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限生死的症结所在。在『此有故彼有,此 生故彼生」的缘起法则下,显示了生死流转的现实。二、还灭门,如说:「 [P111] 无明灭则行灭……如是老死忧悲众恼大苦皆灭」。既然是果必从因,依因有 果,那就发见了解脱的可能;也就是因灭果就灭,无因果不生了。在『此无 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缘起法则下,开显了涅槃还灭的真实。生死与解脱 ,都依十二缘起而开显,这是如来说法的肝心!
现在来略为解说。一、无明:是一切烦恼的通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如 般若经说:『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愚夫不知,名为无明』。 一切法是本无自性的,是从缘而现为这样的。这样的从缘而有,其实是无所 有──空的真相;如不能了达,就是无明。众生在见闻觉知中,直觉的感到 一一法本来如此,确实如此。既不能直觉到缘有,更不知性空。这种直觉的 实在感,就是众生的生死根源──无明。二、行:行是造作迁流的意思,指 依无明而起的身心活动。约性质说,有罪行、福行、不动行;约所依说,有 身行、语行、意行。身心动作及引起的动力(业),名为行。三、识:泛称 一切生死的因缘,是烦恼与业。约这一生来说,新生命开始最初的一念心, [P112] 名为识。四、名色:依人类的胎生来说:识是父母精血结合的最初心。依之 而引起生理的(色)、心理的(名)开展,在六根未成就位,名名色。五、 六入:新译六处,即六根,为六识生起的所依处。胎儿渐长,有眼、耳等六 根相现,名六入。六、触:等到胎儿出生,与境相触,引起身心的活动,名 触。七、受:受是领纳。婴儿渐大,受用受学,受苦受乐等,名受。八、爱 :到了成人,性欲发动,而开始男女的染爱,名爱。九、取:到了壮年,为 了生活,为了事业,争名争利争权,追求外在的一切,占有他,支配他,名 取。十、有:在爱取的活动中,造成或善或恶的种种业,成为未来新生命的 潜力,名有。十一、生:依现生的烦恼发业,因业力而又有未来新生命的开 始,名生。十二、生了,无论如何,跟着来的,是老是死。这样,在生死过 程中,因果钩引,展转相生,充满了忧虑、悲哀、苦痛、热恼。生死相续, 只是无限苦恼的大集合而已!
壬二 显中道 [P113] 『明与无明,无二无别,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诸法实观。如是行及非行,识及 所识,名色可见及不可见,诸六入处及六神通,触及所触,受与受灭,爱与爱灭 ,取与取灭,有与有灭,生与生灭,老死与老死灭,是皆无二无别;如是知者, 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佛说缘起,本就是开示中道的,所以阿含经中,一再说:『离是二边说 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明缘行……』如化迦旃延经说:『 佛弟子见缘起生,不起无见;见缘起灭,不起有见。因为缘起是世俗的,如 幻的生灭,所以不落二边,契入中道。但有些佛弟子,见佛说十二缘起,流 转还灭,就执有无明等自性,以为实有生灭可得。这样的与佛的意趣相反, 所以佛又不得不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尽与灭相同);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本经也就依十二缘起的流转还灭,来显示本性空的中道。
说到无明,就离不了明,无明待明而安立。无明是愚痴,明就是般若。 「明与无明」,是相待的假名,了无自性;以本性空寂,所以「无二无别」 [P114] 。烦恼与菩提,都空无自性。能通达烦恼的自性不可得,就是菩提;如取着 菩提相,就是烦恼,所以说烦恼即菩提。能「如是知」,「是名中道诸法实 观」。
「行及非行」:非行是非造作性。如思是行,受想等非行;善恶法是行 ,无记法非行;有漏法是行,无漏法非行。「识及所识」:所识是所知识的 ,是认识的对象;识不能离所识而存在。「名色可见及不可见」:名是受想 行识,色是色。大概来说,名是不可见的,色是可见的。审细的分别起来, 色中的色是可见的;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也是不可见的 。或者说:五根为天眼所见。「诸六入处及六神通」:众生的六入(六根, 为生识的所依处),眼但能见色,耳但能闻声,限碍不通。圣者到六根自在 互用,即成六神通。如约一般的六通说:天眼通与眼,天耳通与耳有关;神 境通与身有关;他心、宿命、漏尽通与意有关。「触及所触」:触是根、境 、识──三和,有触就有所触的。「受与受灭」,到「老死与老死灭」,正 [P115] 约流转还灭的相待说。这一切都是相待的,由于本性空寂,所以「皆是无二 无别」。能「如是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戊二 抉择深义
