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綽《安樂集》探略(正澄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中提及的難行道、易行道,說明在五濁無佛之世,全靠自力的修行是難行道,猶如步行,是苦,指出有彌陀願力接引的淨土法門是易行道,猶如乘船,是樂,強調易行道的殊勝。道綽大師繼承上述二位祖師分判方法,面對當時教內的諸多不同說法,帶著護持和弘揚淨土教的極大熱忱,適應當時衆生所處的時代、衆生的根機,廣引經論,邏輯嚴密、系統完整地將佛陀一代教法依難行易行、自力他力分判爲聖道門、淨土門。聖道門是依自己的力量,在此娑婆修六度萬行,以斷惑證真,得證聖果;淨土門是乘彌陀願力,往生淨土,在淨土斷惑證真,趣入菩提;他以聖道門爲難行道,淨土門爲易行道,勸谕衆生信歸彌陀,往生安樂世界。

  道綽大師在第一大門中的“教興所由”中引《大集月藏經》中所說佛滅後五個五百年,闡明其期間所修之法各異;佛滅後第個一五百年,學慧堅固;第二個五百年,學定堅固;第叁個五百年,多聞讀誦堅固;第四個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堅固;第個五五百年,善法逐漸隱沒。他指出其所處之時正是第四個五百年[44],欲行佛道者必須以修福忏悔滅罪爲事。然而在修福、忏悔過咎滅除罪垢的諸種行法中,無有能與念佛行法的功德相比的。他意引《觀經》說:

  若一念稱阿彌陀佛,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既爾,況修常念。[45]

  道綽大師從約時被機的角度而說“唯有淨土一門可以情悕趣入”[46],照應此意,第叁大門的“輪回無窮”說:

  問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爲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衆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47]

  在此道綽大師舉出“二由一證”說明聖道門難證之理由。所謂“二由”,一是去聖遙遠,到道綽大師之,即當佛去世後第個四五百年,離釋迦牟尼佛已太久遠,很難體達佛意,就時代本身的不可抗拒性,舉出約時被機的“約時”的理由。二是“被機”的理由,理深解微,當時的佛教雖然教理研究興盛,但體解深理、體證聖果者稀少。所謂“一證”,即引用《大集月藏經》之文,舉出末法無一人得證之經文相證,以顯明末法之世通入之道唯有淨土一門。

  道綽大師的這一判別,明確地將一代時教劃分爲聖道門和淨土門,結合他在作出分判前的第二大門所批判的異見,很明顯可以看出,除淨土法門以外的大小乘都歸于聖道門,聖道難行,淨土易行。淨土法門之所以是易行道,因爲有他力——彌陀願力的接引,這是道綽大師極力勸導的法門;但是道綽大師並未排斥自力,只是苦口婆心地勸大家不要全仗自力,因爲他一再指出末法時代全仗自力,很難成就聖果。在《安樂集》卷上,他說:

  諸大乘經所辨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攝他攝。何者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發心出家,修定發通,遊四天下,名爲自力。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擲驢不上,若從輪王即便乘空遊四天下,即輪王威力,故名他力。衆生亦爾,在此起心立行,願生淨土,此是自力;臨命終時,阿彌陀如來光臺迎接,遂得往生,即爲他力。故《大經》雲:十方人天,欲生我國者,莫不皆以阿彌陀如來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48]

  此中引用昙鸾大師曾經引用過的比喻來明確指出,淨土往生行中也有自力的成分,而不全是仗彌陀願力(他力),只是彌陀願力是不可或缺的增上緣,往生法門的起心立行、願生淨土就是其中自力的部分。所以道綽大師所指出的淨土往生修行是自力與他力的結合,並非是單純強調他力而否定和排斥自力。

   (二)念佛叁昧爲要,稱佛名號爲正

  1、諸善萬行中,念佛叁昧爲要

  在《安樂集》中,道綽大師一方面肯定其他的往生諸行,即除了具體舉出很多往生行法外,還多次作出概括性的說明。如《安樂集》卷下雲:

  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起心立德,修諸行業,佛願力故,即便往生。[49]

  依觀經及余諸部,所修萬行,但能回願,莫不皆生。[50]

  今既勸歸極樂,一切行業悉回向彼,但能專至,壽盡必生。[51]

  另一方面也積極強調念佛叁昧爲一切叁昧之王,是往生要門。《安樂集》第一大門雲:

  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叁昧者,一切惡神、一切諸障不見,是人隨所詣處,無能遮障也。何故能爾?此念佛叁昧,即是一切叁昧中王故也。[52]

  《安樂集》第四大門雲:

  據此經(《觀經》)宗及余大乘諸部,凡聖修入,多明念佛叁昧以爲要門。[53]

