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概要(广兴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众生喜见如来,耶输陀罗,亦得授记,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

  第十四安乐行品,此时佛告文殊,欲说法华,当得安住四法,即身离权势等十事,口离说轻慢赞毁等语,意离嫉妒谄诳之过,修养自心,誓愿令人住是法中,修摄自行,并说第六顶珠喻。

  第十五从地涌出品,此时众多菩萨与其眷属从地涌出,向多宝如来与释迦佛礼拜赞叹,过于五十小劫,犹如半日。时释迦佛告弥勒菩萨,此菩萨众皆是佛于娑婆所化而发心者。

  第十六品如来寿量品,佛应弥勒菩萨之请,为说久远劫来早已成佛,但为教化众生,示现灭度,说第七医子喻。

  第十七分别功德品,是说当时与会大众闻法受益,后世受持,读诵,书写,讲说此《法华经》,亦皆获诸功德。

  第十八随喜功德品,佛告弥勒菩萨随喜听闻法华经之种种功德。

  第十九法师功德品中,佛告常精进菩萨关于受持、读诵等五种功德。

  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佛告大势至菩萨,佛于过去世中为常不轻菩萨时之常不轻慢他人的行为,和受持《法华经》的故事。

  第二十一名如来神力品。此时佛于众前以神力故,现无量无数色光,遍照十方世界,属诸菩萨于如来灭后,应对法华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

  第二十二品,佛以右手摩大众顶,并嘱咐受持广宣此经,而后大众,欢喜奉行,各还本土。到此本经似乎已经终了。而且从第二十三品,除普门品外到最后,各品中都无重诵。

  第二十三药王菩萨本事品,佛告宿王华菩萨关于药王菩萨往昔闻法供养日月净明德佛的本事,并说受持法华和药王本事的功德,以及命终往生安乐。

  第二十四妙因菩萨本事品,佛告德华菩萨,妙因菩萨于过去供雷音王佛的因果和处处现身宣说法华的本事。

  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佛为无尽菩萨解说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因缘,名称作用和三十二应普门示现等功德。

  第二十六陀罗尼品,药王菩萨,勇施菩萨,毗沙门天王,持国天王,罗刹女等各自说陀罗尼,拥护受持读诵法华经者。

  第二十七妙庄严王本事品,佛说妙庄严王往昔为其二子所化的本事。

  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发愿品,普贤菩萨问,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法华,佛告成就四法:为佛护念,植众德本,入正定聚,发救众生之心,当得法华,普贤白佛,凡持此经者,必得守护。

  四、法华七喻

  在本经中,佛陀为了教导众生,运用了七个譬喻来说明深奥的大乘教义。这七个比喻的内容如下。

  (一)火宅喻,出自譬喻品。故事是说,一富豪有一大宅,年久失修,一天突然大火烧起,但是长者的孩子们正在大宅内玩乐嬉戏,眼看火就要烧到孩子们,但是长者再三诱导,孩子们都不听他的话,还在里面玩乐。于是长者想出一个办法,对孩子们讲到:“门外有羊车、鹿车和牛车,任你们游戏,孩子们快出去拿。”听到长者的话后,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向外冲出火宅,这时孩子们脱离了危险,长者给每一位孩子一辆上等大车。这个事中的火,比喻五浊、八苦等;宅,比喻三界。谓三界之众生为五浊、八苦所逼迫,不得安稳,犹如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长者比喻佛陀,以种种方便来引导众生出离火宅。

  (二)穷子喻,出自信解品。某大富长者有一子,从小离家出走,流浪在外,生活非常贫困。有一天他流浪回到了家乡但不认识,而其父认出了儿子,于是叫他回家,但儿子以为长者要抓他,于是拔腿就跑了。长者经过很多手段才把儿子请回来,并一再善意引导,最后才使儿子认识了父亲。这里穷子喻二乘之人无大乘功德法财(即六度万行)得以庄严,犹如贫穷之子,缺乏衣食之资以活身命;长者比喻佛陀,以种种方便令除烦恼,增上其心,然后教后以大乘智,即以佛道化度声闻,令回小向大。

  (三)药草喻,又作云雨喻,出自药草喻品。药草,比喻三乘人之根性。草有小草、中草、大草三种,依次比喻天人、声闻缘觉、藏教菩萨。药草虽有大中小之不同,若蒙云雨沾润,皆能敷荣郁茂,治疗众病。以喻三乘之人,根器虽有高下之别,若蒙如来法雨润泽,则能成大医王,普度群生。

  (四)化城喻,出自化城喻品。故事说有一队人从一险道前往求宝,但是由于疲劳艰难,半路上大家起了懈怠后退的念头,要想返回,于是引队的导师就对大家讲,“前面有一大城,我们可以去休息,然后再作打算。”当大家在大城中休息而恢复精力后,导师说:“刚才的大城只是化城而已,宝藏就在前面,我们马上就要到了。”比喻二乘人初闻大教,中即忘失,而流转生死;故世尊(导师)权设方便,而设化城──阿罗汉,令其先断见思烦恼,而暂证真空涅槃,以为苏息,而后至于究竟之宝处。

