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绰《安乐集》探略(正澄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无色、无形、无现、无着、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生无灭,是名真法身义也。问曰:如来报身常住,云何《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入涅槃后,观世音菩萨次补佛处也?答曰:此是报身,示现隐没相,非灭度也。彼《经》云:阿弥陀佛入涅槃后,复有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即其证也。又《宝性论》云:报身有五种相,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即其证也。问曰:释迦如来报身、报土在何方也?答曰:《涅槃经》云,西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所有庄严,亦如西方极乐世界,等无有异;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生故,来在此娑婆国土,但非我出此土,一切如来亦复如是,即其证也。问曰:《鼓音经》云,阿弥陀佛有父母,明知非是报佛、报土也?答曰:子但闻名,不究寻经旨,致此疑,可谓错之毫毛,失之千里。然阿弥陀佛亦具三身,极乐出现者,即是报身。今言有父母者,是秽土中示现化身父母也。亦如释迦如来,净土中成其报佛,应来此方示有父母,成其化佛,阿弥陀佛亦复如是。……问曰:若报身有隐没休息相者,亦可净土有成坏事?答曰:……譬如佛身常住,众生见有涅槃,净土亦尔,体非成坏,随众生所见有成有坏。如《华严经》云,由如见导师种种无量色,随众生心行,见佛剎亦然。……又泛明佛土,对机感不同,有其三种差别:一者从真垂报,名为报土,犹如日光照四天下,法身如日,报化如光。二者无而忽有,名之为化。……三者隐秽显净……今此无量寿国,即是从真垂报国也。何以得知?依《观音授记经》云,未来观音成佛,替阿弥陀佛处,故知是报也。[57]

   此中,道绰大师依据《大乘同性经》[58]所示的净土中成佛的都是报身、秽土中成佛的都是化身这个判定报化的原则,指出因地的法藏菩萨以大愿修得净土,而成为阿弥陀佛,所以弥陀净土是以报身的因显现的,阿弥陀佛理所当然是报身。他还列举出好几个佛名,强调说明不论现在未来,凡在净土中成佛的都是报身佛,凡在秽土中成佛的都是化身佛。他还自设问答,驳斥了两种认为阿弥陀佛是化身的观点。一是有人认为,《观音授记经》[59]中说将来观音菩萨递补弥陀佛位,证明阿弥陀佛会灭度,而报身是常住不会灭度,所以弥陀为化身。道绰大师指出,《观音授记经》中所说是观音次补佛位,是因为阿弥陀佛示现隐没相,隐没相是《宝性论》[60]中所说的报身五种相之一。并进一步引《观音授记经》之说指出,观音补弥陀佛位后,有深厚善根的人还能与以前一样得见阿弥陀佛,弥陀并未涅槃。二是有人认为,《鼓音声经》[61]中说有阿弥陀佛有父母、城国、儿子、弟子等,不是酬因感果的报身,是化身佛。道绰大师指出,弥陀也具法、报、化三身,极乐世界出现的是报身,有《鼓音声经》中所讲的阿弥陀佛是在秽土示现的化身。他更引出《涅槃经》上所讲释迦佛的本迹来喻证。道绰大师对极乐为报土,弥陀为报身佛的论证是充分而有力的。

  2、凡夫往生报土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第一大门的第八番料简,详细地论证了不但悟得无生之生的上根者可以往生极乐报土,而且不能悟得无生之生的凡夫也能往生属于报土的极乐世界。他顺着上面广泛论证弥陀净土为报土之势,用将报土分为性土与相土两种的方法,成功解决了上根利智者与中下凡夫虽都往生报土,二者因地存在的差异,导致往生后果报上也会有差异的问题。指出上根者往生报土当中的性土,中下的凡夫往生报土当中的相土,不论性土相土,都是报土。