  道綽大師先後舉出《涅槃經》、《觀經》、《觀音授記經》、《般舟叁昧經》、《大智度論》、《華嚴經》、《海龍王經》等多部經典,用大段的文字,說明了念佛叁昧的種種功德利益,指出念佛叁昧的殊勝。很顯然,道綽大師是將諸善萬行與念佛進行比較,論證了諸善劣于念佛,勸行念佛叁昧。但是,對于念佛叁昧,道綽大師的概念還是比較籠統的,它包括了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在內,沒有細分。比如:

  問曰:今欲依勸行念佛叁昧,未知計念相狀何似?答曰:譬如有人于空曠迥處,值遇怨賊拔刀奮勇,直來欲殺。此人徑走視渡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爲脫衣渡,爲著衣浮,若脫衣渡,唯恐無暇,若著衣浮,複畏首領難全。爾時,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無余心想間雜。行者亦爾,念阿彌陀佛時,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無余心想間雜,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願,稱名亦爾。[54]

  此處,念佛叁昧就包括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

   2、念佛叁昧中,稱名念佛爲正

  第一大門的教興所由的“四種度生”的“名號度生”說:

  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若總若別,其有衆生系心稱念,莫不除障獲益,皆生佛前,即是名號度衆生。計今時衆生,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若一念稱阿彌陀佛,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既爾,況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又若去聖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學,後者是兼。如去聖已遠,則後者稱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實由衆生去聖遙遠,機解浮淺、暗鈍故也。[55]

  此處不但指出系心稱名皆生佛前的“稱佛名號”之行,于今時衆生正是契時契機。道綽大師引用《觀無量壽經》中,念彌陀聖號一聲能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的說法,指出了稱名念佛行與忏悔行的關系,常稱名念佛,即是恒常的忏悔修福;並且強調,佛滅度後不久之時,修定、修慧是正學,是主要的修持方法;稱念佛號是兼學,是次要的修持方法。而離佛久遠的現在,衆生根機暗鈍、智解浮淺,稱念佛號則成爲正學,是主要的修持法門;除此以外皆爲兼學,包括修定、修慧和觀想念佛、實相念佛通通都是兼學,都是輔助的修持方法。道綽大師從教應時機的角度論證了稱名念佛的重要地位。

  道綽大師不但強調稱名念佛的往生因行,還于第二大門專門料簡別時之意,辨明十念稱名就能成就往生之行,並非別時之意,指出佛的本願在以名號攝受衆生,衆生稱名就可以與佛願相應,十念相續稱佛名號定能往生。

   (叁)、報身報土,凡夫往生報土

  1、報身報土

  南北朝以來諸學派宗師各自紛紛提出對彌陀淨土之佛身、佛土的看法,至道綽大師之世,各家的觀點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叁種:

  一、報身報土:彌陀如來爲報佛,極樂淨土是報土,由法藏菩薩之果報所成,因而凡夫不得往生;十念往生乃是“別時意”,攝論學派諸師多持這種觀點。

  二、化身化土:彌陀淨土是事淨粗國、凡聖同居土,即彌陀如來是化佛,極樂淨土爲化土;凡夫雖然可以往生,但所生的是化土,所見的是化佛。淨影慧遠法師、天臺宗智者大師、叁論宗吉藏大師等持這種見解。

  叁、報化相通:彌陀淨土通于報化,初地以上的菩薩生于報土,凡夫及二乘行者則生于化土。與道綽大師同處一個世代,但稍晚一些的迦才法師等有這種論調。

  以上叁說中,第一種說法雖認爲極樂淨土是報土,但完全否認凡夫的往生,也就是說指十念稱名只是種下了來世能夠往生的因,藉此因未來世才有修行的緣,而待其修行到達一定程度之後才能實現真正往生于報土。第二種說法與第叁種說法,雖然肯定凡夫能生極樂,卻判定極樂是化土。叁說雖各不相同,但都同樣否認凡夫能生于報土。

  這叁種說法中,前二種說法在道綽大師之時已流行開來,雖然道綽大師的老師昙鸾大師的思想中也有報身報土、凡夫可往生報土的主張,但其觀點不是十分明顯,況且前二說畢竟大大地阻礙了淨土教的傳布與發展。因此道綽禅師引用經據典極力說明極樂淨土之佛爲報身,土爲報土。他在《安樂集》第一大門第七番料簡中將這個問題直截了當地拈了出來:

   問曰:今現在阿彌陀佛是何身?極樂之國是何土?答曰:現在彌陀是報佛,極樂寶莊嚴國是報土。[56]

   隨後,道綽大師花大力氣進行了一系列的論證。這一段廣引經典的論證很精彩,抄錄如下:

   今依《大乘同性經》辨定報化淨穢者。《經》雲:淨土中成佛者,悉是報身;穢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彼《經》雲:阿彌陀如來、蓮華開敷星王如來、龍主王如來、寶德如來等諸如來清淨佛剎,現得道者、當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報身佛也。何者如來化身?由如今日踴步健如來、魔恐怖如來,如是等一切如來穢濁世中,如現成佛者、當成佛者,從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如是化事,皆是化身佛也。何者如來法身?如來真法身者,…

《道綽《安樂集》探略(正澄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