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概要(廣興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衆生喜見如來,耶輸陀羅,亦得授記,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

  第十四安樂行品,此時佛告文殊,欲說法華,當得安住四法,即身離權勢等十事,口離說輕慢贊毀等語,意離嫉妒谄诳之過,修養自心,誓願令人住是法中,修攝自行,並說第六頂珠喻。

  第十五從地湧出品,此時衆多菩薩與其眷屬從地湧出,向多寶如來與釋迦佛禮拜贊歎,過于五十小劫,猶如半日。時釋迦佛告彌勒菩薩,此菩薩衆皆是佛于娑婆所化而發心者。

  第十六品如來壽量品,佛應彌勒菩薩之請,爲說久遠劫來早已成佛,但爲教化衆生,示現滅度,說第七醫子喻。

  第十七分別功德品,是說當時與會大衆聞法受益,後世受持,讀誦,書寫,講說此《法華經》,亦皆獲諸功德。

  第十八隨喜功德品,佛告彌勒菩薩隨喜聽聞法華經之種種功德。

  第十九法師功德品中,佛告常精進菩薩關于受持、讀誦等五種功德。

  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佛告大勢至菩薩,佛于過去世中爲常不輕菩薩時之常不輕慢他人的行爲,和受持《法華經》的故事。

  第二十一名如來神力品。此時佛于衆前以神力故,現無量無數色光,遍照十方世界,屬諸菩薩于如來滅後,應對法華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

  第二十二品,佛以右手摩大衆頂,並囑咐受持廣宣此經,而後大衆,歡喜奉行,各還本土。到此本經似乎已經終了。而且從第二十叁品,除普門品外到最後,各品中都無重誦。

  第二十叁藥王菩薩本事品,佛告宿王華菩薩關于藥王菩薩往昔聞法供養日月淨明德佛的本事,並說受持法華和藥王本事的功德,以及命終往生安樂。

  第二十四妙因菩薩本事品,佛告德華菩薩,妙因菩薩于過去供雷音王佛的因果和處處現身宣說法華的本事。

  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佛爲無盡菩薩解說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因緣,名稱作用和叁十二應普門示現等功德。

  第二十六陀羅尼品,藥王菩薩,勇施菩薩,毗沙門天王,持國天王,羅刹女等各自說陀羅尼,擁護受持讀誦法華經者。

  第二十七妙莊嚴王本事品,佛說妙莊嚴王往昔爲其二子所化的本事。

  第二十八普賢菩薩發願品,普賢菩薩問,如來滅後,雲何能得法華,佛告成就四法:爲佛護念,植衆德本,入正定聚,發救衆生之心,當得法華,普賢白佛,凡持此經者,必得守護。

  四、法華七喻

  在本經中,佛陀爲了教導衆生,運用了七個譬喻來說明深奧的大乘教義。這七個比喻的內容如下。

  (一)火宅喻,出自譬喻品。故事是說,一富豪有一大宅,年久失修,一天突然大火燒起,但是長者的孩子們正在大宅內玩樂嬉戲,眼看火就要燒到孩子們,但是長者再叁誘導,孩子們都不聽他的話,還在裏面玩樂。于是長者想出一個辦法,對孩子們講到:“門外有羊車、鹿車和牛車,任你們遊戲,孩子們快出去拿。”聽到長者的話後,孩子們迫不及待的向外沖出火宅,這時孩子們脫離了危險,長者給每一位孩子一輛上等大車。這個事中的火,比喻五濁、八苦等;宅,比喻叁界。謂叁界之衆生爲五濁、八苦所逼迫,不得安穩,猶如大宅被火所燒,而不能安居。長者比喻佛陀,以種種方便來引導衆生出離火宅。

  (二)窮子喻,出自信解品。某大富長者有一子,從小離家出走,流浪在外,生活非常貧困。有一天他流浪回到了家鄉但不認識,而其父認出了兒子,于是叫他回家,但兒子以爲長者要抓他,于是拔腿就跑了。長者經過很多手段才把兒子請回來,並一再善意引導,最後才使兒子認識了父親。這裏窮子喻二乘之人無大乘功德法財(即六度萬行)得以莊嚴,猶如貧窮之子,缺乏衣食之資以活身命;長者比喻佛陀,以種種方便令除煩惱,增上其心,然後教後以大乘智,即以佛道化度聲聞,令回小向大。

  (叁)藥草喻,又作雲雨喻,出自藥草喻品。藥草,比喻叁乘人之根性。草有小草、中草、大草叁種,依次比喻天人、聲聞緣覺、藏教菩薩。藥草雖有大中小之不同,若蒙雲雨沾潤,皆能敷榮郁茂,治療衆病。以喻叁乘之人,根器雖有高下之別,若蒙如來法雨潤澤,則能成大醫王,普度群生。

  (四)化城喻,出自化城喻品。故事說有一隊人從一險道前往求寶,但是由于疲勞艱難,半路上大家起了懈怠後退的念頭,要想返回,于是引隊的導師就對大家講,“前面有一大城,我們可以去休息,然後再作打算。”當大家在大城中休息而恢複精力後,導師說:“剛才的大城只是化城而已,寶藏就在前面,我們馬上就要到了。”比喻二乘人初聞大教,中即忘失,而流轉生死;故世尊(導師)權設方便,而設化城──阿羅漢,令其先斷見思煩惱,而暫證真空涅槃,以爲蘇息,而後至于究竟之寶處。

