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燃燒雙臂供養日月淨明德如來。但是到此經中講道:“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衆生喜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于是一切衆生喜見菩薩以神通力故,使雙臂自然還複。可見,經中雖然贊歎燃身供佛的功德,但也不願學佛之人因學佛信佛而變成殘疾人。因此經中接著以種種譬喻講述了受持法華經的功德大于其它所有功德,“如衆星之中,月天子最爲第一”。
《法華經》大約出現于公元前一到二世紀,而根據內容來看,第二十二品應爲其最後一品,因爲在第二十二品中已經講道,諸大菩薩聽佛講《法華經》後歡喜奉行,並各還本處。可見本經到此已經終了。
所以以後的六品可能成立的時間較晚,可能是後加的。同時從內容看,第二十叁品成立的時期,可能正是燃身供佛的思想盛行的時期,但是對燃身供佛這一事件本身,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爲這會使人六根不全,有失威儀。也許就是由于這一原因,其它的大乘經中很少再提到燃身供佛之事。如果從原始佛教的教義來看,佛教是不贊成燃身供佛的。因爲佛教最基本的教義是以慈悲爲懷,學佛之人不但不應當損害一切有生命的衆生,同時也不能損害自已,因爲自已也是有生命的衆生之一。而且佛是慈悲的具體表現,佛不可能忍心看到他的弟子,爲了供養佛而獻身。
叁.慈悲教化:
本經籍由各種比喻,巧妙地顯示了佛陀的慈悲教化,使深奧的大乘義理表達得十分明白。最著名的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七個比喻,稱法華七喻。在這七個比喻當中,第一,火宅喻中的長者比喻佛陀,諸子就是衆生,火宅比喻叁界;第二,窮子喻當中的父親就是佛陀,窮子就是衆生;第叁,藥草喻當中的雲雨比喻佛陀的法雨,草木花卉等植物就是衆生;第四,化城喻中的導師就是佛陀,大衆就是衆生,化城比喻阿羅漢果;第五,衣珠喻中的親友比喻佛陀,酒醉的人比喻衆生,藏在衣服中的寶珠比喻人人都有佛性;第六,髻珠喻中的轉輪王就是佛陀,群衆是衆生,髻珠比喻法華經;第七,醫子喻中的父親比喻佛陀,諸子比喻衆生。
在這七個比喻當中,都表示佛陀運用了種種方便來救度他們,不論衆生是多麼愚昧、無知、固執、頑皮,佛陀從來都沒有放棄過他們,就連一念懈怠之心也沒有。這些都表示了佛陀的慈悲。
六、教 義
一.叁乘歸一:
本經認爲小乘佛教各派過分重視形式,遠離佛陀教義的真實義理,故爲把握佛陀之真理精神,乃采用詩、譬喻、象征等文學手法,以贊歎永恒之佛陀。稱釋迦牟尼成佛以來,壽命無限,現各種化身,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重點在弘揚“叁乘歸一”,即聲聞、緣覺、菩薩之叁乘歸于一佛乘,調和大小乘之各種說法,以爲一切衆生皆能成佛。小乘佛教認爲,修行的最高目標是成阿羅漢果,獲得解脫。而本經則主張,叁乘都應以成佛爲目標,這才是佛陀說教的真實思想。佛陀解說修證阿羅漢果只是方便施教而已,是爲了引導那些根基淺的二乘人而說,而最終的目標還是證成佛果。本經認爲“叁乘歸一”這一主題非常深奧,于是運用各種譬喻、象征來說明。本經用化城喻來進一步闡明,修證阿羅漢果只是方便,並非究竟,證得佛果才是無上圓滿。
二.如來久遠成佛:
小乘各派雖認爲釋迦牟尼有大智能與德行,但是釋迦牟尼還是誕生于北印度,二十九歲出家,經過六年苦修而成道,在人間說法四十五年,于八十歲入滅。入滅之後佛陀就不存在了。而本經的《如來壽量品》則說,佛陀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佛陀恒常以種種方便隨類教化,常住不滅。也就是說,佛陀在娑婆世界成佛,是爲了救度衆生,應機設教而已,所以只是方便示現而已,實際上佛陀于無量劫之前早已成佛。換句話說,佛陀是永恒的,常住不滅的。如果說佛陀早已入滅,不在人間了,那麼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就會感到失望,所以《法華經》中一再強調,佛陀是永恒的,常住不滅的。
爲了說明這一道理,《法華經》中舉了個醫子喻,醫師比喻如來;子女比喻叁乘人。謂諸子無知,飲他毒藥,心即狂亂,其父設方便,令服好藥,以治其病。比喻叁乘之人信受權教,不得正道,如來設各種方便,令服大乘法藥,速除苦惱,無複衆患。
