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提及的难行道、易行道,说明在五浊无佛之世,全靠自力的修行是难行道,犹如步行,是苦,指出有弥陀愿力接引的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犹如乘船,是乐,强调易行道的殊胜。道绰大师继承上述二位祖师分判方法,面对当时教内的诸多不同说法,带着护持和弘扬净土教的极大热忱,适应当时众生所处的时代、众生的根机,广引经论,逻辑严密、系统完整地将佛陀一代教法依难行易行、自力他力分判为圣道门、净土门。圣道门是依自己的力量,在此娑婆修六度万行,以断惑证真,得证圣果;净土门是乘弥陀愿力,往生净土,在净土断惑证真,趣入菩提;他以圣道门为难行道,净土门为易行道,劝谕众生信归弥陀,往生安乐世界。
道绰大师在第一大门中的“教兴所由”中引《大集月藏经》中所说佛灭后五个五百年,阐明其期间所修之法各异;佛灭后第个一五百年,学慧坚固;第二个五百年,学定坚固;第三个五百年,多闻读诵坚固;第四个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坚固;第个五五百年,善法逐渐隐没。他指出其所处之时正是第四个五百年[44],欲行佛道者必须以修福忏悔灭罪为事。然而在修福、忏悔过咎灭除罪垢的诸种行法中,无有能与念佛行法的功德相比的。他意引《观经》说:
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45]
道绰大师从约时被机的角度而说“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46],照应此意,第三大门的“轮回无穷”说:
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47]
在此道绰大师举出“二由一证”说明圣道门难证之理由。所谓“二由”,一是去圣遥远,到道绰大师之,即当佛去世后第个四五百年,离释迦牟尼佛已太久远,很难体达佛意,就时代本身的不可抗拒性,举出约时被机的“约时”的理由。二是“被机”的理由,理深解微,当时的佛教虽然教理研究兴盛,但体解深理、体证圣果者稀少。所谓“一证”,即引用《大集月藏经》之文,举出末法无一人得证之经文相证,以显明末法之世通入之道唯有净土一门。
道绰大师的这一判别,明确地将一代时教划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结合他在作出分判前的第二大门所批判的异见,很明显可以看出,除净土法门以外的大小乘都归于圣道门,圣道难行,净土易行。净土法门之所以是易行道,因为有他力——弥陀愿力的接引,这是道绰大师极力劝导的法门;但是道绰大师并未排斥自力,只是苦口婆心地劝大家不要全仗自力,因为他一再指出末法时代全仗自力,很难成就圣果。在《安乐集》卷上,他说:
诸大乘经所辨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何者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发心出家,修定发通,游四天下,名为自力。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即便乘空游四天下,即轮王威力,故名他力。众生亦尔,在此起心立行,愿生净土,此是自力;临命终时,阿弥陀如来光台迎接,遂得往生,即为他力。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莫不皆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48]
此中引用昙鸾大师曾经引用过的比喻来明确指出,净土往生行中也有自力的成分,而不全是仗弥陀愿力(他力),只是弥陀愿力是不可或缺的增上缘,往生法门的起心立行、愿生净土就是其中自力的部分。所以道绰大师所指出的净土往生修行是自力与他力的结合,并非是单纯强调他力而否定和排斥自力。
(二)念佛三昧为要,称佛名号为正
1、诸善万行中,念佛三昧为要
在《安乐集》中,道绰大师一方面肯定其他的往生诸行,即除了具体举出很多往生行法外,还多次作出概括性的说明。如《安乐集》卷下云:
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49]
依观经及余诸部,所修万行,但能回愿,莫不皆生。[50]
今既劝归极乐,一切行业悉回向彼,但能专至,寿尽必生。[51]
另一方面也积极强调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之王,是往生要门。《安乐集》第一大门云:
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神、一切诸障不见,是人随所诣处,无能遮障也。何故能尔?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52]
《安乐集》第四大门云:
据此经(《观经》)宗及余大乘诸部,凡圣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为要门。[53]
道绰大师先后举出《涅槃经》、《观经》、《观音授记经》、《般舟三昧经》、《大智度论》、《华严经》、《海龙王经》等多部经典,用大段的文字,说明了念佛三昧的种种功德利益,指出念佛三昧的殊胜。很显然,道绰大师是将诸善万行与念佛进行比较,论证了诸善劣于念佛,劝行念佛三昧。但是,对于念佛三昧,道绰大师的概念还是比较笼统的,它包括了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在内,没有细分。比如:
