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P16

  ..續本文上一頁無限生死的症結所在。在『此有故彼有,此 生故彼生」的緣起法則下,顯示了生死流轉的現實。二、還滅門,如說:「 [P111] 無明滅則行滅……如是老死憂悲衆惱大苦皆滅」。既然是果必從因,依因有 果,那就發見了解脫的可能;也就是因滅果就滅,無因果不生了。在『此無 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則下,開顯了涅槃還滅的真實。生死與解脫 ,都依十二緣起而開顯,這是如來說法的肝心!

  現在來略爲解說。一、無明:是一切煩惱的通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如 般若經說:『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愚夫不知,名爲無明』。 一切法是本無自性的,是從緣而現爲這樣的。這樣的從緣而有,其實是無所 有──空的真相;如不能了達,就是無明。衆生在見聞覺知中,直覺的感到 一一法本來如此,確實如此。既不能直覺到緣有,更不知性空。這種直覺的 實在感,就是衆生的生死根源──無明。二、行:行是造作遷流的意思,指 依無明而起的身心活動。約性質說,有罪行、福行、不動行;約所依說,有 身行、語行、意行。身心動作及引起的動力(業),名爲行。叁、識:泛稱 一切生死的因緣,是煩惱與業。約這一生來說,新生命開始最初的一念心, [P112] 名爲識。四、名色:依人類的胎生來說:識是父母精血結合的最初心。依之 而引起生理的(色)、心理的(名)開展,在六根未成就位,名名色。五、 六入:新譯六處,即六根,爲六識生起的所依處。胎兒漸長,有眼、耳等六 根相現,名六入。六、觸:等到胎兒出生,與境相觸,引起身心的活動,名 觸。七、受:受是領納。嬰兒漸大,受用受學,受苦受樂等,名受。八、愛 :到了成人,性欲發動,而開始男女的染愛,名愛。九、取:到了壯年,爲 了生活,爲了事業,爭名爭利爭權,追求外在的一切,占有他,支配他,名 取。十、有:在愛取的活動中,造成或善或惡的種種業,成爲未來新生命的 潛力,名有。十一、生:依現生的煩惱發業,因業力而又有未來新生命的開 始,名生。十二、生了,無論如何,跟著來的,是老是死。這樣,在生死過 程中,因果鈎引,展轉相生,充滿了憂慮、悲哀、苦痛、熱惱。生死相續, 只是無限苦惱的大集合而已!

  

  壬二 顯中道 [P113] 『明與無明,無二無別,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如是行及非行,識及 所識,名色可見及不可見,諸六入處及六神通,觸及所觸,受與受滅,愛與愛滅 ,取與取滅,有與有滅,生與生滅,老死與老死滅,是皆無二無別;如是知者, 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佛說緣起,本就是開示中道的,所以阿含經中,一再說:『離是二邊說 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明緣行……』如化迦旃延經說:『 佛弟子見緣起生,不起無見;見緣起滅,不起有見。因爲緣起是世俗的,如 幻的生滅,所以不落二邊,契入中道。但有些佛弟子,見佛說十二緣起,流 轉還滅,就執有無明等自性,以爲實有生滅可得。這樣的與佛的意趣相反, 所以佛又不得不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盡與滅相同);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本經也就依十二緣起的流轉還滅,來顯示本性空的中道。

  說到無明,就離不了明,無明待明而安立。無明是愚癡,明就是般若。 「明與無明」,是相待的假名,了無自性;以本性空寂,所以「無二無別」 [P114] 。煩惱與菩提,都空無自性。能通達煩惱的自性不可得,就是菩提;如取著 菩提相,就是煩惱,所以說煩惱即菩提。能「如是知」,「是名中道諸法實 觀」。

  「行及非行」:非行是非造作性。如思是行,受想等非行;善惡法是行 ,無記法非行;有漏法是行,無漏法非行。「識及所識」:所識是所知識的 ,是認識的對象;識不能離所識而存在。「名色可見及不可見」:名是受想 行識,色是色。大概來說,名是不可見的,色是可見的。審細的分別起來, 色中的色是可見的;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也是不可見的 。或者說:五根爲天眼所見。「諸六入處及六神通」:衆生的六入(六根, 爲生識的所依處),眼但能見色,耳但能聞聲,限礙不通。聖者到六根自在 互用,即成六神通。如約一般的六通說:天眼通與眼,天耳通與耳有關;神 境通與身有關;他心、宿命、漏盡通與意有關。「觸及所觸」:觸是根、境 、識──叁和,有觸就有所觸的。「受與受滅」,到「老死與老死滅」,正 [P115] 約流轉還滅的相待說。這一切都是相待的,由于本性空寂,所以「皆是無二 無別」。能「如是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戊二 抉擇深義

  己一 顯了空義

  庚一 法空 『複次,迦葉!真實觀者,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不以無相故令法 無相,但法自無相。不以無願故令法無願,但法自無願。不以無起、無生、無取 、無性故,令法無起、無取、無性,但法自無起、無取、無性。如是觀者,是名 實觀。』

