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燃烧双臂供养日月净明德如来。但是到此经中讲道:“尔时诸菩萨、天人、阿修罗等,见其无臂,忧恼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是我等师,教化我者,而今烧臂,身不具足。””于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以神通力故,使双臂自然还复。可见,经中虽然赞叹燃身供佛的功德,但也不愿学佛之人因学佛信佛而变成残疾人。因此经中接着以种种譬喻讲述了受持法华经的功德大于其它所有功德,“如众星之中,月天子最为第一”。
《法华经》大约出现于公元前一到二世纪,而根据内容来看,第二十二品应为其最后一品,因为在第二十二品中已经讲道,诸大菩萨听佛讲《法华经》后欢喜奉行,并各还本处。可见本经到此已经终了。
所以以后的六品可能成立的时间较晚,可能是后加的。同时从内容看,第二十三品成立的时期,可能正是燃身供佛的思想盛行的时期,但是对燃身供佛这一事件本身,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会使人六根不全,有失威仪。也许就是由于这一原因,其它的大乘经中很少再提到燃身供佛之事。如果从原始佛教的教义来看,佛教是不赞成燃身供佛的。因为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是以慈悲为怀,学佛之人不但不应当损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同时也不能损害自已,因为自已也是有生命的众生之一。而且佛是慈悲的具体表现,佛不可能忍心看到他的弟子,为了供养佛而献身。
三.慈悲教化:
本经籍由各种比喻,巧妙地显示了佛陀的慈悲教化,使深奥的大乘义理表达得十分明白。最着名的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七个比喻,称法华七喻。在这七个比喻当中,第一,火宅喻中的长者比喻佛陀,诸子就是众生,火宅比喻三界;第二,穷子喻当中的父亲就是佛陀,穷子就是众生;第三,药草喻当中的云雨比喻佛陀的法雨,草木花卉等植物就是众生;第四,化城喻中的导师就是佛陀,大众就是众生,化城比喻阿罗汉果;第五,衣珠喻中的亲友比喻佛陀,酒醉的人比喻众生,藏在衣服中的宝珠比喻人人都有佛性;第六,髻珠喻中的转轮王就是佛陀,群众是众生,髻珠比喻法华经;第七,医子喻中的父亲比喻佛陀,诸子比喻众生。
在这七个比喻当中,都表示佛陀运用了种种方便来救度他们,不论众生是多么愚昧、无知、固执、顽皮,佛陀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他们,就连一念懈怠之心也没有。这些都表示了佛陀的慈悲。
六、教 义
一.三乘归一:
本经认为小乘佛教各派过分重视形式,远离佛陀教义的真实义理,故为把握佛陀之真理精神,乃采用诗、譬喻、象征等文学手法,以赞叹永恒之佛陀。称释迦牟尼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重点在弘扬“三乘归一”,即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归于一佛乘,调和大小乘之各种说法,以为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小乘佛教认为,修行的最高目标是成阿罗汉果,获得解脱。而本经则主张,三乘都应以成佛为目标,这才是佛陀说教的真实思想。佛陀解说修证阿罗汉果只是方便施教而已,是为了引导那些根基浅的二乘人而说,而最终的目标还是证成佛果。本经认为“三乘归一”这一主题非常深奥,于是运用各种譬喻、象征来说明。本经用化城喻来进一步阐明,修证阿罗汉果只是方便,并非究竟,证得佛果才是无上圆满。
二.如来久远成佛:
小乘各派虽认为释迦牟尼有大智能与德行,但是释迦牟尼还是诞生于北印度,二十九岁出家,经过六年苦修而成道,在人间说法四十五年,于八十岁入灭。入灭之后佛陀就不存在了。而本经的《如来寿量品》则说,佛陀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佛陀恒常以种种方便随类教化,常住不灭。也就是说,佛陀在娑婆世界成佛,是为了救度众生,应机设教而已,所以只是方便示现而已,实际上佛陀于无量劫之前早已成佛。换句话说,佛陀是永恒的,常住不灭的。如果说佛陀早已入灭,不在人间了,那么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就会感到失望,所以《法华经》中一再强调,佛陀是永恒的,常住不灭的。