  (五)衣珠喻,又作系珠喻。出自五百弟子授记品。谓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亲友以宝珠系于其衣中,而其不觉知,流浪他乡,自受贫苦。后经亲友告知,乃得宝珠,衣食受用无极。以喻二乘之人,昔于大通佛所,曾下大乘之种,然为无明所覆,未能觉了,后由如来方便开示,乃得证大乘之果,利乐无穷。

  (六)髻珠喻,又作顶珠喻。出自安乐行品。如转轮圣王于战争胜利后,赠与众臣金银、琉璃、象马车乘,但唯有自己头顶上的明珠不作赏物。这里轮王比喻如来;髻比喻二乘权教;珠比喻一乘实理。珠在髻中,犹如实理为权所隐。此谓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授记二乘而得作佛,犹如轮王解髻中之珠,以与功臣。

  (七)医子喻,又作医师喻,出自如来寿量品。一天,某位良医因有事故,远至异国,孩子们误饮了他的毒药,毒性大作,以至心神错乱,痛苦不堪。这时父亲由外地归来,饮了毒药的儿女们非常欢喜,希望父亲能实时救治他们。

  父亲见孩子们及其痛苦,立即依照处方,调配最好的药草令们服食,并说“这是上等的良药,色香味具足,饮了此药,你们的痛苦很快就会解除。”但是他的这些儿女由于中毒太深,而失去了分辨能力,因此不肯服药。父亲心想:“这些孩子们太可怜了,毒气攻心,神志颠倒错乱,虽见我回来欢喜,但给他们好药而不肯服用。现在我应当另设方便,使他们能服下这些良药以根除他们的痛苦。”于是长者对儿女们说:“我已衰老,离死期不远,这些良药留在家里,你们可以自已取来服用。”交待后长者就外他国远游。

  稍后,长者派人回国通知诸子:“你们的父亲已客死他乡,他再也不回来了。”儿子们听到这个恶耗,非常悲伤忧虑,心想:“若父亲仍在人间,定会救护我们,现他已离我们而去,让我们无依无靠。”由于悲伤终于醒悟,于是想起了父亲曾给留下的良药,果然色香味美,立刻取而服用,毒病得以全愈。父亲得知孩子们病都好了,不久就回家了。

  这里的医师,比喻如来;孩子们,比喻三乘人。谓诸子无知,饮他毒药,心即狂乱,其父设方便,令服好药,以治其病。此喻三乘之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设各种方便,令服大乘法药,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医师比喻如来;子女比喻三乘人。谓诸子无知,饮他毒药,心即狂乱,其父设方便,令服好药,以治其病。比喻三乘之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设各种方便,令服大乘法药,速除苦恼,无复众患。〔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八〕

  五、本经的特色

  一.诸经之首:

  《妙法莲华经》是历代受持读诵最多的经典,正如唐.道宣律师所讲,“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箱四百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所以在《大正藏》五十一册收编了,唐代七世纪中,蓝谷沙门惠详撰写的《弘赞法华传》和八世纪中期,僧详又撰写的《法华传记》两书。前者记载了一百二十九位,后者记载了一百八十位书写、受持、读诵和讲说法华经的比丘、比丘尼,以及男女居士。特别是后者,记述有关《法华经》之由来、传译及灵验等事非常详细。全书分为十二科:部类增减、隐显时异、传译年代、支派别行、论释不同、诸师序集、讲解感应、讽诵胜利、转读灭罪、书写救苦、听闻利益、依正供养等。

  文中援引诸典,包括有《大智度论》、道生《法华义疏》、《西域传》等二十余种。与上述两书性质相类之著作,还有宋代宗晓所撰《法华经显应录》、清代周克复所撰《法华经持验记》、高丽了因所撰《法华灵验传》各二卷,三书皆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四册。由此可见《法华经》于我国佛教史上之地位与影响。直到现在还许人在受持读诵本经。明代蕅益大师说:“此一部经乃如来究竟极谈,具明施设一代时教所以然之线索,如家业之有总帐簿,如天子之有九鼏也。”西方人把此经称为佛教的圣经。

  虽然我们把《法华经》说成是诸经之首,但是这并不表示《法华经》就比其它经典优胜,而超过其它经典。佛陀所说的每一部经典,都是针对不同的听众,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因缘而说。比如,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佛陀就讲一些如五蕴皆空,诸法无我等带有哲学性的佛教基本教义,但是对于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就讲布施升天等,或者用故事,比喻等来说明佛教的义理。但是,不论是那一部经典,它们都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甚么高下、好坏、善恶之分。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佛陀所说的经典分别成好经或不好的经。我们只能说,这部经对我们本人来说适合,我喜欢这部经。所以《法华经》之所以流传这样广,有这么多人读诵,都是众生的偏好,执着而已。

  二.燃身供佛:

  赞叹燃身供佛的经典,《法华经》可能是第一经。在本经第二十三品《药王菩萨本事品》中,佛在宿王华菩萨的请求下,演说药王菩萨的本事。药王菩萨于过去生中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时,以种种华香供养日月净明德如来,而后又自念言,“我虽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于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饮食诸华香油,并以各种香油涂身,然后燃烧自身,用以供佛。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死后,又于来生中…

《法华经概要(广兴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