  上來雖已經開示中觀,但空義是甚深的,還得再加抉擇顯了,以免學者 的誤會。這又分叁節,先顯了空義。顯了,是以語言文字,使空義更爲明了 ,這又分法空我空來說。

  說到這裏,先應略說空的差別。佛說空,都是修行法門,但略有叁類不 [P116] 同:一、『分破空』:以分析的觀法來通達空;經中名爲散空,天臺稱之爲 析空。如色法,分分的分析起來,分析到分無可分時,名『鄰虛塵』,即到 了空的邊緣。再進,就有空相現前。但這是假觀而不是實觀,因爲這樣的分 析,即使分析到千萬億分之一,也還是有,還是色。二、『觀空』:如瑜伽 師的觀心自在,觀青即青相現前,觀空即空相現前。因爲隨心所轉,可知是 空的。但還不徹底,因以觀空的方法來觀空,觀心是怎麼也不能空的。事實 上,他們也決不許心也是空的。這二種法門,佛確也曾說過,也可以祛息許 多煩惱顛倒,但不能究竟,究竟的是第叁『自性空』:不是分破了才空,也 不是隨心轉而空;空是一切法的本性如此。如阿含經也說:「諸行空:常空 ……我我所空;性自爾故』。所以,佛說法性空,不是以觀的力量來消滅什 麼,而只是因觀而通達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如古人『杯弓蛇影』的故事一樣 ,以爲吞了蛇,所以憂疑成病。現在使他自覺到根本沒有蛇,憂疑病苦就好 了。所以,觀空是祛除錯覺,達于一切法的本性空,這才是大乘究竟空義。 [P117] 否則,衆生爲情見所縛,不能徹了真空,終于又背空而回到『有』中去安身 立命。

  空,是本性空,絕一切戲論的畢竟空,所以說『空』就圓滿的顯示了中 道。但爲了適應機宜,又說爲無相、無願(古譯爲無作),合名叁解脫門。 又每說無起、無生(無滅)、無取、無性等,使衆生同歸于一實。依大乘了 義說,『空無相無願,同緣實相』。無自性以離見,名空;離相以息分別, 名無相;離取著以息思願,名無願。但也不妨約偏勝說:依『諸法無我』即 名空,依『涅槃寂靜』即名無相,依『諸行無常』即名無願。也可作淺深說 :空一切而有空相現(其實畢竟空是空也不可得的),所以說無相。雖達境 無相,而心還有所著,所以又說無願。但這都是方便善巧,叁解脫門是平等 一如的。起是現起,生是生起,與起相近;但起可能是錯亂,而生是因緣生 。本譯在無生下,還有『無我』二字。參照別譯,這應該是衍文,所以刪去 了。無取,是無所取著。無性,是沒有自性。如總相的說,從無相到無性, [P118] 都是空的異名。

  現在依文來解說。佛說:「迦葉!真實觀」──中道正觀是這樣的:並 「不以空」叁昧的觀力,「令諸法」的有性成「空,但」是「法性自空」。 本性是空的,以觀照去觀察,只是覺了他的本來如此而已。這是本性空,自 空,不是他空;這才是中道的真實正觀。依此可見,空觀,真實觀,中道觀 ,是一樣的。同樣的,並「不以無相」叁昧力,所以諸「法無相,但法自無 相」。也「不以無願」的觀力,所以諸「法無願,但法自無願」。這樣,佛 說的「無起、無生、無取、無性」,都是這樣的本來如此。能「如是觀」本 性空,「是名實觀」,而不是分破空,觀空等他空的觀門。

  

  庚二 人空 『複次,迦葉!非無人故名曰爲空,但空自空。前際空,後際空,中際亦空。 當依于空,莫依于人。』

  人空,就是我空。我空的意義,與上說的法空一樣。佛又說:「迦葉! [P119] 非無人故名曰爲空,但空自空」。這是說,並非以無我觀力,除滅了人才叫 空,而只是我性本來不可得。爲了說明這人(我)性本來不可得,所以接著 說:「前際空,後際空,中際空」。際是邊際,前際是過去,一直到過去過 去。後際是未來,一直到未來未來。在過未中間,叫中際,就是現在。人( 我),是死生流轉的,從過去世到現在,又從現生到未來世的。如人我是實 有的,那一定在這叁際中。但真實的觀察起來,過去我不可得,現在我不可 得,未來我也不可得。于叁世中求我不可得,可見空性是本來無我了。

  多數聲聞及一分大乘學者、以爲我空與法空不同,所以雖通達我空,卻 可以不知道法空,甚至否認法空的。但一分聲聞及大乘中觀者,完全不同意 這種誤解。我空及法空,只是正觀所依的對象不同,而照見的性空,並無差 別。如稻草火與煤炭火,約火所依的草及炭說,火力的強弱說,雖有不同; 而約火熱性,燒用說,怎能說有不同?依此,聲聞法多說無我,大乘法多說 空,是習用的名詞多少不同,而非性空有什麼不同。據這樣的正見來說,如 [P120] 聲聞者證得我空,他可以不再觀法空,但決不會執法實有。因爲如作真實觀 時,他…

《寶積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叁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