   六、道绰《安乐集》的价值与启示

  (一)价 值

  在中国佛教史上,道绰大师的《安乐集》一书,是较早专门阐释弥陀净土理论的不多见的专著,甚至可以说它是弥陀净土信仰中国化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在佛教浩如渊海的众多经论之中,《安乐集》的篇幅也并不算大,但它站在弥陀净土信仰和思想的本位,面对当时对弥陀净土法门的种种挑战,在继承昙鸾法师净土思想的基础上,大量引证经论,大胆和有力地破除对弥陀净土信仰和教义发展不利的各种思想障碍,并开出了一系列关于弥陀净土信仰和往生方法的能立得稳脚根的坚实理论,整理和归纳了大小乘中相关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弥陀净土理论和修行体系,为净土宗的创立和发展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它以末法思想和约时被机为基础,将佛陀一代时教判为圣道和净土二门,对日后中国净土教中以指方立相、称名念佛为宗旨的善导净土教学的形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的弟子,即后来声名显赫的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就是以《安乐集》的净土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所以,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在中国弥陀净土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净土思想的宣扬、推动净土教义的流传和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应低估。

  另外,道绰大师不但准确地把握佛教理论,将净土理论进一步深化,又成功地使修行方法向简易化方向迈进,特别是在昙鸾法师的十念念佛基础上提倡和强调这种简易的念佛法门,而且自己身体力行,使得弥陀净土法门广泛流行于社会,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中,特别是向民间普及,居功至伟。在其学说和行持的影响下,成就了善导、道抚、僧衍、大明月等著名的弟子。这些弟子辗转传播他的理论和修行方法,使得中国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国民间更加广泛地流行开来,奠定净土宗在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道绰大师的《安乐集》于中唐时期传入日本,后来的日僧法然上人(1133~1212)宏扬净土宗,即是依据它而提出了宗门独立的主张,所以日本的净土宗和净土真宗对《安乐集》都十分重视,将之立为一宗的根本圣典,众多学僧纷纷注疏解说。道绰大师也成为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的祖师。

   (二)启 示

  道绰大师及其《安乐集》给处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予以不少启示。首先,他积极主动思考和寻找适应时代众生根机的法门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所不同,科技的发达,知识的丰富,生活的便捷等等导致人们行为方式与思维习性都发生重大改变,如何对传统浩瀚的佛教理论与修持方法作出适应当今时代和众生根机的选择与调适,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和积极面对的。

  其次,他深入经藏,学养扎实,自觉地在继承和吸取前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从深厚的佛教理论资源中挖掘和整理出一套较为系统的思想,回应多方挑战的态度,值得我们效仿。他的作法、眼光和智慧,令人钦佩。他在《安乐集》中引用数十部经论,精准地把握了经论原意,而不曲解,显示了他对佛教思想和佛陀本怀的深刻理解,对佛教理论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娴熟运用,这种见地和功夫是值得我们努力学习的。我们今天的社会,各种新思想不断涌流,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我们如何真正把佛教内蕴含的各种丰富的思想和理论资源搞清楚,并将其中契合当今时代的部分盘活,结合佛教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和佛教有众多信众等多方面的优势,形成强大的理论和智力阵容,在各种重大事件和思潮面前,积极展示佛教应对的智慧和动作,积极抓住佛教自身的话语权,让更多的人能听到佛教智慧慈悲的声音,让佛陀之光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喜悦和光明,这些都是我们当代佛弟子们不应推卸的时代责任、不能辜负的历史使命。

  

  

  --------------------------------------------------------------------------------

  [1]《隋唐五代史》下册,第1377-137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4年。

  [2] 陈扬烔、冯巧英合着《昙鸾集评注》,16-1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92年。

  [3] 水谷幸正《中国佛教的展开与净土教思想》,第1页,杨笑天译,水谷先生2007年5月21日莅临中国佛学院的演讲稿。

  [4] 中国净土三流或三系最初为日本学者的提法,指庐山慧远系,善导系,慈愍系。

  [5] 陈扬烔、冯巧英合着《昙鸾集评注》,1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92年。

  [6] 见《大正藏》卷50,593页下-594页中。

  [7] 见《大正藏》卷47,98页中-下。

  [8] 见《大正藏》卷53,480页中-下。

  [9] 见《大正藏》卷51,105页中。

  [10] 见《大正藏》卷51,118页上-中。

  [11] 见《大正藏》卷49,274页下。

  [12] 见《卍续藏》卷133,672页。

  [13] 见《大正藏》卷51,132页上-中。

  [14] 见《卍续藏》卷109,300页。

  [15] 见《卍续藏》卷135,227页。

  [16] 见《大正藏》卷50,593页下-594页中。

  [17] 见《大正藏》卷47,98页中-下。

  [18] 小笠原宣秀《中国净土教家の研究》,41-51页,平乐寺书店,京都,昭和二十六年。牧田谛亮《道绰》,《净土佛教思想の思想》第四卷,220-231页,讲谈社,东京,2001年。