己一 显了空义
庚一 法空 『复次,迦叶!真实观者,不以空故令诸法空,但法性自空。不以无相故令法 无相,但法自无相。不以无愿故令法无愿,但法自无愿。不以无起、无生、无取 、无性故,令法无起、无取、无性,但法自无起、无取、无性。如是观者,是名 实观。』
上来虽已经开示中观,但空义是甚深的,还得再加抉择显了,以免学者 的误会。这又分三节,先显了空义。显了,是以语言文字,使空义更为明了 ,这又分法空我空来说。
说到这里,先应略说空的差别。佛说空,都是修行法门,但略有三类不 [P116] 同:一、『分破空』:以分析的观法来通达空;经中名为散空,天台称之为 析空。如色法,分分的分析起来,分析到分无可分时,名『邻虚尘』,即到 了空的边缘。再进,就有空相现前。但这是假观而不是实观,因为这样的分 析,即使分析到千万亿分之一,也还是有,还是色。二、『观空』:如瑜伽 师的观心自在,观青即青相现前,观空即空相现前。因为随心所转,可知是 空的。但还不彻底,因以观空的方法来观空,观心是怎么也不能空的。事实 上,他们也决不许心也是空的。这二种法门,佛确也曾说过,也可以祛息许 多烦恼颠倒,但不能究竟,究竟的是第三『自性空』:不是分破了才空,也 不是随心转而空;空是一切法的本性如此。如阿含经也说:「诸行空:常空 ……我我所空;性自尔故』。所以,佛说法性空,不是以观的力量来消灭什 么,而只是因观而通达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如古人『杯弓蛇影』的故事一样 ,以为吞了蛇,所以忧疑成病。现在使他自觉到根本没有蛇,忧疑病苦就好 了。所以,观空是祛除错觉,达于一切法的本性空,这才是大乘究竟空义。 [P117] 否则,众生为情见所缚,不能彻了真空,终于又背空而回到『有』中去安身 立命。
空,是本性空,绝一切戏论的毕竟空,所以说『空』就圆满的显示了中 道。但为了适应机宜,又说为无相、无愿(古译为无作),合名三解脱门。 又每说无起、无生(无灭)、无取、无性等,使众生同归于一实。依大乘了 义说,『空无相无愿,同缘实相』。无自性以离见,名空;离相以息分别, 名无相;离取着以息思愿,名无愿。但也不妨约偏胜说:依『诸法无我』即 名空,依『涅槃寂静』即名无相,依『诸行无常』即名无愿。也可作浅深说 :空一切而有空相现(其实毕竟空是空也不可得的),所以说无相。虽达境 无相,而心还有所着,所以又说无愿。但这都是方便善巧,三解脱门是平等 一如的。起是现起,生是生起,与起相近;但起可能是错乱,而生是因缘生 。本译在无生下,还有『无我』二字。参照别译,这应该是衍文,所以删去 了。无取,是无所取着。无性,是没有自性。如总相的说,从无相到无性, [P118] 都是空的异名。
现在依文来解说。佛说:「迦叶!真实观」──中道正观是这样的:并 「不以空」三昧的观力,「令诸法」的有性成「空,但」是「法性自空」。 本性是空的,以观照去观察,只是觉了他的本来如此而已。这是本性空,自 空,不是他空;这才是中道的真实正观。依此可见,空观,真实观,中道观 ,是一样的。同样的,并「不以无相」三昧力,所以诸「法无相,但法自无 相」。也「不以无愿」的观力,所以诸「法无愿,但法自无愿」。这样,佛 说的「无起、无生、无取、无性」,都是这样的本来如此。能「如是观」本 性空,「是名实观」,而不是分破空,观空等他空的观门。
庚二 人空 『复次,迦叶!非无人故名曰为空,但空自空。前际空,后际空,中际亦空。 当依于空,莫依于人。』
人空,就是我空。我空的意义,与上说的法空一样。佛又说:「迦叶! [P119] 非无人故名曰为空,但空自空」。这是说,并非以无我观力,除灭了人才叫 空,而只是我性本来不可得。为了说明这人(我)性本来不可得,所以接着 说:「前际空,后际空,中际空」。际是边际,前际是过去,一直到过去过 去。后际是未来,一直到未来未来。在过未中间,叫中际,就是现在。人( 我),是死生流转的,从过去世到现在,又从现生到未来世的。如人我是实 有的,那一定在这三际中。但真实的观察起来,过去我不可得,现在我不可 得,未来我也不可得。于三世中求我不可得,可见空性是本来无我了。
多数声闻及一分大乘学者、以为我空与法空不同,所以虽通达我空,却 可以不知道法空,甚至否认法空的。但一分声闻及大乘中观者,完全不同意 这种误解。我空及法空,只是正观所依的对象不同,而照见的性空,并无差 别。如稻草火与煤炭火,约火所依的草及炭说,火力的强弱说,虽有不同; 而约火热性,烧用说,怎能说有不同?依此,声闻法多说无我,大乘法多说 空,是习用的名词多少不同,而非性空有什么不同。据这样的正见来说,如 [P120] 声闻者证得我空,他可以不再观法空,但决不会执法实有。因为如作真实观 时,他…
《宝积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