叁.由信成佛:
常不輕菩薩因聽本經而不生疑惑故,能夠疾成佛道。《常不輕菩薩品》中講,常不輕菩薩相信每一人都能夠成佛,所以他每見到一個人,他都會講:"我深深地尊敬你們,不敢輕慢,因爲你們都行菩薩道,將來都要成佛。"由于他的感化,接近命終的時候,忽聞威音王佛在空中爲他講說《法華經》,于是他當時就證得六根清淨而成佛。
第十法師品中亦講,過去諸佛于佛滅度後供養舍利,建築塔廟,莊嚴佛像;或以歌呗贊頌佛德,乃至以華供佛,一禮拜,一合掌,一舉手,一稱佛號,乃父一念隨喜都能長養善根,增長福慧,共成佛道。這是顯示聿信而成佛道。
四.皆可成佛:
本經所宣揚的宗旨是一切衆生皆可成佛。在早期的《四阿含經》中,提婆達多,即佛的堂弟,被描寫爲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因爲他與當時摩揭陀國的王子共謀害佛,出佛身血,分裂僧團,犯了許多不可赦免的罪行。但在本經第十二提婆達多品中,佛陀敘述過去生中,爲國王時,勤求《妙法蓮華經》,最後于仙人處求得此經。而此仙人並非他人,正是提婆達多。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釋迦牟尼佛修成六波羅密,最後成道。所以佛陀爲提婆達多授記,將後成佛名爲天王如來,世界名爲天道。
于同一品的後半部分,本經又講了龍女成佛的故事。正如經中所講,在早期經典中,認爲女身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王,二者帝釋,叁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而且釋迦牟尼佛曾講,令女子出家,正法減少五百年。但在本經中,爲顯示女子也可以成佛,龍女向佛獻寶珠後,“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爲十方一切衆生演說妙法。”但在《維摩經》中進一步講道,男女只是現象而已,而實則完全一樣,爲證明這一點,龍女菩薩運用神力使自已由女身變成男身,使舍利弗由男身變成女身,然後使其恢複本來形象。
這裏體現了大乘佛教的菩薩精神,以慈悲爲本的廣大心懷,就是早期佛教所嚴厲批評的,十惡不赦的提婆達多也可以成佛;女子也可以即身成佛。所以本經所宣揚的是一切衆生皆可成佛。
七、受持利益
受持《法華經》有許的利益,在分別功德品、隨喜功德品與法師功德品叁品中講的很清楚,可以得到六根清淨,相貌端正圓滿,人所樂見。所以大藏經中有《弘贊法華傳》和《法華傳記》兩書記載了許多書寫、讀誦《法華經》的靈驗事迹。現在就這兩本書爲主記述幾則。
隋唐之際有一位僧人名法愛,從小出家,但不能行苦行,經常誦《法華經》。法愛爲避戰亂而北上,途中被五賊所獲。這五個賊准備吃飯後來殺法愛。當五賊吃飯的時候,法愛見機便逃跑出來,向北直走來到一大樹下而隱藏起來。五賊吃飯後不見法愛,于是一直追來。五賊來到大樹下,但就是看不見法愛,于是一直往北追去。等五賊走後,法愛來到一樹林中而隱藏,這時他看到有兩只老虎臥在那裏,並且回頭看他。這時法愛非常恐慌,對兩虎講道:“二位檀越,我被賊所追逐來到這裏,願請兩位檀越救護。”于是兩虎跑出林外大聲吼叫起來。五賊聽到老虎的吼叫便退散了。此時法愛再往北行就遇到了他的同道而得救。
又于唐末,有泉州人名嚴恭,家富有財,而無兄弟,父母甚愛嚴恭,所求必滿其願。一天,嚴恭求父母與五萬錢去揚州購物,父母便與之。嚴恭乘船而下,于離揚州十數裏江中,逢一船載龜到市場而賣,嚴恭悲憫龜將死去,于是問賣龜人多少錢一只,共幾只。賣龜人回荅道,其龜大每只一千錢,共五十只。嚴恭荅道,“我有錢五萬,正好買你的五十只龜。"嚴恭買到龜後便放入江中,空船去了揚州。而其賣龜人在回家的途中因船沈沒而死。就在當天,有五十人來訪問嚴恭的父母,並說嚴恭請他們把五萬錢帶回來交給父母。嚴恭的父母以爲嚴恭死了,非常擔心。問五十客人,都說嚴恭健在。一個月以後,嚴恭從揚州回來,父母大喜,問嚴恭爲何把錢請人帶回,嚴恭回荅說並無此事。父母所說五十人來訪的日期正是嚴恭買龜那一日。于是嚴恭和父母開始信佛並誦《法華經》,同時請人書寫《法華經》一百部。後來嚴恭生了重病,由誦法華故而得病愈。于是便請多人書寫法華經一千部。
《法華經概要(廣興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