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概要
廣興法師
序說
《妙法蓮華經》可以說是在大乘佛教國家,特別在是中國、日本和韓國,影響最大、流傳最廣、讀誦書寫最多的經典之一,因此法華經的注疏也最多,其中以天臺智者大師的法華叁大部最爲詳細,而且基于本經創立了天臺宗,並遠傳日本。
一、曆史
據各種經錄記載,曆代所《譯妙法蓮華經》共有六種,現存者有如下叁種:竺法護(Dharmaraksha)于西晉太康七年(286)譯出《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鸠摩羅什(Kumarajiva)于姚秦弘始八年(406)譯《妙法蓮華經》七卷、阇那崛多(Jnanagupta)與達磨笈多(Dharmagupta)于隋仁壽元年(601)重勘梵本,補訂羅什譯本名爲《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七品。其中以正法華最詳密;妙法蓮華經最簡約,然流傳最廣,講解注疏,一般讀誦者即爲此本。現大英博物館存有斯坦因(Sir Aurel Stein)于本世紀初從敦煌拿來的古老的手抄本《妙法蓮華經》,這些經典抄于公元533~972年間,也就是隋唐時代。
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原爲七卷二十七品,且其《普門品》中無重誦偈。後人將南齊‧法獻共達摩摩提譯的《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和北周阇那崛多譯的《普門品》收入羅什所譯,構成七卷二十八品。其後又將玄奘譯的《藥王菩薩咒》編入,而成爲現今流通的內容。
那崛多說他看到兩種原本,一種是用梵文寫在貝葉上﹔一種是寫在絲絹上,文字是卡拉斯(Kharashar) ,也就是羅什出生地龜茲國(Kuche)所用的文字。據說絲絹本比貝葉本要古老。兩種本子不同處很多,阇那崛多譯自貝葉本,而羅什譯自絲絹本。
此經的起源很早,據學者研究,大約産生于公元前一世紀左右,但有的學者從語言學的角度研究,認爲産生于公元前二、叁世紀。它是問世很早的大乘經典之一。首先,如在經中提到叁乘歸于一佛乘的問題時,說此是甚深微妙難解之法,並且在講此經時,有比丘、比丘尼五千人等退出法會。從此可以說明,叁乘皆可成佛的問題還在初期發展時期。
其次,在《大般涅槃經》、《優婆塞戒經》等經中提到《法華經》的名字,《大智度論》等論裏曾引用其文。印度早有世親爲作略解,稱《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二卷(菩提流支、昙林等譯)。我國自鸠摩羅什後,注釋者亦屢有所出,初有南朝宋代竺道生之《法華經疏》二卷,繼之有光宅寺法雲之《義記》八卷、智顗之《法華》叁大部、吉藏之《義疏》十二卷與《玄論》十卷、窺基之《玄贊》二十卷等;其中,智顗且基于本經創立天臺宗。
日本聖德太子注《義疏》以後,此經成爲日本鎮護國家的叁部經之一,古來即受到尊信。最澄于日本開天臺宗後,該經更成爲佛教教學之中心、新佛教之主幹,而支配日本佛教界。十叁世紀日蓮宗專奉此經與經題立日蓮宗。現代新興的創價學會、立正佼成會和妙智會教團,都是專奉此經與經題爲宗旨。本經之梵文本近時于新疆之喀什噶爾(Kashgar)等地發現,于一八五二年,法國學者布諾夫(Eugene Burnouf)自梵文譯成法文本出版。其後又有科恩(H. Kern)于1909年譯爲英文,收在東方聖書第二十一冊。日譯本(梵和對照)。
二、譯者
鸠摩羅什(344~413,一說 350~409)梵名 Kumarajiva。也譯作究摩羅什、鸠摩羅什婆、拘摩羅耆婆。略稱羅什、什。意譯作童壽。羅什是東晉龜茲國(新疆疏勒)人,我國四大譯經師之一。父母俱奉佛出家,素有德行。羅什自幼聰敏,七歲從母學佛出家,遊學印度,參名師,博聞強記,譽滿五天竺。後歸故國,龜茲王奉爲國師。十六國之一的前秦(352-394)苻堅聞其德行高尚,派遣大將軍呂光率兵迎之。呂光西征順利,遂迎羅什返國,然于途中聞苻堅敗沒,遂于河西自立爲王,羅什乃羁留涼州十六、七年。在此期間,羅什學習並已精通華語,這也是爲甚麼羅什所譯經典大都文字流暢,意理明淅。直至後秦姚興攻破呂氏,羅什才到達長安,時爲東晉隆安五年(401)。姚興禮羅什爲國師,居于逍遙園,與僧肇、僧嚴等弟子從事譯經工作。
自後秦弘始五年(403)四月,羅什先後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以上合稱叁論)、《般若》、《法華》、《大智度論》、《阿彌陀經》、《維摩經》、《十誦律》等經論,有系統地介紹龍樹中觀學派之學說。其譯經之總數說法不一,《出叁藏記集》稱叁十五部,二九四卷;《開元釋教錄》則謂七十四部,叁八四卷。
