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概要
广兴法师
序说
《妙法莲华经》可以说是在大乘佛教国家,特别在是中国、日本和韩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读诵书写最多的经典之一,因此法华经的注疏也最多,其中以天台智者大师的法华三大部最为详细,而且基于本经创立了天台宗,并远传日本。
一、历史
据各种经录记载,历代所《译妙法莲华经》共有六种,现存者有如下三种:竺法护(Dharmaraksha)于西晋太康七年(286)译出《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鸠摩罗什(Kumarajiva)于姚秦弘始八年(406)译《妙法莲华经》七卷、阇那崛多(Jnanagupta)与达磨笈多(Dharmagupta)于隋仁寿元年(601)重勘梵本,补订罗什译本名为《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其中以正法华最详密;妙法莲华经最简约,然流传最广,讲解注疏,一般读诵者即为此本。现大英博物馆存有斯坦因(Sir Aurel Stein)于本世纪初从敦煌拿来的古老的手抄本《妙法莲华经》,这些经典抄于公元533~972年间,也就是隋唐时代。
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原为七卷二十七品,且其《普门品》中无重诵偈。后人将南齐‧法献共达摩摩提译的《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和北周阇那崛多译的《普门品》收入罗什所译,构成七卷二十八品。其后又将玄奘译的《药王菩萨咒》编入,而成为现今流通的内容。
那崛多说他看到两种原本,一种是用梵文写在贝叶上﹔一种是写在丝绢上,文字是卡拉斯(Kharashar) ,也就是罗什出生地龟兹国(Kuche)所用的文字。据说丝绢本比贝叶本要古老。两种本子不同处很多,阇那崛多译自贝叶本,而罗什译自丝绢本。
此经的起源很早,据学者研究,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但有的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认为产生于公元前二、三世纪。它是问世很早的大乘经典之一。首先,如在经中提到三乘归于一佛乘的问题时,说此是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并且在讲此经时,有比丘、比丘尼五千人等退出法会。从此可以说明,三乘皆可成佛的问题还在初期发展时期。
其次,在《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等经中提到《法华经》的名字,《大智度论》等论里曾引用其文。印度早有世亲为作略解,称《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二卷(菩提流支、昙林等译)。我国自鸠摩罗什后,注释者亦屡有所出,初有南朝宋代竺道生之《法华经疏》二卷,继之有光宅寺法云之《义记》八卷、智顗之《法华》三大部、吉藏之《义疏》十二卷与《玄论》十卷、窥基之《玄赞》二十卷等;其中,智顗且基于本经创立天台宗。
日本圣德太子注《义疏》以后,此经成为日本镇护国家的三部经之一,古来即受到尊信。最澄于日本开天台宗后,该经更成为佛教教学之中心、新佛教之主干,而支配日本佛教界。十三世纪日莲宗专奉此经与经题立日莲宗。现代新兴的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和妙智会教团,都是专奉此经与经题为宗旨。本经之梵文本近时于新疆之喀什噶尔(Kashgar)等地发现,于一八五二年,法国学者布诺夫(Eugene Burnouf)自梵文译成法文本出版。其后又有科恩(H. Kern)于1909年译为英文,收在东方圣书第二十一册。日译本(梵和对照)。
二、译者
鸠摩罗什(344~413,一说 350~409)梵名 Kumarajiva。也译作究摩罗什、鸠摩罗什婆、拘摩罗耆婆。略称罗什、什。意译作童寿。罗什是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师之一。父母俱奉佛出家,素有德行。罗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学佛出家,游学印度,参名师,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后归故国,龟兹王奉为国师。十六国之一的前秦(352-394)苻坚闻其德行高尚,派遣大将军吕光率兵迎之。吕光西征顺利,遂迎罗什返国,然于途中闻苻坚败没,遂于河西自立为王,罗什乃羁留凉州十六、七年。在此期间,罗什学习并已精通华语,这也是为甚么罗什所译经典大都文字流畅,意理明淅。直至后秦姚兴攻破吕氏,罗什才到达长安,时为东晋隆安五年(401)。姚兴礼罗什为国师,居于逍遥园,与僧肇、僧严等弟子从事译经工作。
自后秦弘始五年(403)四月,罗什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以上合称三论)、《般若》、《法华》、《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维摩经》、《十诵律》等经论,有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之学说。其译经之总数说法不一,《出三藏记集》称三十五部,二九四卷;《开元释教录》则谓七十四部,三八四卷。