为了说明这一道理,《法华经》中举了个医子喻,医师比喻如来;子女比喻三乘人。谓诸子无知,饮他毒药,心即狂乱,其父设方便,令服好药,以治其病。比喻三乘之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设各种方便,令服大乘法药,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三.由信成佛:
常不轻菩萨因听本经而不生疑惑故,能够疾成佛道。《常不轻菩萨品》中讲,常不轻菩萨相信每一人都能够成佛,所以他每见到一个人,他都会讲:"我深深地尊敬你们,不敢轻慢,因为你们都行菩萨道,将来都要成佛。"由于他的感化,接近命终的时候,忽闻威音王佛在空中为他讲说《法华经》,于是他当时就证得六根清净而成佛。
第十法师品中亦讲,过去诸佛于佛灭度后供养舍利,建筑塔庙,庄严佛像;或以歌呗赞颂佛德,乃至以华供佛,一礼拜,一合掌,一举手,一称佛号,乃父一念随喜都能长养善根,增长福慧,共成佛道。这是显示聿信而成佛道。
四.皆可成佛:
本经所宣扬的宗旨是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在早期的《四阿含经》中,提婆达多,即佛的堂弟,被描写为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因为他与当时摩揭陀国的王子共谋害佛,出佛身血,分裂僧团,犯了许多不可赦免的罪行。但在本经第十二提婆达多品中,佛陀叙述过去生中,为国王时,勤求《妙法莲华经》,最后于仙人处求得此经。而此仙人并非他人,正是提婆达多。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释迦牟尼佛修成六波罗密,最后成道。所以佛陀为提婆达多授记,将后成佛名为天王如来,世界名为天道。
于同一品的后半部分,本经又讲了龙女成佛的故事。正如经中所讲,在早期经典中,认为女身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而且释迦牟尼佛曾讲,令女子出家,正法减少五百年。但在本经中,为显示女子也可以成佛,龙女向佛献宝珠后,“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但在《维摩经》中进一步讲道,男女只是现象而已,而实则完全一样,为证明这一点,龙女菩萨运用神力使自已由女身变成男身,使舍利弗由男身变成女身,然后使其恢复本来形象。
这里体现了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以慈悲为本的广大心怀,就是早期佛教所严厉批评的,十恶不赦的提婆达多也可以成佛;女子也可以即身成佛。所以本经所宣扬的是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七、受持利益
受持《法华经》有许的利益,在分别功德品、随喜功德品与法师功德品三品中讲的很清楚,可以得到六根清净,相貌端正圆满,人所乐见。所以大藏经中有《弘赞法华传》和《法华传记》两书记载了许多书写、读诵《法华经》的灵验事迹。现在就这两本书为主记述几则。
隋唐之际有一位僧人名法爱,从小出家,但不能行苦行,经常诵《法华经》。法爱为避战乱而北上,途中被五贼所获。这五个贼准备吃饭后来杀法爱。当五贼吃饭的时候,法爱见机便逃跑出来,向北直走来到一大树下而隐藏起来。五贼吃饭后不见法爱,于是一直追来。五贼来到大树下,但就是看不见法爱,于是一直往北追去。等五贼走后,法爱来到一树林中而隐藏,这时他看到有两只老虎卧在那里,并且回头看他。这时法爱非常恐慌,对两虎讲道:“二位檀越,我被贼所追逐来到这里,愿请两位檀越救护。”于是两虎跑出林外大声吼叫起来。五贼听到老虎的吼叫便退散了。此时法爱再往北行就遇到了他的同道而得救。
又于唐末,有泉州人名严恭,家富有财,而无兄弟,父母甚爱严恭,所求必满其愿。一天,严恭求父母与五万钱去扬州购物,父母便与之。严恭乘船而下,于离扬州十数里江中,逢一船载龟到市场而卖,严恭悲悯龟将死去,于是问卖龟人多少钱一只,共几只。卖龟人回荅道,其龟大每只一千钱,共五十只。严恭荅道,“我有钱五万,正好买你的五十只龟。"严恭买到龟后便放入江中,空船去了扬州。而其卖龟人在回家的途中因船沉没而死。就在当天,有五十人来访问严恭的父母,并说严恭请他们把五万钱带回来交给父母。严恭的父母以为严恭死了,非常担心。问五十客人,都说严恭健在。一个月以后,严恭从扬州回来,父母大喜,问严恭为何把钱请人带回,严恭回荅说并无此事。父母所说五十人来访的日期正是严恭买龟那一日。于是严恭和父母开始信佛并诵《法华经》,同时请人书写《法华经》一百部。后来严恭生了重病,由诵法华故而得病愈。于是便请多人书写法华经一千部。
《法华经概要(广兴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