  (五)衣珠喻,又作系珠喻。出自五百弟子授記品。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親友以寶珠系于其衣中,而其不覺知,流浪他鄉,自受貧苦。後經親友告知,乃得寶珠,衣食受用無極。以喻二乘之人,昔于大通佛所,曾下大乘之種,然爲無明所覆,未能覺了,後由如來方便開示,乃得證大乘之果,利樂無窮。

  (六)髻珠喻,又作頂珠喻。出自安樂行品。如轉輪聖王于戰爭勝利後,贈與衆臣金銀、琉璃、象馬車乘,但唯有自己頭頂上的明珠不作賞物。這裏輪王比喻如來;髻比喻二乘權教;珠比喻一乘實理。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爲權所隱。此謂如來于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授記二乘而得作佛,猶如輪王解髻中之珠,以與功臣。

  (七)醫子喻,又作醫師喻,出自如來壽量品。一天,某位良醫因有事故,遠至異國,孩子們誤飲了他的毒藥,毒性大作,以至心神錯亂,痛苦不堪。這時父親由外地歸來,飲了毒藥的兒女們非常歡喜,希望父親能實時救治他們。

  父親見孩子們及其痛苦,立即依照處方,調配最好的藥草令們服食,並說“這是上等的良藥,色香味具足,飲了此藥,你們的痛苦很快就會解除。”但是他的這些兒女由于中毒太深,而失去了分辨能力,因此不肯服藥。父親心想:“這些孩子們太可憐了,毒氣攻心,神志顛倒錯亂,雖見我回來歡喜,但給他們好藥而不肯服用。現在我應當另設方便,使他們能服下這些良藥以根除他們的痛苦。”于是長者對兒女們說:“我已衰老,離死期不遠,這些良藥留在家裏,你們可以自已取來服用。”交待後長者就外他國遠遊。

  稍後,長者派人回國通知諸子:“你們的父親已客死他鄉,他再也不回來了。”兒子們聽到這個惡耗,非常悲傷憂慮,心想:“若父親仍在人間,定會救護我們,現他已離我們而去,讓我們無依無靠。”由于悲傷終于醒悟,于是想起了父親曾給留下的良藥,果然色香味美,立刻取而服用,毒病得以全愈。父親得知孩子們病都好了,不久就回家了。

  這裏的醫師,比喻如來;孩子們,比喻叁乘人。謂諸子無知,飲他毒藥,心即狂亂,其父設方便,令服好藥,以治其病。此喻叁乘之人信受權教,不得正道,如來設各種方便,令服大乘法藥,速除苦惱,無複衆患。

  醫師比喻如來;子女比喻叁乘人。謂諸子無知,飲他毒藥,心即狂亂,其父設方便,令服好藥,以治其病。比喻叁乘之人信受權教,不得正道,如來設各種方便,令服大乘法藥,速除苦惱,無複衆患。〔大明叁藏法數卷二十八〕

  五、本經的特色

  一.諸經之首:

  《妙法蓮華經》是曆代受持讀誦最多的經典,正如唐.道宣律師所講,“自漢至唐六百余載,總曆群箱四百余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所以在《大正藏》五十一冊收編了,唐代七世紀中,藍谷沙門惠詳撰寫的《弘贊法華傳》和八世紀中期,僧詳又撰寫的《法華傳記》兩書。前者記載了一百二十九位,後者記載了一百八十位書寫、受持、讀誦和講說法華經的比丘、比丘尼,以及男女居士。特別是後者,記述有關《法華經》之由來、傳譯及靈驗等事非常詳細。全書分爲十二科:部類增減、隱顯時異、傳譯年代、支派別行、論釋不同、諸師序集、講解感應、諷誦勝利、轉讀滅罪、書寫救苦、聽聞利益、依正供養等。

  文中援引諸典,包括有《大智度論》、道生《法華義疏》、《西域傳》等二十余種。與上述兩書性質相類之著作,還有宋代宗曉所撰《法華經顯應錄》、清代周克複所撰《法華經持驗記》、高麗了因所撰《法華靈驗傳》各二卷,叁書皆收于《卍續藏》第一叁四冊。由此可見《法華經》于我國佛教史上之地位與影響。直到現在還許人在受持讀誦本經。明代蕅益大師說:“此一部經乃如來究竟極談,具明施設一代時教所以然之線索,如家業之有總帳簿,如天子之有九鼏也。”西方人把此經稱爲佛教的聖經。

  雖然我們把《法華經》說成是諸經之首,但是這並不表示《法華經》就比其它經典優勝,而超過其它經典。佛陀所說的每一部經典,都是針對不同的聽衆,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因緣而說。比如,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佛陀就講一些如五蘊皆空,諸法無我等帶有哲學性的佛教基本教義,但是對于文化程度比較低的人,就講布施升天等,或者用故事,比喻等來說明佛教的義理。但是,不論是那一部經典,它們都是一樣的、平等的,沒有甚麼高下、好壞、善惡之分。我們不能人爲地把佛陀所說的經典分別成好經或不好的經。我們只能說,這部經對我們本人來說適合,我喜歡這部經。所以《法華經》之所以流傳這樣廣,有這麼多人讀誦,都是衆生的偏好,執著而已。

  二.燃身供佛:

  贊歎燃身供佛的經典,《法華經》可能是第一經。在本經第二十叁品《藥王菩薩本事品》中,佛在宿王華菩薩的請求下,演說藥王菩薩的本事。藥王菩薩于過去生中爲一切衆生喜見菩薩時,以種種華香供養日月淨明德如來,而後又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于佛,不如以身供養。”于是一切衆生喜見菩薩飲食諸華香油,並以各種香油塗身,然後燃燒自身,用以供佛。一切衆生喜見菩薩死後,又于來生中…

《法華經概要(廣興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