自佛教传入中国,汉译佛经日多,但所译大多文字晦涩,不与原本相应,罗什通达多种外国语言,所译经论内容卓拔,文体简洁晓畅,至后世颇受重视。所以罗什开一代经之新,史称罗什以前所译经典为古译,罗什以后至唐玄奘前为旧译,唐玄奘以后为新译。其时,四方贤俊风从,罗什悉心作育,皆得玄悟。罗什一生致力弘通之法门,当为般若系之大乘经典,与龙树、提婆系之中观部论书之翻译。所译之经典,对我国佛教之发展有很大之影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道生传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之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四论学派。此外,所译之《法华经》,肇启天台宗之端绪;《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之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及《十住毘婆沙论》为净土宗所依之经论;《弥勒成佛经》促成了弥勒信仰之发达;《坐禅三昧经》之译出,促成了“菩萨禅”之流行;《梵网经》一出,中土得传大乘戒;《十诵律》则提供了研究律学之重要资料。
罗什门下有僧肇、道生、道融、僧叡、昙影、僧导等,名僧辈出,蔚成三论与成实两学派。故罗什亦被尊为三论宗之祖。居十二年而入寂,时为晋义熙九年,世寿七十。或谓义熙五年示寂。又据梁《高僧传》记载,姚兴以罗什为聪明超凡之辈,不欲其无嗣,遂以十女逼令受之。元魏孝文帝曾至洛阳,遣使觅罗什之后嗣,委任以官爵。迨至隋世,关中鸠摩氏犹有显者,或即罗什之后人。
三、本经的内容
本经的前二十一品和第二十五品《普门品》,每一品由两部分组成︰散文和诗歌,而其它的六品无有诗歌。这里的诗歌又是散文的重复,这是印度的一种文学体裁,主要是由于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时候,当时的佛经都是以口口相传,这就需要大量的记忆,而诗歌是最好记忆的。后来由于可以背诵经典的长老越来越少,同时随着文字的普通使用,佛教也采取用文字记载经典。佛经用文字写下大约是在公元前一世纪的事了。
最初的经典是写在一种叫做贝波罗的树叶上,所以我们把它叫做贝叶经。目前在斯里兰卡等上座部佛教国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经典。在斯里兰卡,一百多年前写成的贝叶经已经成了国宝了。直到四、五年前,斯里兰卡的僧人又用同样的贝叶写完了一部南传大藏经。
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一开始佛经是写在丝绢上的,而每一丝卷都有一定的长度,这就是我们的经典分成多少卷。后来由于战乱等多种原因,许多僧人感到,用这种丝绢写的经典很容易就被火烧毁,所以他们发起把佛经雕刻在石头上,这样就可以永远保存。北京的房山石经就是由隋代的静碗法师发起,经过一千多年的刻写而完成的一部石经。
《妙法莲华经》是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所说,当时来听法的有大阿罗汉一万二千人,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比丘、比丘尼六千人,诸大菩萨八万人,还有无量无边天神、龙王及其眷属、夜叉、阿修罗、人非人等具来听经。此时佛为说《大乘无量义经》,天雨众华,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佛说经已即入无量三昧。第二品是本经的关键,也提出了本经的主张:即三乘归一,也就是说,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最后都要成佛。佛从三昧定起,告知舍利弗,“只有佛与佛,才能彻底究尽地证悟诸法实相。”即人与人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于是舍利弗三请,世尊说明开示入佛知见,佛法只有一佛乘,众生皆可能成佛。佛说声闻、比丘都是方便,并非究尽。此时诸阿罗汉比丘、比丘尼全部退出,唯诸大菩萨继续听法。
第三品,舍利弗听佛授记,将于未来当得作佛,号为华光如来,国名离垢,所在国土,清净庄严,安隐丰乐。于是舍利弗欢喜踊跃,并请佛为其它弟子授记。但是佛为宣说第一火宅喻,进一步说明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实,使其了解深意,去诸疑惑。
第四品中,须菩提,十迦叶等闻佛说法,欢喜无量,即以长者穷子喻,体现领会佛意,深信理解。第五品中,佛说三草二木,以喻众生根机有别,随其根机而为说法,而说第三药草喻。
第六品,佛为四大声闻授记,于未来世当得作佛:摩诃迦叶,号曰光明如来,国名光德。须菩提号曰名相如来,国名宝生。大迦旃延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大目犍连号曰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国名意乐。第七化城喻品,然后佛开示道,佛昔为大通智胜王第十六王子时,演说此《妙法莲华经》,并为说第四化城喻,以示方便,引入佛智。
第八品中,佛为富楼那,憍陈如等五百阿罗汉授记,说第五衣珠喻。
第九品中,为阿难等二千无学有学受记。
第十品中,佛为药王菩萨宣说聆听,随喜,受持,解说《妙法莲华经》的种种功德,乃至一念随喜,皆得授受记,于未来世当得作佛。
第十一宝塔品,此时多宝佛塔从地涌出,多宝如来赞叹释迦佛解说《妙法莲华经》。
第十二提婆达多品,此时佛又为提婆达多受记,未来当得作佛,号天王如来,文殊菩萨宣说法华,龙女献珠而作佛。
第十三品,药王,大乐说菩萨大众以及已闻说《法华经》的罗汉众等发愿受持,宣说《法华经》,佛陀姨母得授记,于未来当得作佛,号…
《法华经概要(广兴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