自佛教傳入中國,漢譯佛經日多,但所譯大多文字晦澀,不與原本相應,羅什通達多種外國語言,所譯經論內容卓拔,文體簡潔曉暢,至後世頗受重視。所以羅什開一代經之新,史稱羅什以前所譯經典爲古譯,羅什以後至唐玄奘前爲舊譯,唐玄奘以後爲新譯。其時,四方賢俊風從,羅什悉心作育,皆得玄悟。羅什一生致力弘通之法門,當爲般若系之大乘經典,與龍樹、提婆系之中觀部論書之翻譯。所譯之經典,對我國佛教之發展有很大之影響;《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道生傳于南方,經僧朗、僧诠、法朗,至隋之吉藏而集叁論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論》,而成四論學派。此外,所譯之《法華經》,肇啓天臺宗之端緒;《成實論》爲成實學派之根本要典;《阿彌陀經》及《十住毘婆沙論》爲淨土宗所依之經論;《彌勒成佛經》促成了彌勒信仰之發達;《坐禅叁昧經》之譯出,促成了“菩薩禅”之流行;《梵網經》一出,中土得傳大乘戒;《十誦律》則提供了研究律學之重要資料。
羅什門下有僧肇、道生、道融、僧叡、昙影、僧導等,名僧輩出,蔚成叁論與成實兩學派。故羅什亦被尊爲叁論宗之祖。居十二年而入寂,時爲晉義熙九年,世壽七十。或謂義熙五年示寂。又據梁《高僧傳》記載,姚興以羅什爲聰明超凡之輩,不欲其無嗣,遂以十女逼令受之。元魏孝文帝曾至洛陽,遣使覓羅什之後嗣,委任以官爵。迨至隋世,關中鸠摩氏猶有顯者,或即羅什之後人。
叁、本經的內容
本經的前二十一品和第二十五品《普門品》,每一品由兩部分組成︰散文和詩歌,而其它的六品無有詩歌。這裏的詩歌又是散文的重複,這是印度的一種文學體裁,主要是由于公元前叁四世紀的時候,當時的佛經都是以口口相傳,這就需要大量的記憶,而詩歌是最好記憶的。後來由于可以背誦經典的長老越來越少,同時隨著文字的普通使用,佛教也采取用文字記載經典。佛經用文字寫下大約是在公元前一世紀的事了。
最初的經典是寫在一種叫做貝波羅的樹葉上,所以我們把它叫做貝葉經。目前在斯裏蘭卡等上座部佛教國家,我們還可以看到這種經典。在斯裏蘭卡,一百多年前寫成的貝葉經已經成了國寶了。直到四、五年前,斯裏蘭卡的僧人又用同樣的貝葉寫完了一部南傳大藏經。
當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一開始佛經是寫在絲絹上的,而每一絲卷都有一定的長度,這就是我們的經典分成多少卷。後來由于戰亂等多種原因,許多僧人感到,用這種絲絹寫的經典很容易就被火燒毀,所以他們發起把佛經雕刻在石頭上,這樣就可以永遠保存。北京的房山石經就是由隋代的靜碗法師發起,經過一千多年的刻寫而完成的一部石經。
《妙法蓮華經》是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所說,當時來聽法的有大阿羅漢一萬二千人,複有學無學二千人,比丘、比丘尼六千人,諸大菩薩八萬人,還有無量無邊天神、龍王及其眷屬、夜叉、阿修羅、人非人等具來聽經。此時佛爲說《大乘無量義經》,天雨衆華,普佛世界,六種震動。佛說經已即入無量叁昧。第二品是本經的關鍵,也提出了本經的主張:即叁乘歸一,也就是說,聲聞,緣覺和菩薩叁乘最後都要成佛。佛從叁昧定起,告知舍利弗,“只有佛與佛,才能徹底究盡地證悟諸法實相。”即人與人們所在的這個世界的真實情況。于是舍利弗叁請,世尊說明開示入佛知見,佛法只有一佛乘,衆生皆可能成佛。佛說聲聞、比丘都是方便,並非究盡。此時諸阿羅漢比丘、比丘尼全部退出,唯諸大菩薩繼續聽法。
第叁品,舍利弗聽佛授記,將于未來當得作佛,號爲華光如來,國名離垢,所在國土,清淨莊嚴,安隱豐樂。于是舍利弗歡喜踴躍,並請佛爲其它弟子授記。但是佛爲宣說第一火宅喻,進一步說明叁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實,使其了解深意,去諸疑惑。
第四品中,須菩提,十迦葉等聞佛說法,歡喜無量,即以長者窮子喻,體現領會佛意,深信理解。第五品中,佛說叁草二木,以喻衆生根機有別,隨其根機而爲說法,而說第叁藥草喻。
第六品,佛爲四大聲聞授記,于未來世當得作佛:摩诃迦葉,號曰光明如來,國名光德。須菩提號曰名相如來,國名寶生。大迦旃延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大目犍連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國名意樂。第七化城喻品,然後佛開示道,佛昔爲大通智勝王第十六王子時,演說此《妙法蓮華經》,並爲說第四化城喻,以示方便,引入佛智。
第八品中,佛爲富樓那,憍陳如等五百阿羅漢授記,說第五衣珠喻。
第九品中,爲阿難等二千無學有學受記。
第十品中,佛爲藥王菩薩宣說聆聽,隨喜,受持,解說《妙法蓮華經》的種種功德,乃至一念隨喜,皆得授受記,于未來世當得作佛。
第十一寶塔品,此時多寶佛塔從地湧出,多寶如來贊歎釋迦佛解說《妙法蓮華經》。
第十二提婆達多品,此時佛又爲提婆達多受記,未來當得作佛,號天王如來,文殊菩薩宣說法華,龍女獻珠而作佛。
第十叁品,藥王,大樂說菩薩大衆以及已聞說《法華經》的羅漢衆等發願受持,宣說《法華經》,佛陀姨母得授記,于未來當得作佛,號…
《法華經概要(廣興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