  [19]《安乐集》卷下,《大正藏》卷47,14页中-下。

  [20]《净土论》卷下,《大正藏》卷47,98页中。

  [21]《安乐集》卷下,《大正藏》卷47,14页中。

  [22] 也见于《金石萃编》卷八十四。

  [23]《续高僧传》卷二十,《大正藏》卷50,594页上。

  [24]《新唐书》卷五十九,《志》第四十九,《艺文》三,1529页,中华书局,1975年第1版,1986年第2刷。

  [25] 慈怡编《佛光大辞典》,330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出版时间不详。

  [26]《大正藏》卷55,1151上。

  [27] 见《杨仁山居士遗着集》第八册,3页,函套线装本,金陵刻经处。

  [28] 此按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的通常说法计算。

  [29] 刘长东《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101页,巴蜀书社,成都,2000年。

  [30]《续高僧传》卷十,《大正藏》卷50,505页下。

  [31]见《大正藏》卷37。

  [32]见《大正藏》卷37。

  [33]见《大正藏》卷37。

  [34]《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正藏》卷9,37页下-38页上。

  [35]《大正藏》卷16,651页下。

  [36]《续高僧传》卷二十,《大正藏》卷50,594上。

  [37] 本科判参考了日本学者牧田谛亮《道绰》中的部分研究成果,见《净土佛教思想の思想》第四卷,280-290页,讲谈社,东京,2001年。

  [38] 迦才《净土论》序,《大正藏》卷47,83页中。

  [39] 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四辑,24页,东方出版中心,上海,1989年。

  [40] 详见望月信享著、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70-75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北京,印行时间未详。

  [41] 详见牧田谛亮《道绰》一文的相关章节,载《净土佛教思想の思想》第四卷,295-397页,讲谈社,东京,2001年。

  [42] 详见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261-30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2000年;陈扬炯《道绰法师传》,49-164页,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0年。

  [43] 详见刘长东《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258-271页,巴蜀书社,成都,2000年。

  [44] 从此时间的推算来看,道绰大师依据的是当时流行的佛生于西周之说。

  [45]《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4页中。

  [46]《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4页中。

  [47]《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13页下。

  [48]《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12页中-下。

  [49]《大正藏》卷47,12页中。

  [50]《大正藏》卷47,15页上。

  [51]《大正藏》卷47,16页下。

  [52]《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5页下。

  [53]《大正藏》卷47,14页中。

  [54]《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11页上-中。

  [55]《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4页中。

  [56]《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5页下。

  [57]《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卷47,5页下-6页中。

  [58] 北周阇那耶舍译,共二卷。又称《同性经》、《佛十地经》、《一切佛行入智毗卢遮那藏经》。现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卷。叙述如来之十地大乘同性之法门。唐代日照法师所译的《证契大乘经》二卷为本经的同本异译。

  [59] 刘宋·昙无竭译,一卷。全称《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授记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佛陀在波罗奈国鹿苑中,为华德藏菩萨说以无依止一法得如幻三昧,并说弥勒、文殊等诸正士,及安乐世界之观世音、得大势(即大势至)等,皆得此三昧。其次说明观世音、得大势二大士发心之因缘,及阿弥陀佛灭度后,观世音及得大势将依序成等正觉,递补其位。此经前后共有四人进行过四次翻译。

  [60] 即《究竟一乘宝性论》,北魏勒那摩提译,共四卷。为有组织地阐述如来藏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61] 全称《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译者不详,共一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佛陀在瞻波大城为诸比丘说西方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之功德庄严,并说阿弥陀佛之国名为清泰,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为无垢称,智慧弟子名为贤光;次说受持读诵鼓音声王大陀罗尼,十日十夜六时专念,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

  

《道绰《安乐集》探略(正澄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