼土的解脱,劝修净土。
8、第八大门
第八大门三番料简,主要引经证明,并提出弥陀、释迦和安乐世界、娑婆世界的比较,赞叹弥陀佛德,劝舍此土,祈求往生。
9、第九大门
第九大门两番料简,说明在此娑婆世界中虽有苦乐二报,但乐少苦多;弥陀净土则有善无恶,有乐无苦。此土寿命长者不过百年,弥陀净土则寿命长远不可思议。
10、第十大门
第十大门两番料简,引经证明西方净土不可思议。此界众生修行艰难并且缓慢,诸佛大悲,特别劝以所修诸业回向西方以成就大益。
11、第十一大门
第十一大门有两番料简,力劝所有众生依善知识作向西意,并指出净土受生的殊胜。
12、第十二大门
第十二大门仅一番料简,引《十往生经》,殷勤劝生西方,并作总结,将功德回向一切。
五、《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道绰大师《安乐集》结构与其师昙鸾大师注释体的《往生论注》不同,也与其学生善导大师《观经疏》之体裁有别,书中屡见“今此观经”之语,可见此书对《观经》的重视;还屡有“劝信求往”之辞,可见此书的主题和写作目的。综观全书,旁征博引,反映了道绰大师对诸多大乘经论的熟悉程度和他的佛学造诣,常引用的除《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净土三经外,还引用有《大集经》、《涅槃经》、《华严经》、《维摩经》、《法华经》、《般若经》、《大悲经》、《增一阿含经》、《十地经》、《观佛三昧经》、《十方随愿往生经》、《法句经》、《大乘同性经》等经典;《大智度论》、《大乘起信论》、《俱舍论》、《往生论》等论典;以及中土昙鸾法师的《赞阿弥陀佛偈》等著述。据学者统计,《安乐集》中所征的经论,计经四十四部,律一部,论八部,释三部,共五十六部之多。[39]这些引文有一个特点,即不是依据经论之原文字句照抄不误,而是广事搜罗诸经论,斟酌意蕴,加以融会贯通,将经论意函铭记于心,写作之时,随取其意而付之笔端。《安乐集》一书的思想很庞杂,读来使人有踌躇不决之慨,其所广引诸部经论,目的在于申明净土教义,劝引众生归向西方净土,所以其中的思想,无疑是以净土思想为核心,其他思想都是服务于这一中心而旁涉到的。
对于道绰大师的净土思想,不少人已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国外,比如日本二十世纪早期著名的佛教学者望月信享先生在其大作《中国净土教理史》中[40]、后期的有名学者牧田谛亮先生[41]等;国内,如净土宗史专家陈扬炯先生在其有名的净土宗专著《中国净土宗通史》和《道绰法师传》中[42]、刘长东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中[43],都有过比较完整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望月先生从圣、净二门之分别,净土论,生因论等方面对道绰大师的净土思想进行了总结;陈扬炯教授将道绰大师的净土思想主要归纳为根据末法说、机教相应说提出圣道净土二门的判教主张,弥陀净土和弥陀本身是报非化的身土判属观,凡夫可往生报土,弥陀净土超越三界的殊胜和优越性质,十念成就非别时意,称名往生的因行等几个方面;刘长东博士则从另一角度,对道绰大师所解决和辩明的净土是否真实存在、应否往生净土、应该往生何方净土、往生西方的难易等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论述。他们的研究,从不同的层面揭示了道绰大师的净土思想,今仅就其在净土教发展史的历程中最具新意和特色的部分,作一简述。
(一)、圣净二门判教
佛陀教法,时机相扣则易修易悟,时机相违则证悟艰难。所以学佛行人,首先得观察时机,选择应时对机的法门。有着清晰的末法意识和强烈的末法感受的道绰大师,继承并拓展了他的老师昙鸾法师的思想。昙鸾大师依据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中易行道一章…
《道绰《安乐集》探略(正澄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