问曰:今欲依劝行念佛三昧,未知计念相状何似?答曰:譬如有人于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此人径走视渡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为脱衣渡,为着衣浮,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着衣浮,复畏首领难全。尔时,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无余心想间杂。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时,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无余心想间杂,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愿,称名亦尔。[54]
此处,念佛三昧就包括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
2、念佛三昧中,称名念佛为正
第一大门的教兴所由的“四种度生”的“名号度生”说:
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又若去圣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实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55]
此处不但指出系心称名皆生佛前的“称佛名号”之行,于今时众生正是契时契机。道绰大师引用《观无量寿经》中,念弥陀圣号一声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的说法,指出了称名念佛行与忏悔行的关系,常称名念佛,即是恒常的忏悔修福;并且强调,佛灭度后不久之时,修定、修慧是正学,是主要的修持方法;称念佛号是兼学,是次要的修持方法。而离佛久远的现在,众生根机暗钝、智解浮浅,称念佛号则成为正学,是主要的修持法门;除此以外皆为兼学,包括修定、修慧和观想念佛、实相念佛通通都是兼学,都是辅助的修持方法。道绰大师从教应时机的角度论证了称名念佛的重要地位。
道绰大师不但强调称名念佛的往生因行,还于第二大门专门料简别时之意,辨明十念称名就能成就往生之行,并非别时之意,指出佛的本愿在以名号摄受众生,众生称名就可以与佛愿相应,十念相续称佛名号定能往生。
(三)、报身报土,凡夫往生报土
1、报身报土
南北朝以来诸学派宗师各自纷纷提出对弥陀净土之佛身、佛土的看法,至道绰大师之世,各家的观点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三种:
一、报身报土:弥陀如来为报佛,极乐净土是报土,由法藏菩萨之果报所成,因而凡夫不得往生;十念往生乃是“别时意”,摄论学派诸师多持这种观点。
二、化身化土:弥陀净土是事净粗国、凡圣同居土,即弥陀如来是化佛,极乐净土为化土;凡夫虽然可以往生,但所生的是化土,所见的是化佛。净影慧远法师、天台宗智者大师、三论宗吉藏大师等持这种见解。
三、报化相通:弥陀净土通于报化,初地以上的菩萨生于报土,凡夫及二乘行者则生于化土。与道绰大师同处一个世代,但稍晚一些的迦才法师等有这种论调。
以上三说中,第一种说法虽认为极乐净土是报土,但完全否认凡夫的往生,也就是说指十念称名只是种下了来世能够往生的因,藉此因未来世才有修行的缘,而待其修行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实现真正往生于报土。第二种说法与第三种说法,虽然肯定凡夫能生极乐,却判定极乐是化土。三说虽各不相同,但都同样否认凡夫能生于报土。
这三种说法中,前二种说法在道绰大师之时已流行开来,虽然道绰大师的老师昙鸾大师的思想中也有报身报土、凡夫可往生报土的主张,但其观点不是十分明显,况且前二说毕竟大大地阻碍了净土教的传布与发展。因此道绰禅师引用经据典极力说明极乐净土之佛为报身,土为报土。他在《安乐集》第一大门第七番料简中将这个问题直截了当地拈了出来:
问曰:今现在阿弥陀佛是何身?极乐之国是何土?答曰:现在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56]
随后,道绰大师花大力气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这一段广引经典的论证很精彩,抄录如下:
今依《大乘同性经》辨定报化净秽者。《经》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彼《经》云: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等诸如来清净佛剎,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报身佛也。何者如来化身?由如今日踊步健如来、魔恐怖如来,如是等一切如来秽浊世中,如现成佛者、当成佛者,从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如是化事,皆是化身佛也。何者如来法身?如来真法身者,…
《道绰《安乐集》探略(正澄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